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阿里巴巴收购土耳其电商Trendyol

一笔7.5亿美元的交易, 阿里在土耳其下了什么棋

2018年8月,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夏天热得发烫,比天气更热的,是阿里收购Trendyol的消息。据Axios引述消息人士透露, 阿里以至少7.5亿美元拿下这家土耳其电商的多数股权,两个月前,Trendyol刚宣布阿里的“投资”,转眼就变成了“收购”——这可不是阿里第一次玩这种“全球扫货”的把戏了但这次不一样,土耳其不是随便一块市场。

从“投资”到“收购”, Trendyol的阿里式归宿

6月底的那场发布会,Trendyol创始人Demet Mutlu站在台上笑得挺开心,她说和阿里的合作“非常兴奋”,两家公司“文化相似,价值观一致,对数字经济都有野心”。那时候没人想到,这会是“吞并”的前奏。阿里对控股有种执念, 从Lazada到Daraz,从Tokopedia到Trendyol,要么不投,投了就得掌握控制权——这不是钱的问题,是生态的问题。

阿里巴巴收购土耳其电商公司Trendyol 估值7.5亿美元
阿里巴巴收购土耳其电商公司Trendyol 估值7.5亿美元

Trendyol不是个普通公司, 它是土耳其、中东北非地区最大的移动电商平台,1600万用户,2000多个商家,年增速据说超过50%,这种“潜力股”,阿里怎么可能只做个财务投资者?7.5亿美元的估值,对阿里来说可能不算大数目,但买的是“入口”——进入中东北非的入口。

土耳其电商的“隐形冠军”:不止是卖时装

很多人以为Trendyol就是“卖衣服的”,毕竟它2009年成立时靠的就是时装。但十年下来这家早就不止是“时尚电商”。你打开它的APP,电子产品、家居用品、食品杂货甚至汽车配件都能买,土耳其人叫它“万能应用”。创始人Demet Mutlu是个女强人, 毕业于耶鲁大学,在华尔街做过投行,2008年金融危机后回土耳其创业,看准了本地零售业“线上化”的空白。

土耳其有8200万人口, 互联网普及率超过70%,但只有3.5%的零售商在网上卖东西——这意味着95%的市场还没被开发,Trendyol就是在空白里野蛮生长起来的。老虎环球基金、 凯鹏华盈这些顶级VC愿意给它投3600万美元,看的就是它“不止于电商”的野心——它想成为土耳其的“亚马逊”,只不过移动端占比更高,主要原因是土耳其人更喜欢用手机购物。

阿里的“全球扫货”清单:这次瞄准了中东北非

2018年对阿里是“出海大年”。一季度就投了7家海外公司, 印度的Bigbasket、东南亚的Lazada、南亚的Daraz、法国的Ordre……加上这次的Trendyol,阿里的全球电商版图像拼图一样一块块补齐。有意思的是这些地区有个共同点:人口红利大,电商渗透率低,本地玩家不够强。比如印度13亿人, 电商渗透率不到5%;东南亚6亿人,互联网用户多但物流跟不上;土耳其连接欧亚,辐射中东北非,3亿人口的潜在市场就在脚下。

阿里不是在“撒钱”, 是在“布阵”——每个投资标的都是棋子,Lazada覆盖东南亚,Trendyol拿下中东北非,Daraz搞定南亚,再用支付宝、菜鸟物流把这些串起来形成一个“全球电商生态圈”。这次收购Trendyol,本质是把中东北非的“关键棋子”握在自己手里。

3.5%的线上渗透率,藏着多少机会?

土耳其的零售市场有多大?2022年数据显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但其中线上销售只占3.5%——对比中国20%的电商渗透率,这里面的差距就是机会。为什么线上渗透率低?主要原因是物流不行。土耳其地形多山,城市之间距离远,传统快递效率低,成本高。Trendyol早期就吃过亏,用户下单后等一周才收到货,投诉率飙升。

后来他们自建物流中心, 在伊斯坦布尔、安卡拉等大城市建立仓储,和本地快递公司合作,把配送时间压缩到48小时这才把用户留住。阿里收购后 肯定会把菜鸟物流的经验搬过来——比如“菜鸟驿站”的本地化改过或者用大数据优化配送路线,把物流成本再降10%-15%。别小看这10%, 对土耳其中小企业每降1%的物流成本,利润就能多1个百分点,300万家中小企业就是300个“增量客户”。

文化差异这道坎,阿里能迈过去吗?

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土耳其不是东南亚,文化差异比想象中大。穆斯林占土耳其人口98%, 斋月期间消费习惯完全不同——白天禁食,晚上大买特买,Trendyol每年斋月都会搞“夜间购物节”,销售额能翻倍。阿里在中国搞“双十一”很成功,但直接复制到土耳其可能水土不服。还有本地品牌偏好, 土耳其人喜欢本土服饰品牌,比如LC Waikiki、Mango,这些品牌在Trendyol上的销量占比超过60%,阿里想推中国品牌,得先让土耳其人接受“中国设计”。

再说一个, 土耳其的政治经济环境不稳定,里拉汇率波动大,2018年8月收购时里拉对美元贬值了30%,这对阿里的投资回报率是个考验。Demet Mutlu在采访里说“会保持独立运营”,但阿里真的会放手吗?恐怕难——之前收购Lazada后阿里就派了高管过去接管,这次说不定也会“换血”。

中小企业300万家,阿里的“新战场”

阿里为什么要执着于土耳其?除了市场潜力,还有一点:土耳其的制造业基础好。伊斯坦布尔是纺织业中心, 安卡拉是汽车零部件集散地,伊兹密尔是机械制造重镇,300万家中小企业里很多都有“出海”需求,但缺渠道、缺资金、缺经验。Trendyol上有2000多个商家, 其中60%是中小品牌,比如做手工地毯的、做陶瓷的、做坚果的——这些产品在中国可能卖不上价,但在中东能卖高价,主要原因是“手工”“本地制造”是溢价标签。

阿里可以把这些商家拉到全球卖,再给它们提供供应链金融,帮它们解决生产资金问题。举个例子, 土耳其一家做手工地毯的中小企业,通过Trendyol卖到沙特,年销售额从10万美元涨到50万美元,阿里再给它一笔50万的贷款扩大生产,这就形成了“电商+金融+制造”的闭环。这种模式阿里在中国玩得很熟,搬到土耳其,说不定能复制出“中东版的小商品之都”。

从Lazada到Trendyol, 阿里的“复制粘贴”行不通

但阿里过去的“成功经验”,在土耳其不一定适用。Lazada在东南亚的成功, 靠的是“烧钱补贴”——砸钱做物流、砸钱拉新、砸钱打价格战,硬生生把电商市场做起来。但土耳其不一样,中小企业多,价格敏感度低,更看重“信任”。土耳其人买东西喜欢“线下体验”,哪怕线上下单,也希望能先摸摸实物、试试尺码。Trendyol就做过“线上下单, 线下自提”的试点,在伊斯坦布尔开了50个自提点,用户可以去店里试衣服,不满意当场退,后来啊复购率提升了20%。

阿里如果想学Lazada“补贴大战”, 可能会吃力不讨好——土耳其的消费者不是“价格党”,是“体验党”。还有支付问题, 土耳其人习惯用信用卡和银行转账,移动支付渗透率只有15%,支付宝想在这里推广,得先和本地银行合作,把“先买后付”的模式做起来这需要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能搞定的。

7.5亿美元买来的,不止是用户

7.5亿美元,对阿里来说值不值?从用户数看,1600万用户不算多,阿里自己的淘宝有9亿用户。但从战略价值看,这钱花得不冤。Trendyol的1600万用户, 不是“普通用户”,是“高价值用户”——土耳其互联网用户平均每月在线时长28小时其中60%花在购物上,ARPU比东南亚高20%。更重要的是Trendyol的技术团队和本地运营经验。

Demet Mutlu带了一支200人的技术团队, 懂土耳其用户的算法,懂本地化的产品设计,比如APP界面用土耳其语,客服用土耳其语,支付方式支持本地银行。阿里如果想自己做土耳其电商,从零开始搭建团队、打磨产品,至少要花3年时间,花10亿美元也不一定成。直接收购Trendyol,相当于“买时间、买团队、买用户”,这笔账,阿里算得很精。

中东北非的电商棋局, 阿里先手了

中东北非的电商市场,早就被巨头们盯上了。亚马逊2017年收购了中东本土电商Souq.com, 改名为Amazon.ae;法国的Cdiscount也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布局;还有本地的Namshi、Jumia都在抢市场。但阿里这次收购Trendyol, 相当于“先手棋”——Trendyol在中东北非的市场份额超过30%,比Amazon.ae高出10个百分点,是当之无愧的“区域老大”。

阿里可以通过Trendyol, 把中国的商品卖到中东,再把中东的商品卖到中国,形成“双向流通”。举个例子, 2021年,Trendyol上的中国商家销售额增长了120%,其中家居用品和3C产品卖得最好;一边,土耳其的手工地毯通过阿里平台卖到中国,价格比当地贵3倍,但主要原因是有“手工认证”,中国消费者买账。这种“双向赋能”, 是亚马逊、Cdiscount做不到的——它们没有中国的供应链优势,也没有阿里的生态支持。

但棋局才刚刚开始。土耳其的电商市场, 就像一块还没被完全开发的“金矿”,阿里拿着铁锹挖下去了但能不能挖到金子,还得看本地化运营、文化融合、物流建设这些“基本功”。Demet Mutlu说会“保持独立运营”,但阿里真的会让她“独立”吗?Trendyol的员工会不会主要原因是“阿里系”的介入而流失?土耳其的中小企业会不会主要原因是“外来资本”而排斥合作?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唯一确定的是7.5亿美元的交易,只是阿里全球电商布局中的一步,中东北非的棋局,才刚刚开始落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