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Milkbasket获得联合利华投资

凌晨5点的牛奶订单, 藏着印度新零售的野心

说真的,谁会在凌晨5点下单买牛奶?Milkbasket的用户会。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印度杂货配送平台,硬是把“晚上12点前下单,早上7点送达”做成了招牌。想象一下:班加罗尔的IT工程师7点起床, 门口已经放着新鲜的牛奶、面包和鸡蛋;德里主妇准备早餐时杂货筐里已装满昨晚预订的蔬菜。这种“睡醒即得”的体验,在物流基建薄弱的印度,简直是场革命。

从牛奶到全品类, 用户用脚投票的“深夜购物车”

Milkbasket一开始只卖牛奶,创始人Anant Goel发现,用户订牛奶的一边总问“能不能顺带送面包”。2016年,他们把品类 到面包、鸡蛋,再到后来的蔬菜、日用品。现在用户平均订单里有12件商品,客单价从一开始的20卢比涨到150卢比。2017年的一项内部调研显示, 70%的用户是主要原因是“早上能拿到新鲜牛奶”留下的,后来却主要原因是“能一站式购齐全家早餐”成了铁粉。这种“需求延伸”很聪明——先解决高频刚需,再慢慢渗透全品类,比一开始就铺大杂货篮更接地气。

杂货电商Milkbasket获联合利华投资;金融、房产领域交易活跃|印度创投周报
杂货电商Milkbasket获联合利华投资;金融、房产领域交易活跃|印度创投周报

联合利华的“下注”:不是跟风, 是赌印度人的“懒”

2018年1月,Milkbasket拿到300万美元Pre-A轮融资,投资方是联合利华旗下的风投Unilever Ventures。很多人好奇:快消巨头为什么看中一家卖杂货的初创公司?说到底,是赌印度家庭消费习惯的变迁。联合利华在印度有60年历史,传统渠道靠经销商层层铺货,但年轻人越来越不爱出门。Milkbasket的“隔夜送达”恰好能解决“早上缺什么”的即时需求,相当于把联合利华的货架搬到了用户床头。这不是简单的投资,是战略卡位——当用户习惯早上7点拿到牛奶,会不会顺手拿走联合利华的洗衣液?这盘棋,比表面看起来深多了。

用户合伙人的“反叛”:30个铁粉凑了40万美元

更疯狂的是 Milkbasket的Pre-A轮融资里有40万美元来自用户自己。30多个忠实用户凑钱成立有限合伙企业,成为公司股东。这可不是“粉丝经济”的噱头,是真金白银的信任。比如德里用户Priya,连续8个月每天订牛奶,后来主动拉了小区里的20个邻居一起投资。“我们比投资人更清楚这家公司能不能活,”她当时说。这种“用户变合伙人”的模式,在印度创投圈绝无仅有,却也暴露了问题:过度依赖核心用户,如何破圈?当新鲜感过去,这些“铁粉”还会持续投资吗?

700万美元A轮:资本在赌什么?效率还是规模?

2018年中, Milkbasket再获700万美元A轮融资,领投方是Kalaari Capital,联合利华跟投。这次融资后公司估值突破2000万美元。Kalaari的合伙人Amit Patil在采访里提到:“他们不是最快的,但是最懂‘家庭需求’的。”确实 Milkbasket的配送时效从“早上7点” 到“上午9点覆盖全城”,但配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数据显示,每单配送成本约25卢比,比印度平均水平高40%。资本愿意烧钱,是在赌他们能通过供应链优化把成本压下来还是赌印度家庭愿意为“便利”付费?这个问题,没人能给确切答案。

技术不是万能的, 但没技术是万万不能的

Milkbasket的技术团队只有15人,却做了两件事:一是预测订单算法,根据历史数据提前备货;二是“智能分仓”,把牛奶、面包等高频商品放在离社区最近的微型仓。2018年第二季度,算法上线后缺货率从18%降到7%,用户取消订单率下降25%。技术帮他们省了钱, 但问题也来了:班加罗尔的微型仓租金每月要30万卢比,新德里扩张到5个仓时光租金就占营收的15%。技术能优化效率,却解决不了土地贵的难题。这大概就是创始人Anant Goel说的“甜蜜的烦恼”——有了技术,才能更快烧钱。

印度生鲜电商的“死亡赛道”:Milkbasket凭什么活下来?

印度生鲜电商这几年死了一批。2017年, DailyNinja因配送成本过高倒闭;2018年,Doorman被收购时用户量只有巅峰期的三分之一。Milkbasket能活,靠的是“社区粘性”。他们只在特定小区运营,每个小区配1个配送员,熟悉每家每户的需求。比如古尔冈的某个小区,配送员会帮独居老人把牛奶放在门口台阶,顺便帮忙检查冰箱里的鸡蛋。这种“人情味”服务,让用户留存率达到65%,远高于行业平均的40%。但问题是这种模式很难复制——每个社区都需要“专属配送员”,规模化太难了。

竞争对手在抄作业, 但抄不走“用户习惯”

看到Milkbasket成功,BigBasket、Grofers纷纷推出“晨间配送”。但用户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Milkbasket的用户调查显示,68%的人是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体验太好”留下的。德里用户Meena说:“有次我凌晨1点下单, 早上7点

未来挑战:盈利还是扩张?印度家庭的钱不好赚

截至2018年底, Milkbasket覆盖了班加罗尔、德里、古尔冈等5个城市,用户量突破50万,但依然没盈利。联合利华的投资给了他们缓冲期,但资本不可能永远等。CEO Anant Goel在内部会议上说:“2019年必须实现单城盈利。”他们试过涨价:把配送费从5卢比涨到10卢比, 用户流失了8%;也试过广告:在订单里塞联合利华的试用装,每单能赚2卢比,但用户投诉“杂货篮里多了广告”。赚钱和体验,怎么平衡?这大概是小玩家最头疼的问题——不赚钱等死,赚钱找死。

下沉市场是机会,还是陷阱?

2019年初,Milkbasket计划进入印度二线城市浦那。但浦那的配送成本比班加罗尔高30%,主要原因是路网不发达。更麻烦的是二线城市用户对价格更敏感,客单价只有100卢比,比一线城市低30%。他们想了个办法:和当地小菜贩合作,用他们的厨房做微型仓,省租金。但小菜贩的品控怎么保证?有次浦那的合作菜贩把放了2天的鸡蛋混着送,用户投诉后3个小区的用户流失了12%。这种“轻资产”模式,看着美,实操起来全是坑。

写在再说说:便利不是终点, 是起点

Milkbasket的故事,其实是印度新零售的缩影。用最笨的办法解决最痛的问题:早上缺什么就送什么。联合利华的投资,不是看中他们现在赚多少钱,是看中他们能不能改变印度人“逛杂货铺”的习惯。但这条路还很长,盈利、扩张、竞争,每个坎都得过。不过话说回来能让人每天早上7点拿到新鲜牛奶的公司,总不会太差吧?至少,他们证明了:在印度,想把牛奶准时送到家里比把火箭送上天还难,但他们做到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