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Shopee是否已经超越Lazada

马来西亚电商战场:Shopee和Lazada谁更胜一筹

数字经济这股风刮到东南亚,马来西亚绝对是块硬骨头。统计局的数据摆在这儿,18.2%的GDP贡献率,数字产业的钱像流水一样往里砸。电商增速快得让人眼红,特别是Lazada和Shopee,这两家把马来西亚人的购物习惯彻底改变了。说真的,现在卖家要进马来西亚市场,不盯着这两家平台,基本等于白费功夫。

流量之争:网站vs应用, 谁才是真王者

聊电商绕不开流量,但流量的定义现在可不一样了。早些年大家还盯着网站访问量, Lazada确实占优,2017年那会儿,月访客数1380万,甩开Shopee的530万一大截。可问题来了现在谁还天天打开电脑上网购物啊?东南亚早就进入移动时代了马来西亚74%的线上流量来自手机,这个数据比什么都重要。

马来西亚电商的巅峰对决:Shopee取代Lazada成为顶尖网络购物应用
马来西亚电商的巅峰对决:Shopee取代Lazada成为顶尖网络购物应用

Shopee明摆着嗅到了这股味儿。从2015年成立就死磕移动端,App Store和Google Play的排名直接把Lazada按在地上摩擦。这可不是小事,东南亚消费者习惯手机比价、下单、支付,一整套流程都在手机上完成。你网站流量再高,用户打开App就关掉,那也是白搭。2020年那会儿, Shopee的应用活跃度就反超了说明年轻人更习惯用手机刷Shopee买便宜货、凑单,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

资金弹药:阿里20亿 vs SEA 5500万, 谁的钱更经烧

电商烧钱是共识,但烧法不一样。Lazada背后是阿里巴巴, 2020年直接甩出20亿美元,这钱砸下去,想的是扩大领先优势,建仓库、搞物流、拉商家。阿里的逻辑很清晰:用钱堆壁垒,让对手追不上。确实 Lazada的物流体系在东南亚算顶级的,特别是大促期间,送货速度比Shopee快不少,这点老用户都懂。

Shopee的母公司SEA也不含糊, 2017年就融了5500万美元,虽然金额没阿里多,但花得更精准。钱全砸在移动应用和社交玩法上,比如直播带货、小游戏互动,这些玩法在年轻人里特别火。马来西亚时尚电商在Instagram上的活跃度, Shopee贡献了大部分,他们跟网红、明星合作,搞话题营销,Bella Ammara、Naelofar Hijab这些本土潮牌,都是靠Shopee带起来的。这种玩法烧钱少,见效快,关键是能抓住年轻人的心。

本土化战场:本土品牌和用户习惯的较量

做东南亚电商,本土化是生死线。Lazada背靠阿里供应链强,中国卖家多,商品种类全,像淘宝一样,啥都有。但问题也在这儿, 马来西亚人总觉得Lazada上的东西“不够本地”,特别是服饰、美妆这些需要试穿的品类,本土品牌更吃香。

Shopee在这方面就聪明多了。他们扶持本土卖家,马来西亚站的店铺数23万,比Lazada的14万多出快一半。Fashion Valet这种本土潮牌, 2010年就成立了靠Shopee的流量起死回生,现在Instagram粉丝量比Zalora还高。马来西亚女性买头巾,首选Naelofar Hijab,这家店在Shopee上的销量常年霸榜。这说明什么?本土用户认的是“自己人”,Shopee给本土商家提供了足够的舞台。

大促狂欢:促销活动背后的用户粘性差异

电商大促是检验平台实力的试金石。马来西亚的促销节奏很清晰:10月的MYCyberSale、11月的双11、黑五,12月的双12。Lazada擅长搞“官方补贴”,价格低得吓人,吸引的是价格敏感型用户。2017年双12,Lazada的GMV确实高,但问题也来了这些用户买完就走,复购率低。

Shopee的玩法不一样, 他们搞“社交化促销”,比如摇一摇领红包、直播间限时秒杀,让用户觉得“不买就亏了”。2021年双12, Shopee马来西亚站的用户停留时长比Lazada长20%,这说明用户在Shopee上不仅是买东西,还顺便刷直播、玩游戏,形成了习惯。这种粘性比单纯的价格战更持久,用户沉淀下来了才是平台真正的资产。

就业市场:1000+岗位背后的平台野心

电商平台创造的岗位数,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它们的本地化深度。马来西亚TOP5电商加起来提供了超过1000个岗位,这还不算外包的客服、运营。Shopee的岗位增长最快, 特别是2020年之后大量招聘本地运营和直播专员,说明他们在深耕本地市场,不只是把中国模式复制过来。

Lazada的岗位多集中在物流和仓储,这是阿里系的优势,但本地运营岗位相对少。这种差异背后是两种战略:Lazada想当“东南亚的淘宝”, 重供应链;Shopee想当“东南亚的拼多多”,重用户互动。从就业市场看,Shopee在本地化上确实下本了。

未来战场:谁更能抓住Z世代的心

马来西亚的Z世代现在成了消费主力,这帮人的习惯跟老一辈完全不一样。他们买东西不看品牌,看“好玩不好玩”“能不能发朋友圈”。Shopee的直播、小游戏、社交裂变,正好戳中他们的点。2022年数据显示, 马来西亚18-24岁用户中,60%每天用Shopee超过1小时这个数字Lazada只有30%。

Lazada也在改,比如搞“直播+电商”,但节奏还是慢了半拍。阿里的基因太强,习惯了“货架电商”的逻辑,对“内容电商”的适应不如Shopee。Z世代是未来的消费主力,谁能抓住他们,谁就能在5年后笑到再说说。现在看,Shopee的胜算大一些。

写在再说说:超越不是数字, 是用户的选择

说到底,Shopee和Lazada谁超越谁,不能只看GMV或者流量。Lazada在网站物流、供应链上还是老大,Shopee在移动端、年轻用户、本土化上更胜一筹。数据会变,用户习惯会变,但有一点不会变:谁能更懂本地用户,谁就能赢。马来西亚市场太特殊了既有对价格敏感的大众,也有追求品质的中产,还有爱玩的Z世代。Shopee和Lazada的较量,才刚刚开始,结局谁也说不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