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美区收购案生变,平台推进Plan
收购案搁置:悬而未决的“不卖就禁”倒计时
路透社的消息像块石头砸进湖里 白宫内部人士说那桩被讨论了快两年的潜在交易,已经被正式移出政府议程——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含糊其辞,说协议“摆在桌上”,但谁都知道,中美博弈的棋盘上,这步棋远没到落子的时候。4月4日他突然宣布把“不卖就禁”的再说说期限又推迟75天从4月5日拖到6月19日。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副主席沃纳直接跳出来指责这“违反了律法”, 但政策摇摆的信号已经足够清晰:TikTok在美国的命运,从来不是商业谈判能单独决定的。
眼下最吊诡的是收购案搁置了封禁风险却没半分缓解。表面看是特朗普给美国公司留出了谈判时间,实际是悬在头顶的剑换了个姿势悬着。1.7亿月活用户占美国人口一半以上, 2024年GMV突破90亿美元,同比增长650%,2025年Q1 alone就做到了30亿美元——这些数字越是亮眼,越像是在提醒所有人:一旦禁令落地,冲击将是根本性的。用户会流失, 广告商会撤退,跨境电商和本地生活业务直接中断,TikTok好不容易在美国树起的商业版图,可能一夜之间变成“无人区”。

特朗普的“延期游戏”:政策摇摆背后的博弈
特朗普的“不卖就禁”法案从拜登时期传下来到他手里成了谈判筹码。第一次延期是今年1月, 第二次就在4月,每次都说“等待中国发生什么”,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根本不是商业问题,是数据自主权和算法控制权的较量。字节跳动在核心条款上不肯让步, 美国又非要拿到“控制权”,就像两个人拔河,绳子中间绑着TikTok的美国业务——谁都不肯松手,但谁也不敢真把绳子拽断。
这种悬而未决的状态,让TikTok和卖家都活在“倒计时”里。平台不敢大举投入美国市场, 卖家不敢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连美国用户都开始自发在TikTok上搜“China Factory List”,想找中国供应商的联系方式,生怕哪天平台没了连买便宜货的渠道都没了。这种恐慌情绪,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了“中国工厂”风潮的催化剂——既然中间商靠不住那就直接找源头。
TikTok的Plan B:全球市场的“去美国化”突围
收购案生变,TikTok的Plan B其实早就悄悄启动了。美国市场再重要,也不能把所有筹码都压在一个随时可能“翻脸”的地方。2025年开年, TikTok的全球化布局明显提速,东南亚、欧洲、拉美,一个个市场被推到台前,试图用“多点开花”对冲“美国风险”。
东南亚:流量红利的“第二战场”
泰国成了TikTok Shop 2025年Q1最耀眼的明星。EchoTik的报告显示,这个市场GMV冲到了25-30亿美元,季度增长率217%,全球排名第一。数字背后是TikTok的豪赌:宣布未来五年投资3000亿泰铢,推泰国数字基础设施和AI发展。这不是随便砸钱,是要把泰国打造成东南亚的“电商枢纽”,辐射越南、印尼、马来西亚这些高增长市场。
东南亚市场的“甜头”其实早就被验证过。2024年印尼、 马来西亚的TikTok Shop GMV增速都超过150%,用户对内容电商的接受度远超欧美,物流体系也在完善。泰国之后 TikTok又把目光投向菲律宾——这个拥有1.1亿人口、电商渗透率不足10%的市场,可能成为下一个增长引擎。对卖家 东南亚意味着“流量洼地”:同样的视频内容,在泰国可能比美国多3倍曝光,获客成本低40%,但转化率并不低,甚至主要原因是价格敏感度更高,客单价低反而能走量。
欧洲与拉美:新增长极的快速卡位
欧洲市场成了TikTok“去美国化”的另一个重点。3月31日 西班牙、德国、意大利、法国五大国突然向跨境商家开放入驻,还特意说“欢迎有亚马逊、eBay经验的商家”。这招很聪明:既带去成熟卖家的运营能力,又用“多平台商家可入驻”的政策降低门槛。欧罗巴联盟市场虽然不像美国那么“激进”, 但消费力强,品牌意识高,客单价能比东南亚高2-3倍,对想做品牌化的卖家是比美国更“平安”的选择。
拉美市场则成了“后手棋”。墨西哥站点去年开放后 跨境卖家GMV季度增速就突破了120%,巴西站点又在4月开放,日本6月也要跟上。拉美用户和东南亚很像, 爱看短视频、爱抢折扣,但物流成本比东南亚高,所以TikTok在巴西重点推“本地仓发货”,要求商家72小时内送达——这其实是把东南亚的“小步快跑”经验复制过来先解决“再说说一公里”,再谈规模扩张。
本地生活业务也成了Plan B的一部分。LinkedIn上TikTok挂了二十多个岗位,招本地生活运营,还要给餐厅、酒店发优惠券。美国市场做不成, 那就先在东南亚搞起来——泰国曼谷的TikTok用户已经能直接在平台订餐厅了这和抖音的“本地生活”如出一辙,是想把内容电商和线下服务打通,让用户“刷着视频就把钱花了”。
卖家的求生之路:从“平台依赖”到“抗风险架构”
对卖家 TikTok的Plan B是机会,也是压力。美国市场虽然风险大, 但流量和订单量实在诱人;东南亚、欧洲虽然平安,但运营逻辑完全不同,水土不服是常事。夹在中间, 卖家们早就开始琢磨怎么“破局”,有人多平台布局,有人玩“中国工厂”人设,有人死磕品牌——哪条路都不好走,但总得选一条。
多平台布局:流量闭环的“不可能三角”
“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成了卖家的口头禅, 但具体怎么放,各有各的算盘。有人主攻Amazon和TikTok双平台, Amazon负责“稳定出单”,TikTok负责“拉新引流”;有人把Temu、Shein Marketplace当“备胎”,低客单价商品全放过去,美区高利润商品还留在TikTok。但真正能玩转多平台的,其实是少数——中小卖家哪有那么多精力运营5个平台?运营成本高、团队跟不上,再说说往往是“每个平台都做,每个平台都不精”。
内容平台也在分流。YouTube Shorts、 Instagram Reels成了TikTok的“平替”,有卖家专门做“二次剪辑”,把TikTok爆款视频改改尺寸发到YouTube,照样能带货。但问题在于, 每个平台的算法逻辑不一样:TikTok喜欢“短平快”,YouTube偏爱“干货向”,Instagram吃“颜值”,卖家得为每个平台定制内容,工作量直接翻倍。某深圳做3C配件的卖家试过“三平台同步运营”, 后来啊3个月下来TikTok占了60%销量,YouTube和Reels加起来才20%,剩下的20%还是老客户复购——多平台布局,说起来好听,做起来才知道“流量闭环”有多难。
“中国工厂”风潮:跳过中间商的“反向出海”
最热闹的还是“中国工厂”风潮。TikTok上突然冒出一堆自称“海外品牌代工厂”的账号, 镜头对着流水线,主播用带口音的英语说:“我们给XX大牌代工,现在直接卖,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有人晒布料检测报告, 有人拍包装过程,甚至有人“自曝”:“这个成本价5美元,商场卖30美元,我们今天直播价15美元。”这种“接地气”的打法,反而让美国消费者信了——毕竟谁不想花更少的钱买同样的东西?
广州某服装工厂的老板李明就是其中之一。2024年底, 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了个TikTok账号,拍车间生产的视频,没想到3个月粉丝就破了10万,单月GMV做到80万美元。“以前做外贸,中间商赚走80%利润,现在直接面对消费者,虽然物流麻烦点,但利润能翻一倍。”他算了笔账, 一件代工成本30美元的卫衣,以前卖给外贸公司50美元,现在在TikTok卖65美元,加上运费15美元,消费者到手80美元,比商场便宜一半,他自己还能赚35美元。
这种“反向出海”正在打破传统外贸的链条。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卖家也开始转型, 以前是“等订单”,现在是“主动找客户”——在TikTok上发产品视频,留WhatsApp联系方式,美国消费者直接下单,再从国内发货。据义乌跨境电商协会的数据, 2025年Q1,通过TikTok直连美国消费者的工厂型卖家,订单量同比增长了45%,客单价比传统外贸高30%。但问题也很明显:大多数工厂只会生产, 不懂品牌运营,靠“低价”吸引来的用户,忠诚度并不高,一旦别人价格更低,立刻就流失了。
品牌心智:达人与社群的“长期主义”
聪明的卖家早就意识到, 依赖平台终究是“饮鸩止渴”,真正能留住消费者的,是品牌本身。杭州某宠物用品品牌的创始人张婷从2024年开始就放弃了“纯铺货”模式,把预算砸在达人合作和社群运营上。她找了50个美国本土宠物博主, 从10万粉的小博主到100万粉的头部都合作,让粉丝看“开箱测评”,再引导到独立站下单。现在她的独立站复购率达到了35%,比TikTok店铺高出20个百分点。
社群运营成了另一个“护城河”。张婷在Facebook建了“宠物用品交流群”, 每天发养宠小技巧,定期搞抽奖,用户有问题直接在群里问她,她亲自回复。“粉丝不是数据,是活生生的人。”她说“就算哪天TikTok不能用了这些群里的用户还会来我这里买。”这种“品牌+达人+社群”的模式, 虽然见效慢,但抗风险能力强——2025年3月美国关税上调后她的TikTok店铺销量下降了15%,但独立站主要原因是用户粘性强,只降了5%。
关税与封禁的双重夹击:卖家的“成本博弈术”
政策风险之外关税成了压在卖家肩上的另一座山。2025年3月, 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10%-25%的关税,服装、3C、家具这些TikTok热销品首当其冲。深圳某家具厂的老板王磊算了笔账, 一张成本100美元的办公桌,关税加25%,利润直接从20美元缩水到5美元,“不涨价就亏,涨价可能又没单”。
卖家们的应对五花八门。有人优化供应链, 把部分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比如越南、泰国,利用当地关税优势;有人提升产品附加值,给家具加智能模块,把客单价从100美元提到150美元,关税成本占比就降下来了;还有人直接提价,但幅度控制在5%-10%,“美国消费者对价格敏感,但对品质也敏感,只要你的产品比别人好一点,涨价一点他们还能接受”。王磊再说说选了“部分提价+优化包装”的组合, 把包装改成可回收材料,成本没增加多少,还能卖“环保溢价”,3个月后销量虽然降了10%,但利润反而高了5%。
但低毛利商品就没这么幸运了。义乌某做手机壳的卖家小林, 成本5美元的壳子,关税加25%后成本变成6.25美元,他卖到美国市场的价是12美元,利润从7美元缩水到5.8美元。想提价?美国到处都是卖手机壳的,价格敏感度太高,一涨价单子就没了。再说说他只能把库存清给Temu, 亏本出货,转做高附加值的ARVR眼镜——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在关税和封禁的双重夹击下卖家的“成本博弈术”,本质是“要么升级,要么出局”。
写在再说说:在不确定性中锚定确定性
TikTok美区收购案生变, 像一记警钟,敲醒了所有依赖单一平台的卖家。高增长与高风险从来是硬币的两面美国市场的流量红利再诱人,政策的不确定性也如影随形。东南亚的增速再快, 能否完全承接美区的流量和订单,还是未知数;多平台布局看似分散风险,但对中小卖家运营成本和团队压力可能比想象中更大。
但危机里总藏着机会。“中国工厂”风潮让传统外贸找到了新的出口, 品牌化运营让卖家摆脱了“平台依赖”,供应链优化让关税冲击变得可控。真正能在风口消散后站稳脚跟的, 从来不是追风者,而是那些在不确定性中锚定确定性的玩家——他们知道,流量会变,政策会变,但消费者对好产品和好体验的需求,永远不会变。TikTok的Plan B还在推进, 卖家的求生之路也还在继续,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游戏,结局从来不是“谁赢了”,而是“谁能活得更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