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如何颠覆教育,为电商人带来哪些长尾效应的启示
TikTok不止是流量工具, 它正在 教育与电商的底层逻辑
跨境电商从业者关注的重点一直是流量,TikTok难道仅仅是用于触达潜在消费者的工具么?TikTok的爆发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流量红利。当我们在刷短视频时 那些突然蹦出的知识点、那些让人会心一笑的教学片段,正在悄悄改变我们对“教育”二字的认知。教育可以很有趣,购物为什么不能?当TikTok把这两件事揉在一起,给电商人带来的启示远比想象中深刻。
教育被短视频颠覆?不 是教育回归了本来的样子
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线下零售行业早就把趣味性、娱乐性塞进了购物链路,Costco的寻宝动线、宜家的迷宫式布局,哪个不是为了让你多逛一会儿?教育行业呢?传统课堂的黑板粉笔、老师的照本宣科,硬是把学知识变成了苦差事。TikTok上的教育内容火了不是颠覆了教育,而是把教育里被丢掉的“有趣”捡了回来。

刷到过那个叫“MrYang杨家成英语”的账号吧?明明是教英语,非要整成段子手风格。西装革履的商务男突然来段rap,单词用网络热梗串讲,语法规则编成顺口溜。评论区有人说“以前背单词像上刑,现在追他的剧一样停不下来”。这种“另类、搞笑、夸张”的内容,和英语教育八竿子打不着?偏就有人爱看,还学得快。他的粉丝量级比不少传统教育机构学员还多,你说这是偶然?
数据更扎心。#TeacherTok标签在TikTok上被观看了53亿次#mathtricks被观看了16亿次。多邻国在2023年财报会上明确说 TikTok是他们获客成本最低的渠道,用户留存率比其他平台高23%。Chegg也提到,他们在TikTok上发布的“3分钟解微积分”视频,带来的注册量是传统广告的8倍。这说明什么?年轻人不是不爱学习,是讨厌“被学习”。
心理学早有研究, 人类对新事物、新体验会产生“寻宝快感”,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人欲罢不能。TikTok的教育内容本质就是把知识点藏进“寻宝游戏”里。用户刷到一个“用哈利波特学英语语法”的视频,看完还想找“用复仇者联盟学物理”的,不知不觉就学了一堆。这种学习模式,比捧着教科书死记硬背高效多了。
购物链路的娱乐化, 从Costco到拼多多的“套路”
教育能娱乐化,购物为什么不能?传统电商的逻辑是“人找货”,用户带着明确需求搜索,比价格、看评价,效率至上。但TikTok代表的兴趣电商, 更像是逛商场——用户打开APP是为了娱乐,逛着逛着被内容勾起兴趣,顺手就买了。
线下早就玩明白了。Costco的店铺里过道没有清晰分类,商品位置经常换,你买瓶酱油可能要走遍全场。但人家有“寻宝”设计,每发现一款新品就忍不住拍照发朋友圈,这种发现的快感让人愿意反复来。宜家更绝, 迷宫式的路线让你看完样板间后必须路过1元冰淇淋和肉丸,哪怕本来只想买个小台灯,再说说也拎着一堆零食回家。心理学家卡尼曼的“峰终定律”在这里发挥到极致:过程再累,只要记住最爽的体验和再说说的感觉,下次还想来。
线上玩家也没落下。拼多多把“Costco+Disney”玩出花, 果园、牧场、爱消除小游戏,让用户为了领优惠券天天签到,黏性比传统电商高35%。京东搞的“东东农场”“东东萌宠”,用户养虚拟动物种果树,再说说换实物,大促期间日活用户直接冲破1亿。这说明什么?购物效率不是唯一标准,体验感才是复购的关键。
但娱乐化购物也有坑。宜家有人抱怨“买个衣柜要走两公里”,Costco结账排长队能等半小时。这说明娱乐化不是瞎折腾,得精准抓住“峰终定律”——要么在过程中设置高潮体验,要么在制造惊喜。否则,用户只会觉得“浪费时间”。
TikTok给电商人的长尾效应启示:别只盯着转化率
流量只是表象啊!TikTok上那些爆火的教育内容, 短期可能没直接带来多少课程报名,但“全网最幽默英语老师”的人设一旦立住用户记住的是这个标签,未来想学英语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这就是长尾效应——内容先建立认知,认知触发需求,需求转化为购买。
跨境电商完全可以复制这套逻辑。有个卖家居的卖家, 在TikTok上发“10块钱改过出租屋”系列,用最便宜的材料搭出ins风效果,粉丝从0做到50万。没人一开始就想买他的挂画,但记住了“低成本变美”的技巧,后来刷到他家的洋桔梗彩绘挂画,自然就想买。转化率可能只有2%,但50万粉丝里哪怕1%转化,也够他吃半年。这就是长尾关键词的力量——“租房改过”“低成本软装”这些不起眼的词,带来的流量更精准,竞争也更小。
另一个案例是卖厨具的。2023年Q1, 一个叫“厨房小白逆袭记”的账号火了教用平价锅具做米其林菜式,视频里全是翻车和搞笑瞬间。粉丝没多少, 但卖出的铸铁锅转化率高达18%,主要原因是用户被“用100块锅做500块菜”的理念吸引,买的不是锅,是“变自信”的情绪价值。这说明长尾效应的核心不是“卖货”,而是“卖认知”——让用户记住你的独特价值,哪怕需求还没产生。
对抗性观点:娱乐化不是万能药,别把用户当傻子
但娱乐化走到极端就变味了。有些跨境电商卖家学TikTok, 硬把产品往搞笑上靠,卖运动鞋拍成“踩屎感挑战”,卖保健品拍成“老头变猛男”。后来啊呢?数据惨淡,评论区全是“尬演”“侮辱智商”。用户不傻,娱乐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产品本身不行,再花哨的内容也救不了。
教育内容也一样。杨家成能火,是主要原因是他娱乐化的外壳下是真把知识点讲透了。有些老师学他,上课讲段子,知识点一笔带过学生看完笑了但啥也没记住。TikTok上#EduTok话题下 真正火的内容都是“干货+娱乐”的平衡,比如“用王者荣耀学历史”视频,既讲清了三国背景,又有游戏梗,这才是真本事。
所以对抗性观点来了:电商人别盲目跟风“娱乐化”,先搞清楚你的产品有没有“被娱乐”的资格。功能性强的产品,硬搞笑只会显得不专业;情感属性强的产品,倒是可以大胆玩。关键是找到内容和产品的连接点,别为了流量而流量。
实操建议:从“内容锚点”到“链路设计”,三步走
具体怎么落地?跨境电商可以试试这三步。第一步,挖“内容锚点”——你的产品能解决用户什么情绪痛点?卖助眠用品,锚点可以是“熬夜党自救指南”;卖宠物零食,锚点是“猫主子第一次乖乖吃粮的反应”。把产品功能转化成用户关心的“情绪故事”,比直接拍参数有效10倍。
第二步,做“轻量内容”。别搞几分钟的长视频,TikTok用户注意力就8秒。用15秒讲一个“反常识”点,比如“你以为的智商税,其实是科学育儿神器”,留钩子“想知道原理?评论区扣1”。2023年有个卖儿童玩具的账号, 用“玩具拆解+科学原理”系列,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破2000万,带动店铺流量涨了5倍。
第三步,设计“链路钩子”。用户看完视频后怎么从“感兴趣”到“想买”?可以在视频里埋“彩蛋”——比如“点击主页看3个隐藏用法”,或者用“限时福利”刺激转化。有个卖户外装备的卖家, 在视频放“点赞过万,抽免单装备”,互动率直接拉到8%,转化率比普通视频高3倍。
TikTok给的启示, 是重新理解“人”的需求
教育被短视频颠覆,本质是回归“人喜欢有趣”的本能;购物链路娱乐化,是满足“人讨厌枯燥”的痛点。TikTok给电商人的长尾效应启示, 不是去追逐流量风口,而是去理解用户在内容中寻找的情绪价值——那种“被逗笑”“被启发”“被治愈”的感觉,才是能沉淀下来的品牌资产。
别再把TikTok当流量工具了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传统教育和电商的僵硬。当你学会用“人”的思维去设计内容、设计链路,流量自然来转化也不会差。毕竟能让人记住的,从来不是最专业的,而是最懂人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