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中东电商三驾马车亚马逊、执御和Noon

迪拜塔下的电商暗战:三巨头如何搅动中东市场

中东的沙漠里电商这把火烧得越来越旺。说起来 亚马逊这步棋走得够狠——2017年6月砸下6.5亿美元将Souq收入囊中,这家每月坐拥4500万访客、覆盖31个品类840万产品的平台,堪称中东电商的“定海神针”。要知道, Souq在沙特、阿联酋、埃及的根基深得像沙漠里的骆驼刺,亚马逊接手后没急着改名字,反而把Souq的品牌和团队全盘留下这招“借船出海”比从零搭建快了不止十年。

亚马逊:用“收购狂魔”姿态啃下中东硬骨头

亚马逊在中东的布局,活脱脱一副“买买买”的架势。物流这块, 它把Souq旗下的Q Express整个端了过来——这家总部在迪拜的公司,在沙特、科威特铺着末端派送网, Souq 90%的订单都靠它送,斋月、黑色星期五这种旺季, Q Express就是亚马逊的“救火队”。2018年, 亚马逊又盯上了物流众包平台Wing,这家由剑桥毕业生搞的“轻资产”公司,用“团购众包”的方式攒了150多家物流分包商,连Souq早期都给它投过钱,后来亚马逊干脆把Wing也收了末端配送网络算是扎得更深了。

中东电商三驾“马车” 亚马逊、执御和Noon忙于布局生态
中东电商三驾“马车” 亚马逊、执御和Noon忙于布局生态

支付环节,亚马逊也没落下。2019年, 它把Souq的亲儿子Payfort揣进了兜里这家支付平台拿到沙特政府颁发的首张外国支付牌照,相当于在中东拿到了“金融通行证”。更狠的是 亚马逊还悄悄入股了中东最大物流公司Aramex,持股16.45%,这下从干线物流到末端配送,再到支付结算,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中东电商的“血管”和“神经”基本被它攥住了。

Noon:地产大佬的电商“豪赌”, 本土牌打得有多野

Noon的来头可不小,背后站着迪拜地产大亨穆罕默德·阿拉巴尔和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2017年, 这位造了迪拜塔的地产商,拉着沙特自主权基金掏出10亿美元砸出Noon,当时不少人嘀咕:“做地产的来搅和电商,能行?”阿拉巴尔一句话怼回去:“电商迟早要来我宁愿参与其中搞懂它。”这股狠劲,Noon的域名都花了数百万美金从经纪公司抢来够不够豪横?

Noon的打法简单直接:买买买,挖挖挖。2018年, 它把中东C2C平台JadoPado整个收购了连团队一并打包——JadoPado的创始人Omar Kassim被请来做CTO,后来啊一周就闪人,这出“空降高管又离职”的戏码,反倒让Noon更坚定了“本土团队优先”的策略。同年,Noon又盯上了时尚电商平台Namshi,拿下51%股份,把中东时尚电商的流量入口攥在手里。这两笔收购,让Noon在阿联酋、沙特的品类短板补得飞快,从3C到服饰,算是凑齐了“电商全家桶”。

物流:谁在掌控中东电商的“再说说一公里”?

亚马逊的“物流拼图”:从Souq到Wing,左手右手都是牌

中东的物流有多难?想想就知道:沙漠多、城市分散,有的地方连个像样的快递站都没有。亚马逊明摆着深谙此道,它没选择自己从头建物流,而是用“收购+投资”把关键节点全占了。Q Express在阿联酋、 沙特、科威特的末端派送网,相当于亚马逊的“毛细血管”;Wing的众包模式,则解决了偏远地区配送效率低的问题——把中小物流商聚在一起“抱团接单”,成本降了30%不止,2016年Souq投资它时就是看中了这种灵活打法,亚马逊接手后更是把这种模式复制到了更多国家。

更绝的是 亚马逊还盯上了中东物流的“大动脉”——2016年,它重金入股Aramex,这家成立于1982年的老牌物流公司,在中东的清关、跨境配送能力堪称“地表最强”。有了Aramex撑腰,亚马逊的跨境商品清关时间从原来的7天压缩到了3天这速度,直接让同行眼红。

Noon的“本土牌”:借力Aramex, 末端派送能不能稳住

Noon在物流上走了条“捷径”——既然亚马逊入股了Aramex,那我就另辟蹊径,直接和本土物流深度绑定。Noon没像亚马逊那样搞“大而全”,而是和阿联酋本土的物流公司合作,重点布局城市末端配送。比如在迪拜, Noon的订单承诺24小时内送达,比亚马逊的48小时快一倍,这招“快鱼吃慢鱼”在年轻人扎堆的城市很管用。

但Noon的软肋也很明显:在沙特、 埃及这些非核心国家,物流网络还没铺开,2019年黑色星期五期间,沙特利雅得的订单就主要原因是配送延迟,投诉率比阿联酋高了20%。这就像盖楼,地基还没打牢就往上冲,迟早要出问题。

执御的“中国打法”:风先生+Fetchr, 模式复制行得通吗

执御的物流思路,带着浓浓的“中国味儿”——2017年9月,它投资了中国O2O配送服务商“风先生”,让这家公司去沙特搭建末端配送体系。风先生在国内用“即时配送”起家, 把这种模式搬到沙特后执御在沙特的二三线城市实现了“下单3小时达”,要知道,这些地方以前快递要等3天这体验提升,直接让执御的复购率涨了35%。

光靠中国模式还不够, 2018年,执御又以1.5亿美金估值入股了中东物流服务公司Fetchr。这家2016年成立的公司,专攻“再说说一公里”痛点,用大数据识别可信用户,签收率比行业平均高了15%。执御把自家的订单导给Fetchr, Fetchr则帮它解决清关和本地派送牌照问题,这波“资源互换”,算是补齐了物流短板。

支付:COD魔咒下谁能先打破僵局?

亚马逊:Payfort这张牌, 能不能让沙特人爱上线上付款

中东电商有个“老大难”问题:超过80%的订单是COD,线上支付比例低得可怜。亚马逊2017年收购Payfort后就指着这张牌打破僵局。Payfort在沙特拿到了“全功能支付牌照”, 可以绑信用卡、借记卡,甚至支持本地流行的“Mada卡”。亚马逊在沙特试点“线上支付满减”, 用5%的折扣吸引用户试水,后来啊半年后沙特站点的线上支付比例从12%冲到了25%,这增长速度,连亚马逊自己都没想到。

但COD的根太深了。很多沙特消费者觉得“先看货再付款”才靠谱,尤其买大件商品时宁愿多等几天也不愿提前打钱。亚马逊的办法是:对支付用户免运费, COD订单收5块钱配送费,这招“差别定价”让不少用户为了省5块钱,乖乖绑定了银行卡。

Noon:靠沙特王储撑腰, 支付牌照会不会来得太容易

Noon在支付上占了个大便宜:背靠沙特自主权基金,想拿支付牌照比外国公司容易多了。2018年,Noon悄悄推出了自己的支付系统Noon Pay,直接和沙特银行合作,支持分期付款。沙特年轻人多, 喜欢“先买后付”,Noon Pay刚好戳中了这点,在18-25岁用户中,支付渗透率达到了30%。

但Noon Pay也有硬伤:只能在自家平台用,不像Payfort能对接第三方商家。这就好比你办了张商场信用卡,只能在这家商场刷,出去就废了。Noon想扩大支付业务,就得先说服更多商家接入它的支付系统,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

执御:偷偷试水支付,中国经验在中东水土不服?

执御从2017年下半年就在沙特偷偷搞支付试点, 但它没像亚马逊那样搞“大刀阔斧”,而是先从“小额高频”的商品入手,比如手机配件、小饰品。这些客单价低, 用户敢尝试线上支付,执御还推出了“支付立减10里亚尔”的活动,相当于便宜20块钱,年轻用户买账得很。

执御的支付难题在“资质”——沙特对金融牌照管得严,外国公司想拿牌照比登天还难。执御的办法是“曲线救国”:和沙特本地的电子钱包合作, 把自己的支付系统嫁接上去,这样既合规,又能快速铺开。到2019年, 执御在沙特的支付比例虽然只有18%,但增速比亚马逊和Noon都快,毕竟它的用户多集中在二三线城市,这些地方的支付教育成本低,更容易接受新模式。

生态战:从卖货到建“城池”, 三巨头的野心有多大

亚马逊:AWS落地中东,云服务能不能成为新增长极

很多人不知道,亚马逊的云服务AWS才是它真正的“印钞机”。2018年, AWS在巴林、迪拜设了办公室,2019年初又开放了巴林数据中心,这相当于在中东建了个“数字粮仓”。中东的互联网公司、传统企业想上云,首选AWS,毕竟延迟比欧洲、美国的机房低多了。亚马逊把电商和云服务打包卖, 比如用AWS服务的商家,能在亚马逊平台获得流量倾斜,这招“左手倒右手”,把生态圈越缠越紧。

更狠的是AWS还帮亚马逊搞“数据反哺”。通过分析中东用户的购物数据, AWS能预测哪些商品会火,比如2020年疫情期间,中东人居家办公需求大,AWS提前3个月就把笔记本电脑、办公椅的搜索趋势数据给了亚马逊,后来啊亚马逊在斋月大促里这类商品销量翻了5倍。

Noon:买买买背后的“人才掠夺”, 本土团队靠不靠谱

Noon的扩张史,就是一部“人才争夺史”。收购JadoPado时 它把JadoPado的技术团队全挖了过来;收购Namshi时又把时尚电商的运营骨干收编。这些本土人才懂中东用户的消费习惯,知道什么时候该推折扣,怎么设计阿拉伯语的购物页面。但问题也来了:核心团队流动性太大, JadoPado创始人Omar Kassim来了又走,Namshi的原高管团队在Noon上线一年后也走了小一半,这就像盖房子,换了几个总工程师,楼的结构难免会歪。

Noon的办法是“用股权绑定”,给核心团队发期权,承诺5年后兑现。但中东的职场文化和国外不同, 很多人更看重“稳定”,而不是“未来收益”,这招对年轻管用,但对资深管理者,吸引力就弱了些。

执御:从自营到开放平台, 供应链优势还能打多久

执御一开始是做自营起家的,背靠中国供应链,把国内的手机、服装、家居用品拉到中东卖,价格比本地商场便宜30%,直接在沙特二三线城市打开了市场。2017年, 执御的日单量在黑色星期五冲到了5万单,营业额从2014年的1亿涨到了50亿,这增速,堪称“中东电商黑马”。

但自营模式有天花板——品类有限,库存压力大。2018年, 执御开始往开放平台转型,允许第三方商家入驻,一边在中东建了单体面积最大的海外仓,把仓储成本降了20%。开放平台后 品类从原来的3C、服装 到了生鲜、美妆,2020年疫情期间,生鲜订单量暴涨了200%,这波“品类扩张”算是踩准了节奏。

2022年285亿美元市场,谁会是到头来赢家?

数据说话:三巨头的用户画像和增长密码

中东电商市场规模2022年冲到了285亿美元, 这块肥肉,三巨头都想啃下。亚马逊的用户集中在沙特、 阿联酋的一二线城市,客单价高,喜欢买3C、家电;Noon的用户更年轻,18-35岁占70%,爱买时尚、美妆;执御的用户下沉到了二三线城市,价格敏感,偏爱性价比高的商品。从增长速度看,执御最快,年增速超80%;Noon次之,50%;亚马逊最稳,30%。这就像赛跑,执御是“冲刺型”,Noon是“匀速型”,亚马逊是“耐力型”。

转化率数据也很有意思:亚马逊的转化率是3.2%, 比行业平均高1个百分点,毕竟品牌力在那儿;Noon的转化率2.8%,靠的是“快配送”;执御的转化率2.5%,靠的是“低价”。但复购率上,执御反超了达到35%,主要原因是它的用户粘性高,很多人成了“回头客”。

对抗性观点:全球巨头VS本土力量VS中国军团, 谁更懂中东

有人说亚马逊有钱有技术,肯定能赢。但中东市场太特殊了宗教文化、消费习惯和欧美差太远。亚马逊的全球标准化模式, 在这里可能水土不服——比如它的客服系统全是英文,很多沙特用户看不懂;它的大件商品配送慢,COD比例高,这些“硬伤”一直没解决。

那Noon呢?本土资源强,但电商基因弱。阿拉巴尔是地产大亨, 对电商的理解还停留在“建平台、招商家”,对用户体验、供应链优化这些细节,不如中国团队精细。而且Noon太依赖沙特王储的支持,一旦政策有变,风险太大了。

反倒是执御,像极了“中东版的拼多多”。它懂中国供应链,能把价格压到最低;它又懂中东用户,知道怎么用社交媒体做营销,怎么用本地语言做客服。它的模式更“接地气”,就像当年拼多多从下沉市场杀出来一样,执御也可能靠“低价+本地化”笑到再说说。

当然 中东电商的变数还很大——政策可能收紧,物流成本可能上涨,用户习惯也可能突然改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场“三驾马车”的竞赛,才刚刚开始。谁能真正摸透中东的“脾气”,谁就能在这片沙漠里种出参天大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