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DataVisor中国区总经理
当流量成为出海企业的“生死线”,吴中和他的反欺诈AI如何破局?
跨境电商和游戏出海的战场上,流量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最近几年, 企业们慢慢发现,流量这碗水越来越浑——刷单的薅羊毛的、虚假点击的,甚至专门做黑产的团伙,都在背后悄悄“吸血”。吴中每天的工作,就是帮这些企业把水搅清楚。作为DataVisor中国区总经理, 他带着硅谷的技术基因,在国内的出海圈里算是个“流量医生”,专门诊断那些看不见的“流量病灶”。
从机械学习算法到反欺诈前线, 吴中的技术转型路
吴中自己就是搞技术出身的,早年深耕机器学习和算法,后来加入DataVisor,这家2013年在硅谷成立的公司,从一开始就瞄准了反欺诈赛道。北京、上海、深圳,团队越扩越大,但核心没变:用AI帮企业识别那些“假流量”。吴中常说:“现在企业出海,最怕的不是没流量,是流量里掺了太多沙子。你花100万买流量,后来啊30万都喂了黑产,这谁受得了?”

2018年11月, 深圳,全球流量大会上,吴中站怎么活下去?吴中的演讲没讲太多虚的, 直接甩案例——国内某知名手机厂商的虚假安装事件,1.5万个安装,7天内集中完成,设备序列号刷得飞快,传统方法根本看不出来DataVisor的无监督模型直接把这群“假用户”扒了出来。
全球流量欺诈地图:中东、东南亚,谁的“水分”最多?
吴中团队每年都会拉一份全球欺诈比例排行榜,数据很扎心。中东的沙特阿拉伯常年“霸榜”,虚假流量比例能到15%-20%,比全球平均值7.8%高出一大截。东南亚市场看着火热, 其实也暗流涌动——2021年Q4,深圳某跨境电商客户在印尼市场投放广告,ROI突然从1:3跌到1:1.5,一查,是黑产团伙用“农场脚本”批量注册账号,薅新人优惠,一个月就亏了200多万。
游戏行业和跨境电商比,谁更惨?答案是跨境电商。吴中说:“游戏用户至少还会打开玩两把,电商呢?注册领完红包就跑,连商品页面都不点开。我们统计下来跨境电商的欺诈率大概是游戏的4倍。”2022年, 深圳某工具类APP出海印度,本来以为能靠低成本流量打开市场,后来啊发现30%的安装都是同一个IP段用虚拟机刷的,用户留存率直接腰斩。
无监督AI:为什么它能“先知先觉”抓假流量?
传统反欺诈手段,比如黑白名单、规则引擎,本质上都是“事后诸葛亮”。吴中打了个比方:“就像小区保安,小偷已经翻墙进来了你才发现监控里有个黑影。但无监督AI不一样,它更像个侦探,不告诉你长什么样,但能从脚印、指纹里看出异常。”
DataVisor的核心技术是无监督机器学习, 不需要预先给“欺诈样本”打标签,直接从海量数据里挖模式。比如虚假点击欺诈, 黑产会劫持正常流量,把用户从A渠道引到B渠道,传统方法很难追踪,但无监督模型能通过点击路径、设备指纹、行为序列,把这些“劫持者”揪出来。2023年Q2, 上海某游戏公司在美国市场投放广告,DataVisor通过分析点击时间戳和设备活跃度,发现某个渠道的“点击-安装”间隔平均只有2秒,正常人哪有这么快?一查,果然是黑产用脚本刷量,及时止损了150万。
从点击到留存:流量全生命周期的“净化”方案
吴中团队把流量分成三个阶段:点击、 安装、留存,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坑”。点击阶段怕“虚假点击”,安装阶段怕“刷量注册”,留存阶段怕“虚假活跃”。DataVisor的方案就像个筛子, 从点击开始就过滤,安装后继续追踪留存行为,再说说给每个用户打“质量分”。
具体怎么操作?企业把数据传过来 包括点击日志、设备信息、应用内行为,DataVisor的无监督模型会自动聚类,把相似的用户分到一群,异常群组就会被标记。比如某电商APP在东南亚的推广, 模型发现一群用户注册时间都在凌晨2点-4点,收货地址全是同一个村,手机IMEI号前6位都一样——典型的“薅羊毛”团伙,直接拉黑。2023年,广州某跨境电商用这套方案后虚假注册率从28%降到9%,营销成本省了35%。
流量选型指南:200家广告平台,怎么挑“真”的?
出海企业最头疼的,可能是面对200多家广告平台,不知道选谁。吴中说:“很多企业投广告就像开盲盒,先投试试,不行就换。但这样成本太高了。”DataVisor会给出“媒介洞察报告”,告诉企业哪个地区的流量质量高,哪个渠道的“水分”少。
比如2022年, 深圳某工具类APP想进入中东市场,本来计划投Facebook和谷歌,但DataVisor的历史数据显示,中东某本地广告平台的“真实安装率”比谷歌还高15%,而且成本低20%。企业调整策略后ROI直接翻倍。吴中强调:“选平台不是看名气,是看数据。我们的模型能分析出每个渠道的‘用户画像’,帮你把钱花在刀刃上。”
对抗性观点:流量造假真是“行业潜规则”?吴中:这是慢性毒药
行业内有人觉得“流量造假是潜规则,大家都这样,较真啥?”吴中对此很不认同:“你今天靠假量冲上榜单,明天用户发现产品不行,留存率暴跌,品牌就毁了。这是饮鸩止渴。”他举了个例子:2021年, 某跨境电商靠刷单冲到类目第一,后来啊被平台查封,直接损失800万,还赔了供应商200万。“流量造假不是帮企业,是害企业。短期看是占了便宜,长期看是挖坑埋自己。”
吴中认为, 真正聪明的企业,现在都在“反内卷”——与其花大价钱买假流量,不如花小钱用AI净化流量。2023年, 杭州某游戏公司用了DataVisor的方案后虽然获客成本涨了10%,但用户LTV提升了25%,算下来反而多赚了40%。“流量不是越多越好,是越真越好。现在黑产越来越聪明,你的技术也得跟上,不然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未来战场:AI反欺诈, 比的是“速度”和“深度”
吴中说现在黑产的技术迭代很快,今天刚出的手法,明天可能就变种了。“传统规则库更新得慢,等你看懂了黑产已经换招了。无监督AI的优势就是‘自我进化’,每天分析海量数据,新模式一出现就能捕捉到。”2023年, DataVisor处理了超800亿条用户事件,平均每小时分析数千万次新欺诈模式的发现时间缩短到72小时内。
对于出海企业, 吴中的建议很实在:“别再迷信‘流量神话’了先把手里的流量‘筛干净’,再谈扩张。AI不是万能的,但现在是反欺诈最有效的武器。你不用,黑产就用你的钱养肥自己了。”
现在 DataVisor保护的全球用户已经超过42亿,吴中每天还在和不同企业的“流量焦虑”打交道。他说:“出海就像航海,流量是船,反欺诈是压舱石。没有压舱石,船再大也容易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