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leXtreme如何通过长尾关键词营销实现闷声发大财
DX:藏在跨境电商“封神榜”里的低调大佬
提起跨境电商独立站, 很多人脑子里会蹦出兰亭集势、棒谷、傲基这些名字,但你要是问DX听过没,估计十个人里有九个摇头。这家公司就像个隐形富豪, 在跨境电商圈里神龙见首不见尾,业绩却硬气得很——2011年下半年税后盈利就做到了7千万港币,比当时耗了十年才上市的当当网还早,堪称行业里的“闷声发财”典型。
DX的低调跟创始人陈灵健的风格脱不开干系。这位老板在华南外贸圈里像个“异类”, 别人忙着上头条、搞融资,他却躲在深圳的某个角落里把公司做得风生水起。2002年从eBay起家, 2006年上线外贸B2C网站DealExtreme.com,2009年获IDG和薛蛮子联合投资,2010年4月被易宝收购上市。这一路操作,稳得不像搞电商的,倒像个下棋的高手,每一步都藏着后手。

从eBay到独立站:一个闷声发财的15年
早年DX靠3C电子产品打天下 电脑、手机、数码产品、玩具、家具、服饰、汽车配件……15大类近14万种产品,硬是把“DealeXtreme”这个名字刻进了极客圈。那时候跨境电商还没现在这么卷,DX凭着一股“低价+免运费”的狠劲,在全球市场圈了不少死忠粉。但好景不长, 兰亭集势、棒谷这些后来者杀进来3C赛道越来越挤,DX不得不放弃“专精”,转型做综合性平台,手里的牌也从“产品单一”变成了“品类齐全”。
转型的阵痛是有的,但DX的底子还在。业务范围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欧洲、美国、南美、南亚、印度、澳大利亚、非洲……地图上随便圈一圈,都是它的战场。更厉害的是 人家不光有主站,还搞了个VR分站,通过博客、论坛、Facebook、YouTube、Google链接这些渠道跟用户死磕,硬生生把一个卖货的网站做成了“用户社区”。
流量密码:自然搜索与移动端的“双轮驱动”
DX的流量账单,放在今天来看依然能打。根据2017年底的数据, 月均访问量1439.4万,日均48万左右,世界排名4629,在巴西更是冲到了第997名。流量来源里 直接访问占了37.4%,自然搜索20.98%,这两项加起来近60%,说明DX早就不是靠“砸广告”过日子了而是靠口碑和SEO硬生生“养”出来的流量池。
93%的流量来自自然搜索:SEO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
更夸张的是 在DX的关键词版图里自然搜索的流量占比高达93.26%,付费关键词只有可怜的6.74%。如果把自然搜索的流量全换成付费,一个月至少得烧1万刀——这笔账,谁都会算。DX的SEO做得有多细?看巴西市场的数据就知道了:流量靠前的关键词里 除了自家域名词和域名全拼,连“树莓派”这种极客向的长尾词都能排上号。
树莓派是啥?信用卡大小的微型电脑,专门教人学编程的,当年一“派”难求。DX能抓住这种小众需求,说明它的关键词策略早就跳出了“大而全”,转向了“小而精”。长尾关键词不像“手机”“电脑”这种词竞争那么惨,但精准度高,转化率反而更稳。DX能在俄罗斯、巴西、以色列这些新兴市场杀出重围,长尾关键词的“狙击”功不可没。
7月中那个“分水岭”:移动端流量的逆袭战
DX的流量端口变化,藏着个有趣的细节。2017年10月, 移动端流量占比首次反超桌面端,而K宝扒了下数据,发现这个“分水岭”出现在7月中旬——差不多就是DX上线APP的时间点。7月之前,桌面端流量还压着移动端一头,7月之后移动端就像坐了火箭,差距越拉越大。
这可不是巧合。DX早在别人还在琢磨“要不要做移动端”的时候,就已经悄悄布局了。它的移动官网做得不赖,跳出率38.09%,平均访问页数5.2,比兰亭和棒谷都强。要知道, 移动端用户没那么多耐心,跳出率低说明页面体验好,访问页数多说明用户愿意“逛”,这背后是DX对移动端用户习惯的精准拿捏:加载速度快、产品分类清晰、支付流程简单——这些细节,才是留住移动端用户的“杀手锏”。
新兴市场突围:巴西、 俄罗斯、以色列的“低价渗透”
DX能在跨境电商圈里站稳脚跟,靠的不是北美、西欧这些“红海市场”,而是别人看不起新兴市场的“捡漏”思维。在北美和西欧,DX的关注度不如兰亭集势,但在巴西、俄罗斯、以色列,它简直是“土皇帝”。
巴西市场的“意外惊喜”:20%流量的价格敏感密码
DX最大的流量池在巴西,占了总流量的20.87%。为啥巴西人这么爱DX?两个字:低价。巴西本土家电零售商Casabahia、 电商平台Mercado Livre虽然本土根基深,但价格没DX狠。DX的“全球免运费+低价策略”, 精准戳中了巴西用户的“痛点”——那边物流贵得离谱,买个小家电运费比货还贵,DX直接免了价格还比别人低,不选它选谁?
不过巴西也不好混。DX在巴西不仅要跟速卖通、棒谷这些“同胞”抢地盘,还得防着Mercado Livre这种“地头蛇”。K宝查了它的自然关键词对手, 第一个就是Mercado Livre,紧接着是阿里巴巴速卖通、Casabahia……想在南美站稳脚跟,光低价不够,还得学会“本土化”,比如搞点巴西节日专属折扣,或者跟本地KOL合作,不然很容易被“地头蛇”围剿。
中小型国家的“长尾红利”:被忽略的流量洼地
除了巴西, DX在西班牙、荷兰、俄罗斯、捷克这些中小型国家也吃得开。很多人做跨境电商总盯着美国、德国这些大国,却忘了中小国家竞争小,用户需求更“垂直”。荷兰人对创意小家电没抵抗力, 俄罗斯人爱买户外运动装备,捷克人青睐性价比高的电子配件——DX早就把这些“小众需求”摸透了针对性地推产品,自然能分到一杯羹。
比如荷兰,DX的流量里有不少来自“DIY分享站”和“电子产品资讯站”。荷兰人喜欢自己动手搞点小发明, DX就推各种电子元件、工具套装;俄罗斯冬天冷,户外运动需求大,DX就卖加热服、保暖手套。这种“小而美”的打法,比在红海市场里硬碰硬聪明多了。
营销拆解:论坛、 长尾关键词与“社交欠费”
DX的营销手段,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核心就俩:靠论坛攒口碑,靠长尾词引流量。但偏偏就是这两招,让它闷声发了好几年大财。
论坛营销的“神操作”:从用户聚集到口碑裂变
DX最让人佩服的,还是它的论坛营销。自家网站上有个老论坛,早年跟着DX买3C产品的用户,现在还泡在上面。这些人不是普通买家, 是“铁粉”——他们会在论坛里晒开箱视频、分享使用心得、帮新人解答问题,等于给DX做了免费的“口碑广告”。更绝的是 DX还跟各种外部论坛合作,比如科技论坛、母婴论坛、DIY论坛,根据不同用户群体推不同产品:在科技论坛发“树莓派”教程,在母婴论坛推“儿童智能手表”,在DIY论坛卖“电子积木”……精准投放,效果自然好。
2010年左右,跨境电商还没现在这么卷,论坛还是流量大户。DX抓住了这个窗口期,把论坛玩成了“私域流量池”。现在再看, 虽然论坛热度不如从前,但DX的用户粘性依然坚挺——平均访问页数5.2,跳出率38.09%,这些数据里藏着论坛营销的功劳。
长尾关键词的“精准狙击”:树莓派与3C产品的极客引流
付费关键词方面 DX的策略跟自然搜索一脉相承:不跟大伙儿抢“手机”“电脑”这种高竞争词,专攻“树莓派 板”“手机镜头转接环”这种长尾词。K宝扒了它的广告素材, 发现很多都是针对极客用户的:300*600的尺寸,桌面端投放,着陆页直接是产品技术参数和用户评价——这种“硬核”打法,虽然流量不大,但转化率极高。
3C产品是DX的老本行, 它比谁都清楚,买这类产品的用户不是“冲动型消费者”,而是“研究型用户”。他们愿意花时间看参数、比性能,只要你把产品细节说清楚,他们买单的概率就大。DX的付费广告,主打的就是一个“精准”:投给懂行的人,说懂行的话,自然能赚到懂行的钱。
社交与展示广告的“5%尴尬”:闷声发财的时代过去了?
不过DX也有短板。它的社交流量只有5.49%, 展示广告3.99%,跟Facebook、YouTube这些大佬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有人说“闷声发大财”是DX的风格,但K宝觉得,在人人想打响品牌的现下低调不一定等于“平安”。顺丰再低调,不也照样上市做推广?社交流量是块大蛋糕,DX不动,别人就会抢走。
其实DX不是没试过社交。它的Facebook主页、YouTube频道都有,但更新频率低,互动也少。跟兰亭集势动不动就搞直播带货、跟KOL合作比,DX的社交营销显得“心不在焉”。现在跨境电商早过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用户在哪里营销就该在哪里。社交流量占比低,迟早会成为DX的“阿喀琉斯之踵”。
对手画像:从“同胞围剿”到“地头蛇拦路”
做跨境电商,最怕的就是“前后夹击”。DX深谙这个道理,它的对手画像,清晰得能画出来。
付费搜索的“三国杀”:Google、 速卖通与棒谷
在付费搜索战场,DX的对手都是“狠角色”。Google是流量大佬,速卖通是阿里系的“亲儿子”,棒谷是国内独立站里的“老牌劲旅”。这三家要么有钱, 要么有资源,要么有供应链,DX能在这片红海里分到13.35%的付费搜索流量,已经算不容易了。
更麻烦的是DX的付费关键词跟对手高度重合。K宝用共有关键词工具扒了数据,发现DX和速卖通、棒谷都在抢“手机壳”“数据线”这类词。竞争白热化,点击水涨船高,DX的获客成本肯定低不了。这时候, 长尾关键词的优势就更明显了——与其跟对手抢“大词”,不如去啃“小骨头”,比如“Type-C转HDMI高清线”“iPhone 13镜头保护壳”……这些词竞争小,转化却不差。
自然流量的“本土战役”:Mercado Livre的巴西防线
自然搜索的对手更难缠。在巴西,DX最大的对手是本土平台Mercado Livre,相当于中国的淘宝。Mercado Livre对本地用户习惯了如指掌,支付方式、物流配送、售后服务都更“接地气”。DX作为外来者,想在这里抢流量,得比本土平台更“懂”巴西人。
比如巴西人喜欢“分期付款”,DX能不能跟本地银行合作,推出“免息分期”?巴西物流慢,DX能不能自建仓储,把配送时间从30天压缩到15天?小细节里藏着大机会。DX能在巴西拿到20%的流量, 说明它已经摸到了一些本土化的门道,但要想彻底突破Mercado Livre的防线,还得下更多功夫。
破局点:从“闷声发财”到“主动发声”的三个关键
DX的成绩单足够亮眼, 但跨境电商这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闷声发财的时代过去了想继续领跑,DX得在三个地方下狠手。
社交补课:Facebook与YouTube的“流量解药”
社交流量占比5.49%, 对DX来说不是“加分项”,是“及格线”。Facebook、YouTube这些平台,用户基数大,传播快,是品牌曝光的“最佳跳板”。DX可以学学傲基, 找几个科技区的KOL合作,拍产品开箱视频;或者在YouTube上搞“极客挑战赛”,比如用DX的树莓派做个智能家居系统,赢了送产品——既能引流,又能强化“极客”标签。
更重要的是社交平台能帮DX“年轻化”。现在的用户都是“互联网原住民”,不爱看老气横秋的广告,喜欢互动、好玩、有梗的内容。DX的社交账号如果还是“发产品、上链接”的套路,迟早会被用户抛弃。想抓住年轻用户,就得说他们的话,玩他们的梗。
长尾升级:从“域名词”到“热销品关联词”的SEO迭代
DX现在的SEO策略,还是太依赖“域名词”和“域名全拼”。在巴西市场,虽然这些词能带来流量,但增长空间有限。用户搜索“树莓派”的时候,为什么不能顺便看看DX的“树莓派 板”?搜索“手机壳”的时候,为什么不能注意到DX的“防摔手机壳”?
DX需要把长尾关键词做“串联”。比如在“树莓派”的SEO页面里推荐相关配件;在“手机壳”的页面里推送“手机支架”“钢化膜”。这种“相关推荐”不仅能提升用户体验,还能增加页面访问深度,对SEO排名也有好处。2017年底的数据就显示, DX的自然搜索流量有下降趋势,说明SEO策略该迭代了——再不升级,流量迟早被对手抢走。
本地化运营:应对Mercado Livre的“本土化反击战”
在巴西、 俄罗斯这些新兴市场,DX不能只做“外来者”,得学会“本地化”。Mercado Livre能赢在本土,靠的是“懂用户”。DX要想在巴西突围,就得比Mercado Livre更懂巴西人。
比如支付方式,巴西人喜欢“Boleto bancário”,DX能不能接入?物流配送,巴西的“再说说一公里”配送难,DX能不能跟本地物流公司合作,建个分仓?客服方面能不能招几个懂葡萄牙语的员工,24小时在线解答问题?这些“本土化”的小动作,比砸广告管用多了。DX能在巴西拿到20%的流量, 说明它已经尝到了本土化的甜头,现在要做的就是“乘胜追击”,把本土化做到极致。
跨境电商这条路,从来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道理。DX靠低价和闷声发财打了江山,但要守住江山,就得学会“主动发声”“精准狙击”“深度本土化”。毕竟市场在变,用户在变,竞争对手也在变——只有跟着变,才能继续“发大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