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对跨境电商征收7%的VAT,这个增值税政策具体是怎样的
泰国跨境电商VAT政策出台:到底说了啥?
说起来泰国最近对跨境电商这块儿动真格了。内阁刚批了个修订草案,所有电商交易都得收7%的VAT增值税。不过别慌, 这政策可不是一刀切砍向所有卖家,专挑那些没在泰国注册公司、却在泰国人手里赚钱的跨境电商下手,比如亚马逊、Google、Facebook这些大家熟知的平台。这事儿一出,整个跨境圈都议论纷纷,有人叫好说终于公平了也有人愁眉苦脸说成本又得涨。那这政策到底咋回事?对咱卖家有啥影响?今天咱们就掰扯明白。
180万泰铢的门槛:谁该站出来交税?
先说最关键的:到底啥时候该交这个税?政策里画了条线——年销售额超过180万泰铢,就得乖乖去泰国税务局登记,按7%的税率交VAT。这条线可不是随便画的, 泰国税务局官员说了按照初步统计,这么一搞,每年能给国家库房添30亿泰铢的进项。这180万泰铢咋算?是指通过电商卖给泰国消费者的所有收入, 不管你在哪儿注册公司,不管消费者住哪儿,只要服务对象是泰国人,钱从泰国人这儿赚的,就得算。所以别以为把服务器放国外就能躲过去,泰国税务局盯着的是你的实际营收。

这里有个细节挺有意思:这政策不光针对网站,连APP平台都算进去了。也就是说你搞个APP卖东西给泰国人,只要年营收过了线,同样得乖乖交税。之前有卖家琢磨着用APP绕过监管,现在看来这条路也堵死了。
7%的税不是白交:对卖家的直接影响
问题来了:这7%的税到底谁来掏?政策写得明明白白:外国运营商不能向泰国消费者收增值税,也不能申请进项税抵免或者退款。说白了这笔钱只能卖家自己扛。你想啊,本来100泰铢的东西,现在成本里得硬加7%的税,卖贵了怕消费者不买,卖便宜了等于白干。去年有个做服装的中国卖家跟我聊天 他说自己泰国站年营收刚好卡在180万泰铢线上,算下来一年得多交20多万泰铢的税,再说说只能把产品单价从250泰铢提到270泰铢,后来啊销量直接掉了15%。这就是现实成本转嫁不动,只能自己消化利润。
更麻烦的是这税不是你想交就能交的。你得先在泰国有个“身份”——要么注册公司,要么找个税务代表。没身份咋交税?泰国税务局可不管这个,该交的钱一分不能少,不交就等着罚款,定期罚款加附加费,搞不好还得吃官司。有卖家吐槽说:“这政策就像在你家门口设了个收费站,过路可以但得先买路牌,不买?罚款!可买路牌还得先在本地买套房。”这话糙理不糙,合规成本确实不低。
消费者买单还是平台扛?价格博弈开始了
那平台会不会把这7%的税转嫁给消费者呢?泰国公共电视台倒是觉得, 这政策能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以前本地电商老老实实交7%的税,跨国巨头却能豁免,现在总算扯平了。但现实可能没那么简单。大型平台手上有定价权, 加个7%的税对消费者来说可能只是零头,但对小卖家每加一铢都可能是压垮骆驼的稻草。去年澳洲实施10%的GST新政时 不少平台直接把价格往上提了10%,消费者吐槽了一阵子,该买还是得买。泰国估计也会走这条路,大平台转嫁成本,小卖家要么跟着涨,要么被淘汰出局。
这里有个反常识的点:你以为免税额度取消是好事?以前1500泰铢以下的小包裹不用交税,现在不管多少钱都得交。表面看是税基扩大了但对小卖家小本买卖利润薄,7%的税可能直接抹平利润。有做3C配件的卖家跟我说 他以前卖手机壳,单价150泰铢,包邮到泰国,现在光增值税就得10.5泰铢,等于一单赚的钱从20泰铢缩到9.5泰铢,只能靠走量撑着。
免税额度取消:小包裹时代结束了?
以前跨境电商卖家有个小窍门:把商品拆成小包裹, 单价控制在1500泰铢以下就能免税。现在这条路彻底断了。泰国税务局官员明确说了不管包裹多大、货值多低,只要是通过电商卖给泰国人的,都得交7%的VAT。这对代购和做小商品生意的卖家冲击最大,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便宜+包邮”,现在成本一加,优势全没了。
举个例子, 有个做泰国代购的宝妈,以前从国内买化妆品拆成小包裹寄过去,一单赚个三五十块钱,现在每单得多交7%的税,算下来一单只能赚二十块,还得承担包裹被税的风险。她跟我说:“这政策一出,我直接放弃了代购,改做本地供应链了。”不是不想做跨境,是成本算不过来账。
执法难在哪?国外平台怎么管?
但话说回来泰国政府真能把这税收上来吗?外媒早就指出个难题:支付平台不在泰国,泰国律法又没强制要求收税,执法起来难度太大了。亚马逊、Google这些巨头总部都在国外泰国税务局总不能飞过去查账吧?就算查了人家一句“商业机密”就能把你挡在门外。
泰国税务局想了个招:参考同行业上一年度财报来确定缴税金额。比如你是个卖电子产品的,税务局就看你同行去年赚了多少钱,按比例估算你的税。但问题来了电商平台上的广告费、推广费根本没法精确统计,卖家完全可以通过虚报成本来少交税。瑞典海关的做法倒是狠, 对所有非欧罗巴联盟电商物品收25%的VAT,货值低于150欧元还得交7.5欧元服务费,但泰国市场没欧罗巴联盟那么规范,照搬这套估计水土不服。
全球趋势:不止泰国在收紧跨境电商税
其实泰国这事儿,不是孤例。全球各国对跨境电商的税务监管越来越严了。今年7月1日 澳大利亚开始对跨境电商收10%的GST,不管货值多少,只要是通过电商平台卖到澳洲的,都得交。英国从2016年就开始催着卖家注册VAT, 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这些国家更是严厉,不注册就罚款、封号。瑞典直接把免税额度砍了连小包裹都不放过。说白了跨境电商的“免税红利”时代结束了合规运营成了必选项。
有个做家居用品的卖家跟我说他2018年在德国被封过一次店,就是主要原因是没注册VAT。后来花了3个月时间找代理注册,补交了2万欧元的税,才把店救回来。他说:“现在不管去哪个国家做电商,第一件事就是查税务政策,比查产品还重要。”这话一点不假,政策变了你不跟着变,就会被市场淘汰。
卖家怎么办?三招应对泰国VAT新规
那面对泰国这新规,卖家到底该咋办?别慌,有三招能帮你渡过难关。第一招:赶紧注册泰国公司,找个靠谱的税务代表。虽然前期成本高,但至少能合法合规交税,避免罚款。有家做服装的深圳卖家, 去年在泰国注册了公司,找了当地代理处理税务,虽然一年多了10万泰铢的合规成本,但主要原因是合规,平台流量还提升了8%,算下来反而赚了。
第二招:调整定价策略,别硬扛成本。可以搞个“会员价”, 老客户不加价,新客户正常收税;或者推出“满减活动”,用优惠抵消涨价带来的负面体验。有个卖小家电的卖家用这招, 把涨价幅度控制在5%以内,再搭配满200泰铢减20的活动,销量基本没受影响。
第三招:优化供应链,降低其他成本。比如把仓库设在泰国周边的越南、柬埔寨,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来抵消税负。或者跟工厂谈批量采购,拿到更低的价格。有个做家居用品的卖家, 今年把供应链从广州搬到了越南,物流成本降了12%,加上调整定价,总成本反而比以前低了3%。
公平竞争还是税收陷阱?政策背后的博弈
再说说咱得聊聊, 这政策到底是不是真像泰国政府说的那样,能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泰国电商协会早就喊话了政府得制定公平的竞争法规,还得反倾销,别让中国互联网巨头把泰国市场垄断了。但现实是 大平台有资金、有技术,合规能力强,小卖家连注册公司的钱都凑不齐,再说说反而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说到底,税务政策是把双刃剑。收税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规范市场秩序,但收得太急、太猛,可能会把中小卖家挤出市场。泰国政府想追回30亿泰铢的税收,但要是所以呢让跨境电商市场萎缩了再说说得不偿失。对卖家抱怨没用,赶紧研究政策、调整策略,才是正道。毕竟市场永远在变,能活下去的,永远是那些能跟着变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