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在出海大潮中,如何抓住新机遇应对挑战
跨境电商这行:有人哭晕在厕所, 有人闷声发大财
跨境电商最近两年,跟坐过山车似的。有人天天盯着后台订单数, 愁得头发一把把掉;有人凌晨三点还在打包货,累得直不起腰,但看着银行账户里的数字,嘴角还是忍不住往上翘。为啥差别这么大?说白了还是没搞懂这波出海大潮到底在玩什么新花样。以前靠铺货、刷单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的日子,早翻篇了。现在这行,玩的是脑子,拼的是耐力,还得有点赌运气的狠劲。
流量不是问题, 问题是你会不会用流量
说到流量,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亚马逊、Shopee这些平台的自然流量。但真相是 现在平台流量贵得离谱,一个点击好几块钱,转化率低得可怜,辛辛苦苦卖一单,利润全给平台打工了。鹰熊汇创始人Mark早就说过流量变现最好的方式就是和电商结合。这话说得对,但没说透——关键是怎么结合,往哪儿结合。

以前大家总想着做游戏流量、社交软件流量,觉得用户基数大,变现容易。后来啊呢?游戏靠卖装备、充值,那点流水跟电商比简直是九牛一毛。跨境电商不一样,全世界B2C零售占比才1.3%,规模已经到了4.2万亿。这是什么概念?说明市场大得很,远没到饱和的程度。问题在于, 很多跨境电商卖家根本不懂流量,就知道闷头选品、优化Listing,后来啊产品再好,没人看也是白搭。
反观那些做得好的, 比如跨境通旗下的Patozon,人家合伙人玩流量出身,知道怎么把流量精准导到产品上。2018年前三季度,Patozon销售额就干到了23.27亿,这可不是靠运气。还有执御、俄罗斯的Joom、中东的Fordeal,这些新玩家哪个不是从流量领域杀过来的?他们玩的是独立站、独立页,不用受平台规则限制,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所以说 别再抱怨平台流量贵了独立站才是真正的蓝海,前提是你得会玩流量——不是买那种刷出来的垃圾流量,而是真正能产生订单的精准流量。
市场选不对, 努力全白费
很多人做跨境电商,眼睛只盯着美国、欧洲这些成熟市场。没错,市场大,但竞争也大得吓人。一个普通的蓝牙耳机,亚马逊上可能有上万个卖家,价格战打得你死我活,利润薄得跟纸一样。Mark在2018年就说过最大的机会在北欧、中东、东南亚。这话放到现在依然适用,而且机会越来越明显。
先说北欧,丹麦、芬兰这些国家,人均收入高,电商渗透率增长快。关键是距离近,物流成本低,时效有保障。2022年,北欧五国电商市场规模突破了300亿欧元,年增速保持在20%以上。有个深圳的卖家, 专门卖北欧风格的家居装饰,2023年通过独立站,把客单价做到了200欧元以上,复购率超过35%,比做美国市场利润高出一大截。
再说中东,沙特、阿联酋这些地方,石油多,钱多人傻?错!人家是有钱,但基础工业薄弱,90%的消费品都靠进口。而且中东消费者特别喜欢中国的高性价比产品,特别是3C、家居、快时尚。2023年中东电商市场规模增长到了500亿美元,其中沙特占了40%。有个做智能手表的卖家, 2022年入驻中东本土电商平台Noon,专门针对本地化需求开发了阿拉伯语界面和伊斯兰祈祷功能,一年销售额直接冲破1亿人民币。
东南亚更是不用多说人口红利还在物流体系越来越完善。Lazada、Shopee这些平台本地化做得好,语言障碍小。但要注意,东南亚各国差异大,印尼跟马来西亚的消费习惯完全不同,得精细化运营。温州有个做电器的老板, 60岁退休才开始做跨境电商,2023年靠着深耕印尼市场,把小家电卖爆了一年销售额做到40亿,成了温州最大的跨境电商企业,这纪录估计没人能破了。
供应链不是找代工厂, 是建护城河
很多人以为做跨境电商,找个靠谱的代工厂就万事大吉了。大错特错!现在的供应链,早就不是“你出钱我生产”那么简单了。Mark提过“深度掌控供应链”,包括产品研发、原材料、营销渠道三个方面。说白了就是从源头到终端,都得攥在自己手里。
先说产品研发。别再跟风卖那些烂大街的爆款了那些东西利润低,竞争大,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卖不动。真正的赚钱机会,在那些细分领域的小众需求。比如有个做户外装备的卖家, 发现欧美露营爱好者需要一种轻便但防水的折叠桌,国内代工厂没人愿意做,主要原因是量小。他自建研发团队, 花了半年时间打样,材料用航空级铝合金,成本虽然高了30%,但售价翻了一倍,还供不应求。2023年,这款折叠桌给他贡献了2000万销售额,转化率比普通产品高了42%。
原材料把控也很关键。特别是疫情之后全球供应链波动大,原材料价格涨得离谱。如果能把原材料渠道掌握在自己手里成本就能压下来。比如做服装的,棉花价格波动对利润影响太大了。有个深圳的服装品牌, 在新疆直接包了棉田,又跟印染厂签了长期合作协议,2023年当同行都在抱怨成本上涨时他们反而主要原因是成本优势,把毛利率做到了50%以上。
营销渠道的掌控,说白了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亚马逊、独立站、社交电商、线下渠道,都得布局。但重点是要有自己的私域流量池, 比如WhatsApp群组、邮件列表,这些流量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不用花钱买,转化率还高。有个做母婴产品的卖家, 2023年通过私域运营,老客户复购率达到了28%,复购客户贡献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60%,抗风险能力比纯平台卖家强太多了。
技术不是噱头, 是活下去的命根子
现在还想着用Excel表格管理库存、手动优化Listing的卖家,可以洗洗睡了。跨境电商早就进入技术驱动时代了AI、大数据、这些技术不是大玩家的专属,小卖家也能玩出花样。
选品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以前靠经验、靠感觉,现在靠数据。DataVisor这家公司, 专门做大数据反欺诈,他们的系统能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预测哪些产品会成为爆款。有个做3C配件的卖家, 2022年用他们的工具,发现“无线充电支架+小夜灯”组合在欧美市场搜索量突然暴增,立马调整生产线,提前两个月上市,后来啊这款产品成了当季爆款,帮他赚了300万。
AI客服也是个好东西。跨境电商时差大,客服响应慢容易导致客户流失。现在很多AI客服工具,能自动回复常见问题,还能处理简单售后7×24小时在线。有个做家居的卖家, 2023年引入AI客服后响应时间从平均30分钟缩短到2分钟,客户满意度提升了35%,差评率下降了20%。更重要的是AI客服能自动收集客户反馈,把这些反馈汇总分析,又能反过来指导产品改进,形成良性循环。
未来一定是产业电商的天下 就是整个产业链都打通,从研发、生产、物流到销售、售后全部数字化、智能化。比如现在很火的DTC品牌,直接从工厂到消费者,中间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成本降下来了利润自然就高了。有个做运动鞋的DTC品牌, 通过C2M模式,用户下单后工厂才生产,库存几乎为零,资金周转率比传统模式高了3倍,2023年销售额突破了2亿。
贸易战不是末日 是重新洗牌的机会
一提到贸易战,很多跨境电商卖家就紧张得要命,生怕关税一涨,利润全没了。其实没那么可怕,短期看确实有影响,但长期看,反而是那些有准备的卖家弯道超车的机会。
美国加征25%关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产品成本上涨。但换个角度想,美国消费者真会主要原因是这个就不买中国产品了?不会的!他们只是需要找更靠谱的卖家。2023年有个做智能音箱的卖家, 关税成本上涨了20%,但他没有把这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而是通过优化供应链,把成本控制在10%以内,后来啊销量不降反升,还抢了那些涨价卖家的市场份额。所以说关税涨了受伤的永远是那些没有成本优势的卖家,有供应链深度的卖家反而能趁机扩大份额。
还有结汇问题。以前很多人通过灰色渠道结汇,风险大,还容易被冻卡。现在国家越来越规范,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也多了结汇渠道正规化了。深圳有个卖家, 2022年主要原因是结汇问题被冻了200万资金,后来通过合规渠道,不仅资金解冻了还享受到了退税政策,2023年利润比之前还高了15%。所以别再搞那些歪门邪道了合规经营才是长久之计。
别再迷信“躺赚”, 跨境电商没有捷径
现在网上还有很多“跨境电商月入十万”的割韭菜课程,动不动就教你怎么“铺货赚快钱”“选品无脑爆单”。醒醒吧!这种模式早就玩不转了2023年还能靠铺货赚钱的,不是运气好就是脑子笨。
真正能赚钱的,都是那些愿意沉下心来做事的。比如有个做厨房小家电的卖家, 2021年开始做独立站,专门研究欧美家庭烹饪习惯,开发了一款多功能空气炸锅,用了三年时间,把产品打磨到极致,现在月销售额稳定在800万,复购率超过40%。还有个做宠物用品的, 为了搞清楚美国用户对宠物零食的需求,亲自去美国考察了20多个宠物展,跟几百个宠物主人聊天再说说开发出一款冻干鸡肉条,2023年成了亚马逊宠物类目TOP10。
跨境电商这行,没有一劳永逸的打法,今天的热点明天可能就冷了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本身。平台规则会变, 消费者喜好会变,市场格局会变,只有那些能快速适应变化、持续学习新东西的卖家,才能在这波出海大潮中活下来而且活得很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