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海外线上杂货电商将成趋势,这背后真相究竟如何
线上杂货电商:风口还是泡沫?
最近跟做跨境电商的朋友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线上杂货电商。他摩拳擦掌,说这是下一个蓝海,资本都在往里冲。我问他具体怎么个蓝海法,他支支吾吾,只说“你看那些数据,增长多快”。可我脑子里突然冒出1998年破产的Webvan, 那个雄心勃勃想颠覆杂货零售的公司,再说说只留下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残骸。线上杂货电商,到底是时代的红利,还是资本吹起来的泡沫?
从Webvan到Instacart:二十年间的生死轮回
1996年,路易斯·博德斯有了个想法:在网上卖杂货。1998年, Webvan正式上线,他砸了8亿美元建配送中心,买了500辆货车,以为能彻底改变人们买菜的方式。后来啊呢?2001年,公司宣告破产。很多人说Webvan失败是主要原因是技术不行,或者配送成本太高。但仔细想想,2000年的美国,互联网普及率才不过40%,智能手机?根本不存在。消费者连网上购物都不习惯,更别说在网上买生鲜这种需要即时体验的商品。Webvan就像在冬天种水稻,选错了季节,再怎么努力也收不了成。

二十年后的2012年,Instacart成立了。它不建配送中心,不买货车,而是跟本地商超合作,让兼职 shopper 上门取货,再送到消费者家里。2021年,Instacart估值达到390亿美元。同样是线上杂货电商,为什么一个死了一个活了?答案藏在时间缝隙里。2012年, 美国智能手机普及率超过60%,移动支付已经成为常态,疫情期间,消费者被迫习惯线上买菜,Instacart正好踩在了需求的浪尖上。Webvan败给了时机,Instacart抓住了时机。所以说线上杂货电商是趋势,得先问问:这个“趋势”是不是真的到来了?
百亿资本涌入:是真需求还是资本狂欢?
2021年,风投投给在线杂货公司的钱超过了100亿美元,比去年翻了一倍。PitchBook的数据显示,仅上半年就有几十家公司拿到融资,有些甚至成立不到一年就估值上亿。资本的热情像野火,可野火烧起来的时候,谁还记得被烧毁的森林?Ocado Solutions的CEO Luke Jensen就公开说:“现在的投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正比。”很多公司拿了钱就烧补贴,用户薅完羊毛就走,留存率低得可怜。你以为资本真的看好杂货电商?不他们只是看好“杂货电商”这个能讲故事的壳,等估值炒上去,套现离场才是真目的。
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资本。比如2020年, 德国线上杂货电商HelloFresh在纽交所上市,发行价10.5美元,2021年股价最高冲到25美元。它靠的不是补贴,而是“餐包”——把食材和菜谱打包好,消费者按着做就行。这种模式解决了“线上买菜不会做”的痛点,用户粘性自然高。同样是资本加持,HelloFresh和那些靠烧钱的公司,差的就是“真需求”和“伪需求”的距离。资本涌入没错,关键看钱是砸在了用户体验上,还是砸在了营销噱头上。
再说说一公里:线上杂货的生死劫
做线上杂货,绕不开一个词:再说说一公里。Webvan当年为什么亏那么惨?主要原因是它自己建配送中心,每个订单配送成本高达30美元,而杂货本身的利润可能才10美元。现在呢?Instacart靠兼职 shopper 成本降到了5美元一单,但依然不赚钱。2022年,美国线上杂货电商的平均配送成本占客单价的15%,比服装电商高出3倍。更麻烦的是生鲜, 冷链运输成本是普通商品的两倍,稍不注意就损耗,损耗率超过8%,这意味着每卖出100块钱的生鲜,就有8块钱打水漂。
有没有办法破解?有。英国连锁超市Tesco的做法就挺聪明:把超市变成取货点, 消费者网上下单,到店里自提,配送成本直接降为0。2021年,Tesco的自提订单占比达到了20%,节省的配送成本足够补贴低价商品。还有新加坡的RedMart,和7-11合作,用便利店做前置仓,30分钟内就能送到家。再说说一公里不是“送”的问题,是“怎么送更划算”的问题。单纯追求“快”,只会死得更快;找到成本和体验的平衡点,才能活下去。
千禧一代与Z世代:谁在为线上杂货买单?
很多人说线上杂货的未来在年轻人。千禧一代和Z世代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肯定更习惯网上买菜。但数据给了我们一巴掌。Statista的数据显示, 2022年,美国35岁以上人群的线上杂货消费占比达到了60%,而Z世代只占15%。为什么?主要原因是年轻人要么租房,厨房设施不全,要么工作忙,没时间做饭,他们更愿意点外卖,而不是自己买菜做饭。反而是有家庭的中年人,需要定期采购米面粮油、母婴用品,这些标准化、高频次的杂货,才更适合线上购买。
所以别把所有希望都压在年轻人身上。德国线上杂货电商Edeka就精准定位中年家庭, 主推“家庭套餐”——包含一周所需的食材和调料,搭配菜谱。2021年,Edeka的家庭套餐复购率达到了45%,远高于行业平均的25%。真正的用户不是“年轻人”,而是“有家庭、有做饭需求、追求效率的人”。搞错目标人群,再好的模式也是空中楼阁。
餐包革命:垂直品类的破局之道
线上杂货电商最大的痛点是什么?选择太多。打开APP,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再说说可能什么都没买。但Blue Apron和HelloFresh找到了一个突破口:餐包。他们不卖散装食材,只卖“意大利面套餐”“日式便当套餐”,把食材和菜谱打包,消费者按步骤做就行。2021年, Blue Apron的餐包销量占了总销售额的70%,用户平均每周下2单,复购率比普通杂货电商高3倍。
餐包为什么这么火?主要原因是它解决了“选择困难症”和“不会做饭”两个痛点。对于忙碌的上班族不用再想“今晚吃什么”,也不用担心“买回来不会做”。垂直细分,反而比大而全更有吸引力。2022年,美国垂直餐包市场规模达到了50亿美元,年增长率超过30%。如果你想做线上杂货电商, 别想着把所有商品都卖一遍,先从一个细分品类切入,比如“健身餐包”“儿童营养餐包”,把一个品类做深做透,比撒网捕鱼强得多。
数据狂想:个性化推荐的甜蜜陷阱
线上杂货电商都爱提“大数据”,说能根据用户喜好推荐商品。比如你买了牛奶,就推荐面包;买了鸡肉,就推荐调料。听起来很智能,但实际体验呢?很多时候,推荐的都是你根本不需要的东西。2021年, 美国一家线上杂货电商做过测试,靠个性化推荐的商品转化率只有8%,而用户主动搜索的商品转化率高达35%。为什么?主要原因是杂货消费是“计划性”的,用户知道自己要买什么而不是等着APP“猜”他要什么。
大数据不是万能的。过度依赖推荐,反而会让用户觉得“APP不懂我”。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像Amazon那样,记住用户的“购物清单”。你买了酱油,下次打开APP,酱油就在首页显眼位置;你经常买某种牌子的纸巾,直接显示“已加入购物车”。2022年,Amazon的“购物清单”功能让用户复购率提升了20%。数据不是用来“猜”用户需求的,而是用来“记住”用户需求的。别把工具当目的,用户体验才是王道。
整合潮下:小玩家的生存法则
2022年,全球线上杂货电商行业开始整合。小的平台要么被大的收购,要么直接倒闭。英国Ocado收购了多家区域杂货电商,美国Instacart吞并了了餐饮配送平台Caviar。大玩家靠资本和规模碾压,小玩家怎么办?答案是“做区域深耕”。比如日本的一家线上杂货电商“Rakuten Ichiba”, 只专注于东京地区,和当地的小农场合作,卖“当日采摘的蔬菜”,配送时间压缩到2小时。2021年,虽然规模不大,但利润率达到了15%,比行业平均的5%高得多。
小玩家别想着跟大平台拼全国市场,拼价格,拼速度。你拼不过。但你可以拼“本地特色”,拼“社区关系”。比如和本地的面包店、水果店合作,卖“限定款”商品;建立用户社群,定期搞“线下试吃活动”。2022年, 美国一家名为“Local Favo”的小型线上杂货电商,通过社区运营,用户留存率达到了60%,是行业平均的2倍。整合潮下 小玩家不是没有机会,关键是找到自己的“护城河”——要么是地域特色,要么是社区粘性,要么是极致的本地服务。
未来已来?还是泡沫破裂的前夜?
线上杂货电商到底是不是趋势?答案是:对于有准备的人是;对于跟风的人,不是。Webvan的失败告诉我们, 时机比雄心更重要;Instacart的成功告诉我们,抓住真实需求才能活下去;HelloFresh的案例告诉我们,垂直细分比大而全更有竞争力。资本会退潮,泡沫会破裂,但用户的真实需求永远存在。那些能把配送成本降下来、把用户体验做上去、把细分品类做深的企业,就算没有资本的加持,也能活得很好。
所以别被“百亿资本”“千亿市场”冲昏头脑。线上杂货电商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它需要耐心,需要细节,需要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如果你只是想赚快钱,趁早别碰;如果你想扎扎实实地做一门生意,那线上杂货电商,或许真的藏着机会。只是机会永远只给有准备的人,而不是只会喊“趋势”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