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页COD电商鼻祖布谷鸟去年销售额达20亿
20亿销售额背后 布谷鸟把“单页COD”玩成了东南亚密码
1300人的团队,2017年干出了20亿的销售额,日均单量2-3万,单页COD电商圈里布谷鸟算得上是老祖宗了。2015年杀进东南亚,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尼,连台湾地区都跟着火了一阵。你说这模式神不神?简单一张广告页,加上货到付款,愣是在支付、物流都不咋地的市场里挖出了金矿。
单页COD:海外版“微商”, 但比微商野多了
很多人管单页COD叫“海外版微商”,听着像那么回事,但真细聊,玩法差远了。微商靠微信朋友圈刷屏, 布谷鸟们盯的是Facebook、Instagram这些全球30亿人刷的社交媒体。你刷到个广告, 点进去就是一张页面卖的东西特单一——要么是手机壳,要么是指尖陀螺,就一个SKU,死磕爆品。下单后有人用WhatsApp跟你唠,本地号码,本地口音,问你“亲,地址对不对?” 货到了快递小哥直接收现金。这套流程, 跟咱们当年淘宝刚兴起的“货到付款”有点像,但人家玩得更野,直接跳开了电商平台,自己搞流量、自己搞转化。

2015年那会儿,东南亚的电商环境,现在回头看简直是“原始森林”。越南、印尼的移动支付?不存在的。老百姓买东西,要么现金,要么银行转账,慢得要命。物流?偏远地区送一周算快的。这时候布谷鸟杀进来 COD模式直接解决了两大痛点:一是没支付工具,我能让你先收货再给钱;二是不信网上卖家,我让本地客服跟你唠,快递小哥当面收钱,信任感一下子就上来了。
20亿怎么来的?爆品+签收率,缺一不可
爆品是单页COD的命根子。布谷鸟那会儿,从1688上拿货,专挑那些“你线下买不着,网上搜不着”的玩意儿。比如一个10块钱的车充, 设计得特炫酷,能一边充三个设备,在泰国卖的时候,当地人都没见过广告一推,订单哗哗来。还有那个平衡车,现在看普通,2016年在马来西亚,简直是“奢侈品”,卖爆了。服装也行, 但必须是当地没见过的新款式,比如东南亚人喜欢花里胡哨的衬衫,一件拿货20块,卖99,照样抢着买。说白了爆品不是“好产品”,是“有差异、够新奇、价格低”的组合拳。
但光有爆品不行,签收率才是生死线。广告费、货款砸出去了客户拒收,全白搭。布谷鸟那会儿,签收率能稳在80%以上,就意味着每100单里80单能赚钱,20单的亏损能扛住。要是降到50%,直接亏到姥姥家。为啥签收率这么关键?你得想啊,东南亚的消费者,买东西靠冲动,广告上看着“哇塞”,收到货可能就“哦,就这?” 再加上物流慢,等货等得都忘了下单时有多激动,拒收率自然高。所以布谷鸟后来学精了:发货速度必须快, 本地仓+直邮结合,泰国下单3天内到,签收率直接拉高20%;客服也本地化,越南客服说越南话,印尼客服讲印尼语,客户问“这东西能用不?” 回答“亲,绝对能用,我们村老王都在用”,信任感不就来了?
被拒收的货,怎么变成第二桶金?
单页COD有个头疼事:拒收货。100单里20单被退,堆在仓库里仓储费比货还贵。布谷鸟后来琢磨出个招:转寄。比如越南退回的货, 直接转寄到柬埔寨,当地物流成本低,柬埔寨人没见过这玩意儿,换个广告页再卖一次利润就出来了。2016年那会儿,布谷鸟靠转寄,硬是把15%的拒收货盘活了多赚了小几千万。这招现在很多玩家都在用,但前提是你得跟本地物流公司绑死,不然转寄成本比货还贵。
回款也是个大学问。物流公司代收货款,布谷鸟那会儿,泰国、马来西亚能一周回款,越南、印尼就得等一个月,现金流压得厉害。后来他们找了第三方支付公司, 直接把美元换成人民币回款,虽然手续费高2%,但资金周转快了敢投更多广告了。2017年,布谷鸟的回款周期从30天压到了21天现金流直接多了2个亿,这钱再投广告,又能多赚不少。
COD模式,到底还能火多久?
现在说COD模式不行,太早了。东南亚、中东那些地方,支付设施还是差。2022年数据, 越南移动支付渗透率才58%,印尼才45%,中东沙特、阿联酋,信用卡普及率倒是高,但老百姓还是喜欢现金。COD在这些地方,依旧是“刚需”。但你得承认, COD的毛病也不少:依赖物流公司,签收率一波动,利润就没了;广告成本越来越高,Facebook现在一个点击要1美元,2015年才0.2美元;还有本地平台的崛起,比如Shopee、Lazada,也开始推COD,把流量都吸走了。
布谷鸟后来也遇到过坎。2018年, 越南政府突然收紧COD政策,要求所有货到付款订单必须实名认证,布谷鸟的签收率从80%掉到60%,一个月亏了8000万。后来他们改了策略:先让客户在WhatsApp上填身份证,再发货,虽然麻烦点,但签收率又拉回来了。这说明啥?COD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得跟着政策、市场变,不然死得很快。
想玩单页COD?这3个坑别踩
现在想入局单页COD的人不少,但90%的玩家都死在了第一年。为啥?踩坑了。第一个坑:盲目跟爆品。你看到别人卖指尖陀螺赚钱, 你也卖,后来啊货到了当地早烂大街了价格从50块掉到10块,亏到裤衩都没了。爆品得本地化测试, 比如在泰国火的产品,拿到越南可能就没人要,你得先小批量投100单,看转化率,再决定要不要放大。
第二个坑:信物流公司。东南亚的物流公司,嘴上说“签收率95%”,后来啊给你乱搞。2019年有个玩家,找了家越南物流公司,说回款周期7天后来啊拖了40天货款直接卷走200万。所以找物流公司必须实地考察,看他们的仓库、派送团队,最好找本地有背景的,不然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第三个坑:忽视本土化。你以为用英文广告就能打遍东南亚?错了。越南人说越南语,印尼人说印尼语,你用英文投广告,点击率低得可怜。布谷鸟那会儿, 每个国家都找了本地团队做广告文案,比如越南广告里会说“用这个车充,边充电边刷TikTok,不卡顿!” 直接戳中当地年轻人的痛点。
未来COD模式会变成什么样?
短期看,COD在东南亚、中东还是能活,但活得不会像2015-2017那么爽。广告成本越来越高,平台越来越卷,利润会越来越薄。长期看, COD会慢慢和本地平台融合,比如Shopee开个“COD专区”,你可以在上面开店,但用单页广告引流,这样既能拿到平台流量,又能用COD解决信任问题。2023年,已经有不少玩家这么干了转化率比纯单页广告高30%。
再说一个,短视频会成为新战场。现在东南亚人刷TikTok比刷Facebook还勤,单页广告+短视频引流,可能比纯图片广告效果好。比如卖平衡车,拍个“骑着平衡车去夜市撩妹”的短视频,再挂个单页广告链接,转化率能翻倍。布谷鸟那会儿没赶上这波,现在的玩家可别错过。
说到底, 布谷鸟的20亿不是靠运气,是靠把“简单”做到极致:一张页、一个爆品、一套本土化流程。现在想复制它的成功,难,但也不是没机会。你得更懂本地市场,更精运营,更敢试错。毕竟电商这玩意儿,永远在变,不变的是谁能解决用户的痛点,谁就能赚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