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网络星期一79亿美元销售额,亚马逊打破历史记录了吗

凌晨三点的购物车, 藏着79亿美元的秘密

你有没有试过在凌晨三点刷手机,突然弹出“网络星期再说说三小时满减再加码”的推送?手指不受控制地点开购物车,看着那些标着“已降价40%”的商品,心里盘算着“再不买就没了”。这大概就是2018年网络星期一的缩影——美国消费者在睡意和优惠之间反复横跳,硬是把单日在线销售额堆到了79亿美元。Adobe Analytics的数据像一记响亮的耳光, 打在那些说“电商红利已过”的人脸上,但仔细想想,这79亿背后真的全是“历史新高”的光鲜吗?

Adobe的数字游戏:79亿到底算不算“历史新高”?

Adobe的报告里 79亿美元这个数字被加粗放大,对比2017年的66亿,增长了19.7%。听起来很震撼对吧?但要是告诉你,这79亿是城市GDP时只算万达、龙湖,却忽略了街边的小餐馆,数据再漂亮,也难掩“以偏概全”的嫌疑。

网络星期一在线销售额达79亿美元 亚马逊破历史记录
网络星期一在线销售额达79亿美元 亚马逊破历史记录

更有意思的是“历史记录”的定义。亚马逊说这是“公司历史上最大的购物日”, 可别忘了2018年7月的Prime Day,亚马逊自己宣布卖了1亿多件商品,虽然没公布具体销售额,但按客单价算,绝对不止79亿。这就像说“我今天吃了三碗饭,比昨天多”,却绝口不提前天吃了五碗。营销话术里的“历史记录”,有时候只是个“阶段性胜利”的包装罢了。

移动端成主力?大零售家的“钞能力”与小商家的“窘境”

36%的销售额来自移动端, 智能手机占比27.7%,这些数字让移动端成了当之无愧的C位。但别急着给“移动电商崛起”唱赞歌,大零售商和小商家的移动端表现,简直是两个世界。Adobe的数据早就戳破了真相:年销售额超10亿美元的大商家, 技术投入多,网站加载快、支付流程顺,移动转化率能到4.5%;而小商家呢?他们的网站可能在手机上打开要转圈圈,支付按钮还点不动,转化率能到1.5%都算烧高香。

2018年网络星期一那天 我认识的一个做手工皮具的独立站卖家老周,在朋友圈吐槽:“移动端流量涨了三倍,订单量却没动,全是看了就走。”他的网站没做移动端适配,图片加载不出来用户点进去直接退。反观亚马逊, 连“一键下单”都嵌在APP首页,你买完 Echo Dot,顺手再点个 Fire TV Stick,根本不用思考。这就是差距——大商家用技术堆起了移动端的护城河,小商家只能在岸边干看着。

黄金3小时:17亿收入背后的消费心理学

东部时间晚上10点到凌晨1点, 这短短三小时硬是砸出了17亿美元的收入,比平常全天多3亿。你以为是巧合?其实是时差和促销时效性玩的心理战术。西海岸的消费者刚下班, 打开手机一看:“网络星期再说说三小时错过等明年”,焦虑感瞬间拉满,手速比脑子快。东海岸的人呢?可能已经睡了但手机推送还在轰炸:“购物车商品即将下架,马上结算!”

Adobe的Taylor Schreiner说得直白:“购物者非常依赖他们的移动设备,仅智能手机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55.6%的同比增长。”但说白了这哪是“依赖移动设备”,分明是“依赖促销的紧迫感”。就像你平时不买打折商品,但导购说“再说说一件,不卖今天就没了”,你立刻掏钱。网络星期一的黄金3小时就是利用这种“错失恐惧症”,把消费者再说说的理性榨干。

亚马逊的“独家剧本”:Echo Dot们如何霸榜?

网络星期一的热销清单上,亚马逊自家产品简直像开了挂。Echo Dot、 Fire TV Stick 4K、Fire 7平板,这些带着Alexa标志的设备,霸占了“最想买”榜单前三。亚马逊自己都承认:“数以百万计的Fire平板和Kindle售出。”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别人家的智能音箱打折20%,亚马逊的Echo Dot能卖爆?答案藏在它的生态闭环里——买了Echo Dot, 自然要买兼容的智能灯泡、插座;用了Fire TV,就会想订阅Prime Video。这不是卖货,是“圈用户”。

更绝的是亚马逊把网络星期一和Prime Day玩出了花样。2018年7月Prime Day卖1亿件商品, 到了11月,感恩节到网络星期一的5天里又卖了1.8亿件。表面上销量创新高,其实很多都是“Prime会员专享价”的复购。老会员为了不浪费会员费,平时不买的Echo Dot,打折时也得囤一个。这哪是“购物狂欢”,分明是“会员费回本计划”。

缺货的痛:2.4%的损失背后是供应链还是饥饿营销?

Adobe的数据里有个扎眼的数字:缺货率2.4%,直接导致1.87亿美元的销售损失。玩具类最惨,18%的折扣都挡不住缺货,消费者想买却买不到,转头就去了竞品网站。2018年网络星期一那天 我表哥给女儿买乐高,亚马逊显示“缺货”,沃尔玛也“无货”,再说说在Target抢到时已经过了零点,优惠也没了。他说:“早知道提前一周买,省得折腾。”

但真的是“备货不足”吗?有些商家故意玩“饥饿营销”。去年某服装品牌,把爆款牛仔裤的库存标成“仅剩10件”,后来啊后台显示还有500件。消费者看到“缺货”,反而觉得“这东西肯定好”,催着品牌补货,热度就上来了。只是苦了那些真心想买的用户,等来等去,优惠期过了货还没到。

从黑色星期五到网络星期一:假日购物季的“提前透支”陷阱

感恩节到网络星期一, 5天销售额585亿,平均每天117亿。听着很厉害, 但仔细算笔账:黑色星期五62亿,网络星期一79亿,中间的Small Business Saturday才30.2亿。消费者钱就那么多,提前在黑色星期五花了不少,到网络星期一,自然就“理性”了。Adobe说“每天都有超10亿销售额”, 但黑五和网络星期一占了大头,剩下的日子,不过是“零钱消费”罢了。

更麻烦的是促销越来越早。2018年有些商家感恩节前一周就开始打折,后来啊到了真正的“购物假日”,消费者已经累了。就像过年放鞭炮,提前半个月就开始放,到了除夕夜,大家都没感觉了。假日购物季的“提前透支”,让商家陷入“不打折没流量,打折了不赚钱”的怪圈。

小商家自救:靠“情怀”还是靠“技术”?

Small Business Saturday在线销售额30.2亿, 增长25.5%,看着不错,但比起来黑五和网络星期一,还是小巫见大巫。小商家怎么活?我认识的一个做复古裙子的卖家Lily, 2018年网络星期一没跟大平台拼价格,而是搞了“买裙子送手写感谢卡”的活动,还独立站做了“虚拟试衣间”功能,转化率提升了15%。她说:“大平台拼不过价格,就拼‘温度’。”

但“情怀”能救一时救不了一世。Lily后来花了2万块请人优化独立站的技术,加载速度从5秒降到1.5秒,移动端转化率直接翻倍。这证明小商家要想突围,光有故事不够,还得有“硬核技术”。就像开小餐馆,菜好吃是基础,要是店里连空调都没有,顾客吃一次就不想来了。

数据打架:MasterCard vs Adobe,谁在说真话?

Adobe说网络星期一79亿,MasterCard的SpendingPulse却说“可能超30亿”。差这么多,谁在撒谎?其实都没错,统计方法不同罢了。Adobe跟踪的是80家大零售商的在线交易, MasterCard用的是全球支付数据,包括线下刷卡、线上支付,甚至现金。这就好比统计“下雨天带伞的人”, Adobe只数了“打伞的”,MasterCard连“穿雨衣的”“淋湿的”都算上了。

更关键的是 MasterCard的“30亿”可能只算了一部分支付渠道,而Adobe的“79亿”更聚焦“纯在线零售”。数据打架背后是电商统计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商家各说各话,消费者看得云里雾里。下次看到“销售额破纪录”,先别急着转发,问问一句:“这数据,到底怎么算出来的?”

2023年启示录:卖家该如何抓住下一个“网络星期一”?

2018年的网络星期一像一面镜子, 照出了电商的真相:大平台靠技术和生态碾压,小商家靠差异化和技术求生。移动端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备货要精准,别玩“饥饿营销”;数据别全信,得有自己的判断。就像那个凌晨三点还在抢购的你, 商家也在“抢”你的时间和钱包,谁能让你“买得爽、买得值”,谁才能笑到再说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