跨境电商卖家,困在知识产权围猎中
知识产权围猎:跨境电商卖家的挑战
在张宁看来,正是绝大多数卖家这种“退一步”、“忍一下”,导致针对中国跨境电商的知识产权围猎越来越猖獗,“这只会让他们付出更大的代价!...

谢卓亨说,现在的亚马逊和以前截然不同,早期的亚马逊,投诉和申诉都是人工受理,“当时提出申诉的成功几率是高很多的,现在亚马逊后台的智能AI系统,所有回复都是一模一样的。”
信息不对称与平台规则
拨通了与周海的语音电话,他在电话那头一字一句地念:“侵权的情况分好几种,一种是商标,一种是专利,比如外观专利、结构专利等。举个例子,假如有别的品牌卖的产品与我卖的产品外观设计上一模一样,对方先拿到了外观设计专利,他就可以来起诉我。”
案例分析:林然的真实经历
仔细研究这些来自大洋彼岸的诉讼,可以发现案件存在一些共同点。林然曾被卷入一场美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
卖家应对策略:妥协与抗争
5月15日,原告代理律师对林然进行撤诉。5月15日,原告对林然进行撤诉。整个过程仅半个多月。
权威数据揭示行业现状
Wesley E. Johnson是美国当地律所GOODMAN TOVROV HARDY&JOHNSON LLC的知识产权律师,他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在美国,类似案件针对美国公司提起的诉讼并不常见,因为大多数被告位于中国,被指控为“造假者”;双方匿名在美国也不常见。这些案件有时被称为“附表A案件”,因为被告被列为“附表A中确定的合伙企业和非法人团体”。在一些案件中,甚至原告也被匿名,据说是为了防止被告在法庭开封前了解更多有关案件的情况。
未来展望与解决方案
在张宁看来,正是绝大多数卖家的这种“退一步”、“忍一下”,导致针对中国跨境电商的知识产权围猎越来越猖獗,“这只会让他们付出更大的代价!”她的言语中含着怒其不争的无奈。
妥协,而不是抗争。周海是亚马逊平台上的一名跨境电商卖家,这是他收到的来自亚马逊公司通知邮件的第一句话。
不甘被“割韭菜”,抗争者开始出现
一手交钱出去,一手账号解封,看似便捷的解决方式,无异于一种“饮鸩止渴”之举,引来了大洋彼岸更多的诉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谢卓亨透露,“有一批人专盯销量不错的跨境卖家,他们会看店铺商品的文字描述、图片及产品本身有没有涉及其他品牌,一旦找到了线索,他们就会找律师和机构找到这个卖家,并表示如果不给多少费用的话,便会向亚马逊进行投诉。”
应对知识产权围猎的实用方案
谢卓亨称,如果卖家不予理睬,这些人便会向亚马逊投诉,“卖家的店铺账号就被亚马逊冻结,但卖家上诉的时候,亚马逊会要求投诉者需要先行撤诉,才可以为卖家解除冻结。”这时,投诉者会主动出现,向卖家索取一定额度的费用,作为“撤诉”付出的代价。
对于在商言商的卖家而言,面对一片汪洋的知识产权诉讼,抗争二字,谈何容易?花钱消灾或许来得更省事。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商与自媒体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与内容创新,从业者可以通过实际体验来验证这一趋势。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看看是否与我们的预测一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