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Flipkart为何更倾向于与沃尔玛合作而非亚马逊

Flipkart的生死抉择:当生存压力压倒一切

2018年的印度电商市场, 就像一锅沸腾的咖喱,各种味道混杂,火候最难把握。Flipkart这家土生土长的电商巨头, 正站在悬崖边——左边是亚马逊的步步紧逼,右边是自家烧钱无底洞的资金压力。创始人萨钦和宾尼-班萨尔那晚的会议室,烟灰缸堆满了烟头,空气里飘着焦躁的味道。他们手里攥着两张船票:一张是沃尔玛的橄榄枝,一张是亚马逊的拥抱。到头来他们选了前者,理由简单得近乎残酷: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沃尔玛的“空白支票”与亚马逊的“枷锁”

翻看2018年4月的《印度时报》报道, 知情人士的话像把手术刀,剖开了这场交易的真相:沃尔玛愿意掏出200亿美元估值接手Flipkart控股权,而亚马逊虽然也在竞价,但附带条件太多。最致命的是监管——亚马逊当时在印度已经是第二大电商, 直接收购Flipkart会被认定为“市场垄断”,印度反垄断机构那帮人可不是吃素的,调查能拖到你怀疑人生。反观沃尔玛,在印度连像样的线上业务都没有,简直是张“白纸”,监管障碍直接少了一大截。

印度电商巨头Flipkart更希望与沃尔玛而非亚马逊达成交易
印度电商巨头Flipkart更希望与沃尔玛而非亚马逊达成交易

创始人团队心里门儿清。萨钦后来在内部会上说:“亚马逊的钱烫手,他们要的是控制权,不是合作伙伴。”亚马逊的收购协议里藏着多少“霸王条款”?得承诺继续让亚马逊卖家在Flipkart平台占大头, 得把核心技术数据共享,甚至创始人团队可能被“优化”掉。沃尔玛呢?谈判桌上,美国高管拍着胸脯说:“你们继续干,我们只出钱,不掺和业务。”这对比,就像饿极了的时候,有人给你一个热乎的饼,有人跟你谈“营养均衡”——选饼,不丢人。

软银的资本算盘:亚马逊的“甜蜜陷阱”

Flipkart最大的股东软银,当时心里的小九九可不少。作为投资界“独角兽杀手”, 软银在2017年领投Flipkart时估值才120亿美元,一年后飙到200亿,翻倍的账面利润谁不动心?软银CEO孙正义私下更倾向亚马逊——毕竟贝索斯在印度砸了55亿美元,烧钱能力比沃尔玛猛得多。但软银的基金经理们算了一笔账:如果卖给亚马逊, Flipkart大概率被整合,独立品牌名可能消失,软银手里的股票估值反而会“缩水”。

卖给沃尔玛呢?保留Flipkart的独立运营权,品牌价值还在软银后续还能套现离场。2018年2月的消息显示, 软银曾拒绝过沃尔玛的初步收购要约,但到了4月,风向突然变了——资本永远只认最划算的买卖。

线下资源的“救命稻草”:印度市场的“再说说一公里”困局

亚马逊在印度犯了个致命错误:太迷信纯电商模式。2018年, 印度农村地区物流覆盖率不到40%,城市里的“再说说一公里”配送经常出问题,包裹丢件率高达12%。亚马逊自建仓储和配送网络,成本高得吓人,效率却上不去。反观沃尔玛, 在美国积累了60年的线下零售经验,在印度虽然没有线上业务,但旗下超市、门店遍布各大城市,这些实体店完全可以改过成“前置仓”——顾客上午下单,下午就能从附近的沃尔玛门店提货。

Flipkart当时最头疼的就是履约成本,占营收的35%,比亚马逊还高5个百分点。跟沃尔玛合作后 2019年Q3的数据显示,Flipkart的配送时效从平均48小时缩短到24小时丢件率降到5%以下这可是实打实的“救命钱”。

创始人的“情感账”:从“兄弟情”到“现实派”

萨钦和宾尼-班萨尔这对“电商兄弟”, 从2007年在班加罗尔的小公寓创业起,就把Flipkart当亲儿子养。2016年,腾讯曾报价100亿美元收购,但两人拒绝了理由是“不想被外资控制”。到了2018年,为什么松口了?主要原因是亚马逊的攻势太猛——贝索斯亲自坐镇印度, 把Prime会员服务做到了1亿用户,Flipkart的会员数只有亚马逊的一半。

更扎心的是 亚马逊在印度搞“无门槛退货”,哪怕你只买一根铅笔,30天内都能退,Flipkart根本学不来——物流成本扛不住。创始人团队意识到,单打独斗已经撑不住了。沃尔玛的谈判桌上, 对方不仅给钱,还承诺保留创始团队的管理权,甚至提出可以联合开发针对印度市场的“线下+线上”新业态。这对萨钦相当于“亲儿子”被送到一个有钱还懂行的“干爹”家,总比被“后妈”亚马逊吞并强。

监管博弈:亚马逊的“合规噩梦”

2018年3月, 印度突然修改《外商直接投资政策》,规定电商平台不能“独家销售”自家品牌商品,也不能强迫商家只在一个平台卖货。这明显就是冲着亚马逊来的——当时亚马逊平台上,30%的电子产品都是“独家”合作。如果亚马逊收购Flipkart,两家合并后市场份额会超过60%,印度政府肯定不会批。更麻烦的是 亚马逊在印度的“关联公司”问题——它亚马逊的收购风险时“监管不确定性”占了打分表的40%。

资金的“及时雨”:烧钱时代的生存法则

2017-2018年,印度电商行业进入“烧钱大战”。Flipkart为了对抗亚马逊,搞大促活动时每单补贴5美元,一年下来烧掉20亿美元。2018年Q1,Flipkart的现金流只够撑6个月,创始人团队天天失眠。沃尔玛的报价来得正是时候:70亿美元现金收购33%股份,再说一个还有130亿美元的股权融资承诺。

亚马逊虽然也愿意出钱,但要求Flipkart先“瘦身”——关闭亏损业务,裁员30%。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创始人亲手建立的团队要被拆散, 萨钦后来在采访中说:“我宁愿多烧一年钱,也不愿裁掉那些跟着我拼杀的人。”沃尔玛的钱“干净”, 没有附加条件,还承诺后续追加投资,这对当时急需“输血”的Flipkart简直是雪中送炭。

市场格局的“蝴蝶效应”:谁笑到再说说?

2018年5月, 沃尔玛正式宣布以160亿美元收购Flipkart 77%股权,震惊全球电商圈。交易完成后Flipkart的市场份额从31%提升到40%,亚马逊则从35%降到32%。更戏剧性的是 2019年,Flipkart利用沃尔玛的线下资源,推出了“Flipkart Nearby”服务,让用户可以在1.2万家实体店自提商品,这招直接把亚马逊的“纯配送”优势给破了。

2020年疫情期间, 当亚马逊的仓库主要原因是疫情关闭时Flipkart通过沃尔玛的超市网络,实现了“无接触配送”,订单量反而增长了25%。这些数据背后 是Flipkart当年“选边站”的智慧——在资本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下有时候“现实”比“理想”更重要。

超越交易:一场关于“本土生存”的商业实验

Flipkart的故事, 其实是所有新兴市场电商巨头的缩影:如何在亚马逊这样的全球巨头面前,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它选沃尔玛, 不是偶然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权宜之计”——用线下资源补齐电商短板,用资本输血赢得时间,用独立运营保住品牌灵魂。这场交易没有赢家和输家,只有适者生存。当亚马逊还在为印度市场的“再说说一公里”头疼时 Flipkart已经通过沃尔玛的实体店网络,把触角伸到了印度的村庄小镇。这或许就是商业世界最残酷也最迷人的地方:不是谁的钱多谁赢,而是谁更懂“本土”,谁就能笑到再说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