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消费力真的不如狗?那些让男人剁手不止的爆品
从“男人不如狗”的调侃说起, 他经济藏着多少被忽略的真相
那张在网上传了好几年的“消费力排行榜”至今还有人拿出来调侃,“少女儿童少妇老人狗男人”的排序,让不少男性自嘲“消费链底端”。但仔细想想,这排名真的站得住脚吗?男人真会花钱的不如狗?我偏要拿具体案例说话——那些被贴上“不会消费”标签的男性,正默默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刷出惊人的销售数据。
麦克在YouTube上关注了很久的TikTok运营玩家,2025年1月突然发现他测试的玩具遥控车火了。短短三个月, 这款定价29.99美元的玩具车为他带来了5万美元销售额,扣除成本和平台佣金,净利润高达2.4万美元,利润率接近50%。而这款产品的目标用户,正是那张“消费排行榜”里垫底的“男人”。

那张刷屏的“消费力排行榜”,错在哪了
为什么会有“男人消费不如狗”的刻板印象?说白了是商家和平台盯着“她经济”的红利太久了。过去十年, 从马云“女性是消费主力”的论断,到各大平台主打女性美妆、服饰、家居,“她经济”被捧到了天上,反而把男性消费需求当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但沉默不代表没有需求,更不代表没有消费力。麦克的玩具遥控车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他瞄准的是25-40岁男性, 这群人可能不会买999元的口红,却舍得为能实现“漂移手感”的遥控车一掷千金。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找到他们愿意买单的“钥匙”。
2024年第三季度, 某跨境电商平台发布的“男性消费趋势报告”显示,男性在“潮玩数码”“户外装备”“汽车改装”三个类目的客单价是女性的2.3倍,复购率高出18%。这些数据早就说明, 男性不是不会花钱,而是花钱的逻辑和女性不一样:他们为“体验”买单,为“圈层”买单,为“自我实现”买单。
麦克的玩具车:被鄙视链底端男人捧红的爆品
麦克的玩具遥控车能火,不是偶然。他复盘过整个过程,发现最关键的环节,是彻底搞懂了“男人到底为什么愿意为这破玩意儿花钱”。
一开始,麦克在TikTok上对标了一个卖同款玩具车的账号。这个账号仅有的两则视频分别拿下了120万和860万播放,积累了12万粉丝。视频结构很简单:开头用赛车漂移的酷炫片段做钩子, 中间切到真人用手操控玩具车漂移的特写,展示玩具车的细节和购买链接。
麦克没有直接抄,而是拆解了其中的变量。他发现, 钩子的选择最关键——用真实赛车漂移视频开头,能瞬间抓住男性用户的注意力,主要原因是“男人对速度和机械的敏感是天生的”。他找来更多赛车漂移素材,优化了卡点节奏,第一条视频就爆了拿下130万播放,带来800美元销售额。
从百万播放到3000美元销售,视频里的钩子密码
麦克没有止步于此。他注意到,对标账号的视频虽然播放高,但转化率只有1.2%,而行业平均是1.5%。问题出在哪?他分析了评论区,发现用户问得最多的是“电池续航多久”“能不能在草地开”“材质耐不耐摔”。
这些才是男性用户真正关心的“硬核参数”。于是他调整了视频结构:钩子不变, 中间增加“电池续航测试”“草地越野场景”“暴力摔打实验”三个环节,用具体数据说话。优化后的视频播放量冲到220万,一周内销售额突破3000美元,转化率提升到2.8%。
这个案例说明什么?男性消费不是“不如狗”,而是商家没抓住他们的“爽点”。他们买东西前要“确认价值”,要“看到效果”,要“觉得这钱花得值”。麦克的玩具车之所以能卖爆,正是主要原因是用“场景化内容”满足了男性用户的“理性消费”需求。
不只是玩具:男性消费的三大隐藏赛道
麦克的玩具车只是冰山一角。在跨境电商领域,男性消费的“沉默金矿”远比想象中丰富。我整理了三个被严重低估的赛道,每个都有真实案例和数据支撑。
潮玩:从“收藏”到“社交货币”的价值跃迁
谁说潮玩是女性的专利?2024年“双十一”期间, 某潮玩品牌推出的“机甲战士”系列,目标用户锁定25-35岁男性,预售期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其中85%的订单来自男性。为什么?主要原因是对男性潮玩不是“玩具”,是“圈层身份”的象征。
该品牌运营总监在2024年12月的行业峰会上透露, 他们通过短视频展示“机甲战士”的细节工艺和“拼装过程”,用“硬核细节”打动男性用户。一条展示“300个零件精密组装”的视频,播放量达500万,带动单品销量增长230%。这说明,男性愿意为“能彰显品味”的社交属性买单。
数码配件:为“硬核体验”买单的理性消费
数码配件是男性消费的“刚需中的刚需”。2025年2月, 某手机配件品牌在TikTok上测试了一款“磁吸充电宝”,针对男性用户的“科技感”和“便捷性”需求,视频展示“单手操作”“强磁吸不脱落”“支持快充”三个核心卖点,两周内卖出3万台,销售额达120万美元,转化率高达3.2%。
该品牌运营团队告诉我,他们发现男性用户对数码配件的决策逻辑很简单:“解决痛点+参数过硬+颜值在线”。所以他们的视频从不搞虚的, 直接用“暴力测试”说话——扔进水里、吸附在高速行驶的车上、一边给三台设备充电,用真实场景证明产品的“硬核实力”。
户外装备:从“功能需求”到“圈层认同”的消费升级
户外装备是男性消费的“终极试炼场”。2024年夏季, 某户外品牌推出的“轻量化登山包”,通过短视频展示“背负20公斤登山无压力”“防水面料”“多仓设计”等功能,吸引了大量男性用户。数据显示,该产品在25-45岁男性群体中的复购率达35%,远超行业平均的20%。
更关键的是户外装备的消费正在从“功能需求”转向“圈层认同”。2024年“618”期间, 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带有“登山俱乐部”“越野社群”标签的户外装备,销量同比增长190%。男性用户买的不只是包,更是“我是户外人”的身份认同。
打破“不如狗”魔咒:商家错失的男性消费密码
为什么这么多商家还在低估男性消费?核心在于两个认知误区:一是把“沉默”当“无力”, 认为男性不爱晒单就是没需求;二是把“理性”当“抠门”,觉得男性比价就是不舍得花钱。
认知误区:把“沉默”当“无力”, 把“理性”当“抠门”
麦克在运营玩具车账号时发现,男性用户的评论和女性完全不同。女性会晒图写“好可爱,爱了”,男性则只会问“能漂移吗”“电池啥牌子”。这种“惜字如金”的表达方式,让商家误以为他们没兴趣。
其实吧, 男性消费的“沉默”是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决策链路更长:他们会反复研究参数、看测评、比价格,确认“物有所值”才会下单。某跨境电商平台2024年的数据显示, 男性用户平均浏览6个商品页面、对比3个竞品才会下单,而女性只要3个页面和2个竞品。这不是“抠门”,是“理性消费”的体现。
破局关键:用“场景化内容”激活男性消费欲
要抓住男性消费, 商家必须放弃“颜值至上”的套路,转而用“场景化内容”击中他们的痛点。就像麦克的玩具车, 不靠帅哥美女,靠“漂移特写”“电池测试”“暴力摔打”,让用户直观感受到“这东西能给我带来什么体验”。
2025年1月, 某汽车配件品牌推出“手机支架”,没有拍模特拿着手机,而是拍“急刹车时手机纹丝不动”“越野路段颠簸不脱落”的场景化视频,单月销售额突破50万美元。运营负责人说:“男性用户要的不是‘好看’,是‘管用’。”
长期主义:从“卖产品”到“建圈层”的流量思维
男性消费的另一个特点是“圈层忠诚度高”。一旦认准一个品牌或社群,很容易成为长期用户。麦克的玩具车账号后来建立了“漂移爱好者社群”, 群成员经常分享改装技巧和比赛视频,社群用户的复购率比普通用户高40%。
这说明,商家不能只想着“卖货”,而要“建圈层”。就像某潮玩品牌打造的“机甲玩家俱乐部”, 通过线上社群和线下活动,让男性用户找到“同好”,这种“情感连接”带来的消费粘性,是单纯靠打折促销无法比拟的。
男性消费市场从来不是“洼地”,而是被商家用刻板印象遮蔽的“蓝海”。那些只会盯着女性钱包的商家, 还在纠结“男人消费不如狗”的段子时聪明的玩家已经在玩具车、潮玩、户外装备赛道上赚得盆满钵满。记住男性不是不会花钱,他们只是等你拿出真正懂他们的“钥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