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泳衣不主打性感,改走情绪路线

泳衣在TikTok上变了味:从“露多少”到“敢不敢”

最近刷TikTok总能刷到同款泳衣——不是那种布料少到让人脸红的款式, 而是裹得严严实实的连体泳衣,评论区却炸锅了。“终于有品牌懂微胖女孩了”“穿这个去海边,我妈说我像度假博主不是像清凉屋”。这款来自Blooming Jelly的连体泳衣, 在2024年4月底突然冲上美区户外运动周销榜第一,周销量直接干到8392件,GMV21.4万美元,环比前一周暴涨313%。TT123扒了数据发现, 这已经不是偶然人家在TikTok卖了一年,已经卖了18万件,总GMV超525万人民币。

奇怪,泳衣不比谁的布料少,怎么反而卖疯了?

TikTok泳衣不卖性感卖情绪,一年捞金超2亿
TikTok泳衣不卖性感卖情绪,一年捞金超2亿

那款卖断货的连体泳衣,藏着情绪营销的密码

Blooming Jelly这款连体泳衣长啥样?V领收腹,腰间带层透视网纱,8个颜色,尺码从XS到5XL。设计谈不上多惊艳, 但TT123看了几十条用户视频,发现共性:穿它的女生,要么在沙滩上追着孩子跑,要么和朋友举着椰子笑,要么干脆坐在礁石上拍背影——没人刻意凹“性感”姿势,倒是一堆人配文“第一次敢穿泳衣去家庭聚会”“以前穿比基尼总扯裙子,现在完全不用管”。

用户留言区更直白:“35岁生完二胎, 肚子上的肉肉从来没敢露,这个收腹设计让我敢去泳池了”“168cm 80kg,XXL码刚好包住副乳,舒服到不想脱”。品牌官网上写着“Dress for Yourself”,翻译过来就是“穿给老娘自己看”。这波操作,把泳衣从“取悦他人”的工具,变成了“取悦自己”的战袍。

当“性感”不再是泳衣的唯一卖点

说到泳衣, 脑子里是不是立刻蹦出比基尼、深V、露背?过去十年, 跨境卖家卖泳衣,基本围绕“性感”打转:模特要火辣,布料要少,关键词必须是“sexy”“bikini”“show off”。TT123查了亚马逊2023年女士泳装Top100, 70%的产品详情页第一张图都是比基尼特写,文案写着“Make him crazy”“Turn heads at beach”。

但Blooming Jelly和Cupshe的出现,把这套路掀翻了。Cupshe这个南京品牌, 2015年就盯上大码市场,独立站上全是不同身材的模特:梨形身材的穿高腰裤款,小胸女孩的系带款,孕妈的连体款。2023年他们北美营收2.5亿美金, 35%的销量来自大码系列,用户评价里“第一次觉得自己的身体很美”出现频率最高。

为啥性感营销失灵了?TT123问了几个在美留学的女生,有人说:“25岁了不想再靠暴露身材获得关注了。”另一个直接甩来谷歌趋势图:2024年5月, “body confidence”搜索量比去年同期涨了120%,而“sexy swimsuit”只涨了8%。消费者变了特别是Z世代和千禧一代,她们要的是“被看见”而不是“被凝视”。

Cupshe的2.5亿美金启示:身体叙事权的争夺战

Cupshe的创始人2015年创立品牌时 自己刚生完孩子,买不到合适的泳衣,干脆自己设计。早期在Instagram上找素人模特,不修图,真实展示不同身材穿泳衣的样子。有个视频里 一个微胖女孩穿着他们家的泳衣在水里扑腾,配文“Fat girls deserve to have fun too”,突然爆火,一夜涨粉10万。

TT123翻到他们2023年的营销报告, 有个数据很扎眼:带“自信”“包容”标签的内容,互动率比“性感”标签高47%,转化率高出23%。他们搞了个“晒出你的泳衣照”活动, 用户上传照片就能获得折扣,再说说收到5万张UGC图片,直接当成新品模特图库。这种让消费者当主角的做法,比请网红拍100条广告管用。

更绝的是他们把“情绪”做成了产品。比如有一款叫“Free Spirit”的连体泳衣, 面料是再生尼龙,标签上写着“这件泳衣拯救过3个害怕穿泳衣的女孩”。用户买的不只是布料,是“被理解”的感觉。2024年春夏, 这款泳衣在TikTok上的达人视频,平均点赞量比普通款高3倍,复购率28%,行业平均才15%。

北美泳装市场的新密码:情绪价值如何撬动消费

北美是全球最大的泳装市场, 2019-2025年复合增长率4.9%,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超120亿美金。但竞争也卷疯了:亚马逊上有20万+泳装listing,独立站品牌如雨后春笋。TT123发现,能活下来的,都开始玩“情绪价值”。

美国消费者对泳衣的需求早就变了。谷歌趋势显示, 2024年5月,“comfortable swimsuit”搜索量首次超过“sexy swimsuit”;“plus size swimsuit”搜索量三年涨了200%。NPD Group的数据,2023年北美大码泳装市场增速达18%,是普通款的两倍。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2024年母亲节, 女儿给妈妈买泳衣的搜索量同比涨了67%,关键词是“mom swimsuit”“comfortable for middle age”。

这些数据背后是消费者对“被接纳”的渴望。泳衣成了情绪载体:微胖女孩要的是“我不必瘦到90斤才敢穿泳衣”, 产后妈妈要的是“我有妊娠纹也能美美去海边”,中年女性要的是“我不必装嫩也能穿得好看”。品牌抓住这些情绪,就能把产品变成“情感杠杆”。

从“产品功能”到“情感杠杆”, 卖家需要换脑

传统跨境卖家卖泳衣,盯着面料、尺码、价格,现在得换个思路:你卖的不是泳衣,是“去海边不用自卑的勇气”“家庭聚会上不被议论的底气”。TT123采访了几个做泳装出海的卖家, 有人分享了个案例:2023年夏天他们给一款连体泳衣加了“收腹+遮副乳”功能,销量一般;后来把详情页改成“专为生完宝宝3个月的妈妈设计,穿它第一次敢和老公去海边”,销量直接翻倍。

差异化策略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产品设计上, 别只盯着比基尼,做点“反常规”的:比如带防晒袖的连体泳衣,2024年在美国搜索量涨了89%;或者带口袋的泳裤,方便放手机钥匙,TikTok上“beach outfit with pockets”话题播放量12亿次。品牌理念上, 讲点“人话”:“我们不生产完美身材,我们生产让你穿得舒服的衣服”比“高端时尚泳装”戳人多了。服务上, 搞点情绪化细节:买泳衣送“身材自信卡”,上面写着“你的身体值得被爱”,或者建个“泳衣姐妹群”,让用户互相打气。

有个叫FastMoss的新品牌, 2024年3月上线,专做“不露腰的比基尼”,口号是“腰腹有肉也能穿比基尼”。他们在TikTok找了一批“普通女孩”达人, 不拍产品,拍“第一次穿比基尼去海边的心路历程”,一条视频爆了30万赞,独立站日访客从2000飙到5万,转化率8.6%,行业平均才3%。

情绪营销的坑:小心“共鸣”变“尬聊”

但情绪营销不是万能药,搞不好就是“自嗨”。TT123见过有品牌打“身材焦虑”牌, 文案写着“告别拜拜肉”,后来啊被骂“制造身材焦虑”;还有品牌喊“女孩要爱自己”,产品设计却还是XS码卖得最好,用户吐槽“说一套做一套”。

最大的坑是同质化。现在打开TikTok,10条泳衣视频有8条在说“自信”“包容”“做自己”,用户早就审美疲劳了。Blooming Jelly的运营总监在采访里说:“我们从不刻意提‘自信’,而是让用户自己说。比如有位用户发视频穿我们的泳衣教孩子游泳, 配文‘妈妈穿得好看,你也要勇敢’,这种真实的情感比任何广告都管用。”

另一个误区是“情绪空洞”。不能光喊口号,得把情绪落到产品细节上。比如Cupshe的“孕妈款”,腰部做了可调节抽绳,哺乳期方便穿;肩带加宽,不会勒出红印子。这些细节比“我们关爱孕妈”的文案更戳人。2024年他们孕妈款复购率35%,就是主要原因是用户感受到“品牌真的懂我”。

做情绪营销, 不如做“非卖品式”的品牌故事

TT123发现,卖得好的泳衣品牌,都在做“非卖品式”营销——不直接推产品,而是构建一个情绪场景。比如Blooming Jelly在Instagram搞了“Beach Life Stories”, 让用户分享在海边的回忆,有人写“10年前我在这片海滩被嘲笑胖,今年穿你们家的泳衣拍了人生第一张泳装照”,品牌把故事印在购物袋上,当成赠品送给用户。

还有个技巧是“让消费者当老师”。FastMoss的独立站有个“尺码指南”, 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不同身材用户的真实反馈:“梨形身材选高腰款,胯宽选深V,小胸选系带”。这些内容比客服回复“请参考尺码表”有用100倍,页面停留时间比普通页长3分钟,转化率提升25%。

最绝的是把“情绪”做成社交货币。Cupshe有个“晒出你的泳衣照”活动, 用户带话题#MyKindOfBeautiful,每周选10位用户送免费泳衣,还能上品牌官网。现在这个话题有200万+帖子,用户自发成了品牌的“野生代言人”。2024年他们靠这个活动,获客成本比广告低70%。

夏日泳衣赛道的入场券:除了情绪,还要什么?

情绪营销能让你火一时但想长期赚钱,还得有硬实力。泳衣是季节性产品,5-7月是销售黄金期,占全年销量的60%。TT123见过有卖家主要原因是备货不足, 6月就断货,错过30%销量;也有卖家备货太多,9月还在清库存,亏得底裤都不剩。

供应链要灵活。找工厂时别只看价格,盯准“打样快、返单快”的。Blooming Jelly的连体泳衣, 上市前改了5次版型,工厂3天内就出样;2024年5月发现用户想要更多颜色,工厂10天内就新增了3个颜色。这种响应速度,才能抓住情绪爆点。

物流和合规也别踩坑。北美泳衣进口关税平均12%,美国海关对纺织品的查验率高达20%,面料成分标错一次整批货扣留。有卖家主要原因是没做REACH认证,被欧罗巴联盟罚款20万。这些细节,比情绪营销更重要。

再说说别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TikTok能火,但亚马逊、独立站、线下渠道也得铺。Cupshe现在40%销量来自独立站,30%来自亚马逊,20%来自线下买手店,10%来自社交电商。这样即使某个渠道波动,整体也稳得住。

泳衣卖到再说说卖的不是布料,是“让每个女孩敢穿泳衣的底气”。Blooming Jelly的创始人说:“我们不想做最大的泳衣品牌, 想做让女孩穿泳衣时心里最踏实的品牌。”这话,或许就是情绪营销的终极密码——先打动人心,再赚钱包的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