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如何与SHEIN、TEMU、亚马逊正面交锋实现突破
跨境电商暗战升级:TikTok的破局之路
跨境电商市场最近不太平。亚马逊的会员日有点绷不住了 Coresight的数据显示,今年参与活动的用户比例首次跌破75%,只剩下72.5%的人愿意在这个节点剁手。这数字背后是消费者对传统大促的审美疲劳,也是新玩家们撕开市场缺口的好机会。TikTok、SHEIN、TEMU,这三股中国势力正从不同方向逼近,亚马逊的飞轮转得越来越吃力。
说起来TikTok这波操作算是把“流量变现”玩明白了。东南亚市场刚站稳脚跟,转头就盯上了英美这两块肥肉。但说实话,美国市场的水比看起来深得多,之前就泼过冷水,眼下挑战一点没少。可TikTok偏不信邪, 5月份搞了个大动作——把东南亚的“本对本”和“跨境”两个部门合并,全塞进一个叫“Project S”的新项目组。原“本对本”部门三分之二员工直接调岗,这架势,明摆着是要和SHEIN、TEMU正面硬刚。

Project S:TikTok的“全托管”野心
Project S到底是什么?说白了就是TikTok版的“全托管”电商。英国用户现在能在APP里看到个叫“Trendy Beat shop”的入口, 长得跟抖音里的“商城”差不多,货架上摆的基本都是短视频里火过的东西。有意思的是这次TikTok不收佣金了直接吃掉所有销售利润,相当于自己当起了中间商。
背后推手是家叫“Seitu”的新加坡公司, 2022年就注册了是TikTok的亲儿子。英国《金融时报》爆料,这个项目最早计划在中东搞,后来啊5月份一公布,英国也跟着上线了。TikTok这是想玩一手“多线作战”,沙特和英国一边试水,看看哪个模式更能跑通。
全托管模式其实不新鲜,SHEIN和TEMU早就玩得很溜了。商家只管供货,平台包揽流量、运营、物流、清关,美其名曰“躺平式经营”。TikTok现在抄作业,但有自己的小九九——短视频里的爆款直接转化成商品,省了用户“搜货”的步骤。想想看,你在刷视频时突然刷到个同款,点一下就能买,这转化率可能比亚马逊的搜索后来啊高不少。
三足鼎立:流量、 供应链、低价的博弈
跨境电商的玩法,现在分成了三派。TikTok占的是“流量派”,短视频种草+即时转化,打的是用户冲动消费的心理。SHEIN是“供应链派”,柔性供应链能做到小单快反,上新速度比传统电商快十倍。TEMU干脆就是“低价派”,补贴打到骨折价,先把用户心智抢过来再说。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亚马逊的会员日促销周期从5天拉长到10天后来啊呢?TikTok搞了35天大促,SHEIN跟了26天亚马逊的延长显得有点徒劳。Shopee创始人李小冬急得发全员信,说“正面交锋已经开始”,这话不假。三座大山压过来亚马逊的会员体系优势被稀释,Prime用户都不愿意再为一年一次的大促囤货了。
再说回TikTok,流量优势是真有,但短板也明显。美国市场想搞自营,物流是个大坎。亚马逊的FBA体系深耕多年, 仓配网络遍布全球,TikTok现在只能靠和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从中国直发,时效和体验都跟不上。再说价格, TEMU的补贴打法太凶,同样的东西,TikTok卖20美元,TEMU卖15美元,用户凭什么选你?
美国市场的生死局
美国这块硬骨头,TikTok啃起来不容易。 美国电商市场早就被亚马逊、eBay这些巨头盘踞,用户习惯早就养成了想让他们换个APP买东西,没那么简单。
外媒爆料, TikTok最快7月就要在美国上线自营电商店,跟TikTok Shop不是一回事——这次是TikTok自己采购、自己发货、自己客服。说白了就是直接复制SHEIN和TEMU的模式,但加了短视频的buff。能不能成?得看两个问题:一是供应链能不能压得住成本,二是用户愿不愿意为“短视频同款”买单。
举个例子, TikTok上有个卖厨房小工具的账号,视频拍得特别魔性,几天就火了100万播放。按以前的模式,用户得去亚马逊搜同款,现在直接点视频里的购物车就能买,体验确实顺。但问题是如果这工具在TEMU上便宜5美元,用户会不会忍住不点?这就是TikTok要面对的“转化再说说一公里”难题。
TikTok的差异化破局点
硬拼低价和供应链,TikTok肯定拼不过SHEIN和TEMU。但它的杀手锏其实是“内容+电商”的深度融合。想想看, 传统电商是“人找货”,用户有需求才去搜;TikTok是“货找人”,过了很多用户本来没想买东西,刷着刷着就下单了。
数据能说明效果。TikTok东南亚的电商复购率比行业平均高20%,短视频带来的冲动消费占比超过40%。这说明内容种草的转化效率是真的高。TikTok要做的不只是卖货, 而是把短视频变成“购物频道”,用户刷视频就像看电视购物,随时可能被种草。
另一个破局点是本地化运营。Project S在英国上线时特意选了很多当地网红带货,卖的商品也偏向英式风格。沙特那边就更不用说了服饰、美妆都按中东审美来。这种“全球平台+本地内容”的策略,比亚马逊的“一刀切”模式更接地气。亚马逊的页面全世界都长得一样, TikTok却能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调性推送不同商品,用户粘性自然就上来了。
组织架构调整背后的决心
5月份那波部门合并, 很多人觉得是TikTok“病急乱投医”,其实不然。原来的“本对本”和“跨境”业务,本质上是两条平行线,资源分散不说还容易内耗。合并成“Project S”后 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全托管模式上,目标明确——就是要在电商领域复制短视频的成功。
更关键的是TikTok把供应链资源提到了战略高度。现在招募的商家,必须要有跨境供货经验,说白了就是得能从中国稳定发货、成本可控。这跟SHEIN的“小单快反”逻辑很像,但TikTok多了短视频这个流量放大器。一旦供应链跑通, TikTok就能做到“爆款预测”——根据短视频的热度提前备货,反应速度比传统电商快得多。
英国市场的试点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TikTok上那些被短视频带火的商品,在Trendy Beat shop的转化率比普通商品高35%。这说明内容电商的潜力远没被挖完。TikTok现在缺的,就是把这种潜力变成实实在在的销售额。
未来战局:谁能笑到再说说?
跨境电商的这场混战,现在才刚进入中场。亚马逊的根基深厚, 但创新乏力;SHEIN和TEMU的打法激进,但供应链和低价能撑多久不好说;TikTok有流量,但电商运营经验还是短板。
对TikTok 短期目标肯定是把Project S在美国跑通,把物流成本降下来把用户转化率提上去。长期来看,得建立自己的供应链壁垒,不能完全依赖中国商家。如果能把短视频的“内容护城河”和电商的“供应链护城河”合在一起,TikTok还真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电商巨头。
但话说回来跨境电商的水太深了。政策风险、文化差异、用户习惯,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满盘皆输。TikTok这波操作,算是在悬崖边跳舞,跳好了就是下一个SHEIN,跳不好就可能摔得很惨。市场永远不缺野心家,但能笑到再说说的,永远是那些真正懂用户、能落地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