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发展速度超乎想象,连杂货店都难以抵挡网购的冲击吗
从“随手买瓶酱油”到“一周囤一次货”, 消费者习惯被电商悄悄
谁也没想到,曾经只在线下买菜买酱油的杂货店,现在会被电商盯上。以前总觉得,电商革了服装、书籍的命,杂货业稳如泰山——毕竟谁家能不买盐买醋呢?但数据摆在这儿:美国食品营销协会和尼尔森的联合报告说 未来五到七年,70%的消费者会把至少一部分杂货预算转向线上,金额可能突破1000亿美元。这速度比业内预想的快了一倍,原本以为要十年才能热起来的线上杂货市场,现在直接进入白热化阶段。
更让人意外的是 这波网购大军里不只是爱刷手机的千禧一代,连习惯逛菜市场的婴儿潮一代也占了44%。富裕家庭买进口水果,低收入家庭囤打折米面不管什么收入层,都开始对着手机屏幕挑青菜了。这背后是互联网把价格彻底扒光了——以前小区杂货店卖包挂面能贵两毛, 现在打开电商APP,满减、包邮、优惠券一算,价格透明得像张白纸。实体杂货店的利润空间,就这么被一点点压缩。

生鲜电商的“再说说一公里”难题, 实体杂货店的救命稻草
但要说杂货店完全没招,也不至于。电商攻城略地时偏偏在生鲜这块栽了跟头。你试试让一盒草莓从仓库到你家,还新鲜水灵?试试让刚出锅的包子半小时内不塌陷?难。这就是实体杂货店的杀手锏——即时性。深圳的钱大妈打的就是这张牌, 喊出“不卖隔夜肉”,每天19点开始打折,21点清仓,把“新鲜”刻进DNA里。2020年,这家店全国门店冲破2000家,估值干到百亿,靠的就是抓住消费者“今天就要吃”的心理。
还有百果园,从水果店升级成“健康生活服务商”,卖水果还送食谱、做果切。2021年它的门店数量飙到5400多家,同比增长30%,复购率比纯电商高出一截。为什么?主要原因是逛百果园的人,买的不仅是水果,还有店员一句“今天这个芒果甜,放两天再吃”的建议。这种“人味儿”,算法给不了。
社区商业的逆袭:当杂货店不再只卖“柴米油盐”
购物中心在电商冲击下节节败退,社区杂货店却活得越来越滋润。2020年全国便利店数量超过12万家, 同比增长9%,这些店大多开在小区楼下卖的东西早就超出杂货范畴——早上卖豆浆包子,中午做盒饭,晚上代收快递,周末还摆个便民服务点。上海某连锁社区杂货店去年新增了“家政预约”功能, 通过门店微信群接单,保洁阿姨的档期排到了下个月,非商品收入占了总营收的20%。
这种“小而全”的模式,电商根本复制不了。你想买包盐,打开APP等半小时不如下楼走两步;瓶装水喝完了下单要付运费,还不如让店员送上门。社区杂货店的优势就在这“1500米生活圈”——辐射范围比传统门店大, 服务比纯电商贴心,还能抓住“即时性需求”这波流量。
“店+仓”模式:杂货店的线上线下求生术
被逼到墙角的杂货店,开始琢磨“线上+线下”的活法。最常见的就是“店仓一体”——门店既当零售店,又当前置仓。北京某区域连锁杂货店2022年试水这个模式, 顾客线上下单,30分钟内送到家,后来啊复购率直接从28%干到35%。老板说:“以前等顾客上门,现在主动把货送到手,相当于把‘流量’变成了‘留量’。”
亚马逊搞无人超市,杂货店学不来那么高的技术成本,但可以“小步快跑”。装个智能货架, 扫码自动结算;拉个顾客群,每天发特价预告;搞个“预售+自提”,早上订的鸡蛋,下班路上就能取。这些操作花不了多少钱, 但效率提升肉眼可见——深圳一家社区杂货店用社群营销后晚高峰客流比以前多了40%,主要原因是顾客知道,这时候去肯定有刚出锅的饺子。
利润被压缩?杂货店该在“小而精”里找答案
电商价格战打得凶,杂货店不能硬拼,得拼“差异化”。云南昆明有家杂货店, 专卖本地手工腐乳、腌菜,老板娘每天在朋友圈发制作过程,顾客下单要等三天照样供不应求。2022年第三方调研显示,它的客单价比普通杂货店高40%,复购率达60%。为什么?主要原因是这是“买不到的味道”,电商卖的是标准化商品,而这家店卖的是“人情味”和“地域特色”。
还有的杂货店主打“定制化”。广州某社区店针对周边写字楼白领, 推出“轻食套餐”——早上酸奶+沙拉,下午水果+坚果,提前一天在群内接单,第二天新鲜配送。老板说:“白领没时间买菜,又怕外卖不健康,我们替他们解决了‘吃什么’的难题,溢价空间自然就出来了。”现在这套餐占了门店营收的35%,利润比卖日用品高得多。
导购的“觉醒”:从卖货到运营用户的思维转变
很多杂货店撑不下去, 怪电商太狠,其实是自己没“用好”人。传统导购只会收银、理货,现在得升级成“用户运营官”。杭州某杂货店培训导购用企业微信建群, 每天发“特价预告”“食谱小技巧”,还搞“晒单有礼”——顾客买了菜发朋友圈,送包纸巾。三个月后 老客占比从30%飙升到55%,店长说:“以前导购盯着销售额,现在盯着顾客的‘购物车’,完全不一样了。”
更有甚者,把导购变成“社群KOL”。南京一家社区杂货店的导购小李, 每天在群里分享“如何挑新鲜的鱼”“腌萝卜的小秘诀”,粉丝从100多人涨到2000多,有人专门为了她的“秘方”来店里买菜。老板乐得见她“红”,主要原因是“一个导购的影响力,顶得上十条广告”。
未来五年,杂货店会消失吗?答案藏在“烟火气”里
有人说电商这么猛,杂货店迟早会被淘汰。但看看疫情就知道:2022年上海封控时 那些开着小电三轮、给居民送菜送药的社区杂货店,成了最让人惦记的“生命线”。有家店老板每天凌晨四点去批发市场进货, 回来分装成“家庭套餐”,挨家挨户送,后来啊解封后线上订单量比以前多了2倍。顾客说:“买的是菜,更是那份踏实。”
电商能解决“效率”,解决不了“温度”。杂货店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卖得多便宜”,而是“离得多近”“懂得多深”。未来的杂货店, 可能不再只是卖东西的地方,而是社区“生活服务站”——帮你代收快递,给你照看小孩,跟你聊聊今天菜价。这种“烟火气”,算法给不了物流也送不到,只能靠一家家实体店,慢慢攒出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