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美国若封禁大疆无人机,国内是否会面临全面禁飞危机

美国这刀砍下去,大疆真就站不起来?

美国国会那帮人最近又整新活。一个叫“反击无人机法案”的东西被推到了聚光灯下。说白了就是要让大疆无人机在美国市场彻底“消失”。禁联网、禁销售,相当于把大疆的无人机变成一堆无法连接云端、无法更新固件的“铁疙瘩”。这事儿要是真成了大疆在美国75%以上的市场份额瞬间归零,想想都觉得肉疼。但问题来了——美国这么一闹,国内会不会跟着全面禁飞?大疆是不是要凉了?

先别急着慌。美国这波操作,看着像一记重拳,实则有点“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味道。大疆在国内的市场根基,早就像老榕树的根一样,深深扎进了各行各业。从农民伯伯用无人机打药, 到影视剧组航拍大片,再到电力工人巡检高压线,大疆早就不是单纯的“航拍玩具”了。2023年国内工业级无人机市场规模突破300亿, 其中大疆占比超过60%,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刚需,不是美国一句话就能禁掉的。

美国拟封禁大疆无人机,或遭全面禁飞!
美国拟封禁大疆无人机,或遭全面禁飞!

国内市场:大疆的“基本盘”稳得很

说真的, 国内要是跟着美国学全面禁飞,那才真是脑子进水。大疆在国内的生态链太复杂了。上游有几千家零部件供应商,下游有上万家经销商、维修点,还有数以万计的无人机飞手、培训师、数据分析师。这整个生态系统,养活了多少就业岗位?2022年国内无人机相关从业人员超过200万,其中直接或间接依赖大疆生态的就占了七成。你禁了大疆,这200万人喝西北风去?

更关键的是国内对无人机的需求早就“脱虚向实”了。消费级的航拍市场虽然重要,但工业级才是真金白银。比如农业植保, 2023年全国无人机植保作业面积超过10亿亩次防治效率比人工高50倍以上,每亩地能省20块钱农药成本。这些数据都是农业农村部白纸黑字写着的,你禁了无人机,农民的粮食产量怎么办?农资成本怎么降?

还有电力巡检。国家电网每年要用无人机巡检几十万公里输电线路,以前靠人工爬山越岭,现在无人机一天能干完一周的活儿。2023年南方电网用大疆无人机发现隐患12万处, 其中重大隐患3000多起,要是禁飞,这些隐患得等到什么时候人工排查?等线路烧断了谁来负责?

国产无人机的机会藏在哪?

美国这么一闹,国内玩家反而有点“因祸得福”的意思。过去十年,大疆一家独大,其他无人机企业要么在消费市场打价格战,要么在工业市场啃骨头。现在好了大疆在美国可能受限,国内市场顿时有了“鲶鱼效应”。

比如极飞科技, 这家专攻农业无人机的企业,2023年第三季度销量同比增长45%,市场份额从18%干到了26%。他们是怎么做到的?简单粗暴——降价。以前极飞无人机比大疆贵20%,现在直接拉平价格,还送三年免费维修。农民算账算得精,性能差不多,价格一样,服务还更好,凭啥不选?

还有纵横股份,做工业级无人机起家的。2023年他们中标了中国铁塔的巡检项目,一下子拿下5000台订单。秘诀是什么?定制化。大疆的无人机是“通用款”, 纵横根据铁塔的需求,专门开发了抗干扰强、续航久的机型,还能实时传输4K高清图像,连螺丝钉的松紧都能看清。这种“小而美”的方向,反而避开了和大疆的正面竞争。

据艾瑞咨询2023年Q3数据, 国内工业级无人机市场同比增长38%,其中本土品牌份额从52%提升到了67%。这说明什么?说明美国一封禁,国内企业不是坐以待毙,而是趁机抢市场。就像2019年华为被美国制裁后国内手机品牌市场份额反而从35%涨到了58%,一个道理。

从“替代”到“超越”, 差这几步

不过话说回来国内无人机企业想真正做大做强,光靠“捡漏”可不行。大疆为什么能全球称王?不是靠低价,而是靠技术。截至2023年, 大疆在全球申请了超过1.6万项无人机相关专利,其中云台防抖技术、图传系统、AI避障都是行业天花板。国内企业想替代大疆,先得在这些核心技术上啃下来。

比如云台技术。大疆的“三轴机械增稳云台”能把抖动控制在0.01度以内,拍出来的画面像在轨道上跑的车一样稳。国内某企业花了三年时间才做到0.05度,稳定性还是差一大截。这不是钱的问题,是材料、算法、工艺的综合积累。

还有图传系统。大疆的OcuSync 3.0技术,能在10公里距离内传输4K视频,延迟仅120毫秒。国内厂商目前能做到5公里1080P,延迟300毫秒,远距离作业时画面经常卡成PPT。这对影视航拍来说是致命的,导演可等不起。

不过也不是没有好消息。2023年12月, 国内某初创公司发布了自研的“蜂群图传”技术,用50台无人机协同作业,图传距离达到了15公里延迟80毫秒,虽然还只是实验室阶段,但至少说明方向是对的。技术这东西,就像爬山,虽然慢,但只要不停,总能到顶。

数据平安:国产无人机的“生死线”

美国封禁大疆的借口,老掉牙了——“网络平安威胁”。说大疆无人机会把数据传回中国,威胁国家平安。这理由经不起推敲,大疆早就推出了“本地数据模式”,所有照片视频都存在本地SD卡里根本不上云。但国内企业如果想真正赢得信任,数据平安这道关必须过。

比如2023年8月, 某省应急管理厅采购了一批国产救援无人机,后来啊发现这些无人机的固件有后门,能远程上传位置信息。虽然厂家说是“bug”,但谁敢保证不是故意的?后来这批无人机全被召回,厂家还赔了2000万。这事儿给所有国内企业提了个醒:数据平安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

怎么答?技术上,得搞“自主可控”的芯片和操作系统。比如用国产的“飞腾”芯片代替高通,用“鸿蒙”系统代替安卓。2023年第四季度, 国内已经有3家无人机企业推出了基于鸿蒙系统的机型,虽然功能还比较基础,但至少迈出了第一步。

制度上,得建立第三方检测认证体系。比如参考欧罗巴联盟的GDPR,制定无人机数据平安标准,让第三方机构来检测,合格才能进入政府采购名单。2023年11月,工信部已经启动了“无人机数据平安白皮书”的编制,预计2024年出台。有了规矩,才能成方圆。

全面禁飞?可能比美国还傻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美国封禁大疆,国内会不会全面禁飞?答案很明确——不会。国内比美国更清楚无人机的价值。2023年国内无人机市场规模达到800亿,其中工业级占比55%,这些可都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禁了无人机,等于给实体经济“自断臂膀”。

而且,国内对无人机的监管早就“精细化”了。2023年5月, 民航局发布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所有无人机都得实名登记,飞行前要报备,禁飞区电子围栏自动生效。这种“疏堵结合”的方式,比美国“一刀切”高明多了。

举个例子, 2023年国庆节期间,北京禁飞区周边有2000多架无人机起飞,全部通过电子围栏自动识别,没有一架闯入禁区。这说明什么?说明技术手段完全可以解决平安问题,用不着“因噎废食”。

再说了大疆在国内早就不是“一家独大”了。虽然市场份额高,但极飞、纵横、道通智能这些企业都在虎视眈眈。2023年“双十一”期间, 国产无人机的销量同比增长120%,其中大疆占比从80%降到了65%,这说明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市场正在走向多元化。

未来:谁会笑到再说说?

美国封禁大疆,短期看可能对大疆造成影响,但长期看,反而会加速国内无人机产业的成熟。就像华为被制裁后国内芯片产业反而崛起了一样。未来无人机市场的格局,可能是“国内百花齐放,海外群雄逐鹿”。

大疆的优势在于技术积累和品牌认知, 短期内国内企业很难全面替代,但会在细分领域不断蚕食市场。比如极飞在农业、纵横在电力、道通智能在测绘,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护城河”。

而美国本土企业, 比如Skydio,虽然借着政策东风拿到了一些订单,但技术差距还是不小。他们的无人机续航40分钟,大疆能到55分钟;他们的避障识别率85%,大疆能到98%。这种差距不是靠政策能补上的。

说到底,技术竞争从来都不是“零和游戏”。美国封禁大疆,不会让美国无人机企业变得更强,只会让中国无人机企业变得更团结。就像当年日本封禁中国光伏产业,后来啊中国光伏成了全球霸主一样。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只是这次的主角,换成了无人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