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亚马逊市场销售额增长35.6%,其1750亿美元的销售额是如何实现的

2021年夏天深圳龙华区的跨境电商创业者张磊盯着亚马逊后台的订单数据,手都在抖。他卖的一款智能保温杯, 单日销量突然从200件飙到1800件,库存告急,他紧急联系工厂加单,却发现亚马逊的FBA仓库已经排满,得等两周才能入仓嗯。他当时没意识到, 自己的“手忙脚乱”正是亚马逊1750亿美元市场销售额的缩影——在这台巨大的电商机器里每个卖家的“小麻烦”都成了增长齿轮上的润滑油。

第三方卖家:被“流量红利”喂饱的隐形引擎

亚马逊市场能冲到1750亿美元,最容易被忽略的功臣其实是数百万个像张磊这样的中小卖家。2018年数据就显示,第三方卖家贡献了亚马逊总销售额的68%,增速35.6%,几乎是自营业务的两倍。有意思的是 亚马逊从没把这些卖家当“外人”,反而把他们变成了平台的“内容生产者”——没有卖家,亚马逊的“万能商店”标签就是空的。张磊的保温杯之所以突然爆单, 不是主要原因是产品多牛,而是亚马逊的算法突然把它推到了“猜你喜欢”首页,背后是亚马逊对“长尾产品”的精准挖掘:保温杯细分到“智能保温杯”,再细分到“带温度显示的智能保温杯”,这种“小而美”的需求,只有中小卖家能满足。

亚马逊市场销售额达1750亿美元,增长35.6%
亚马逊市场销售额达1750亿美元,增长35.6%

从“夫妻店”到“企业军团”的卖家进化论

早期的亚马逊卖家多是“夫妻店”, 一个人打包发货,一个人上传Listing,但现在越来越多企业级玩家入场。2020年数据, 意大利亚马逊企业客户与销售合作伙伴的支出同比暴涨150%,西班牙的企业客户交易量增长100%,英国的企业支出也增了50%。比如德国一家做工业滤网的中小企业, 2021年通过亚马逊企业采购平台进入美国市场,10个月销售额就从0干到2000万欧元。这种“企业军团”的加入, 让亚马逊市场的商品结构从“小商品” 到“大B端”,从卖手机壳到卖工业设备,GMV的盘子自然越撑越大。

Prime会员:被“次日达”惯坏的购物狂

张磊的保温杯能卖爆, 除了算法推荐,还得归功于亚马逊的Prime会员。美国用户Sarah是个典型例子, 她每年在亚马逊消费8000美元,Prime会员费129美元在她眼里“比买奶茶还值”——“不用比价,次日达,还能免费退,省下的时间比会员费贵多了”。2019年Prime Day, 第三方卖家销售额突破35亿美元,同比暴增60%,靠的就是Prime会员的“囤货狂欢”。数据显示, 亚马逊Prime会员数从2010年的2000万涨到2023年的2亿,这些会员的年均消费额是非会员的3倍,相当于给亚马逊装了一台“印钞机”。

Prime Day的“造节逻辑”:不止是打折

很多人以为Prime Day就是“大促”,其实亚马逊把它做成了“会员专属的购物节”。2022年日本Prime Day, 一家卖宠物零食的卖家推出“会员限定款”,包装印着Prime会员专属logo,价格比平时低10%,后来啊销量是平时的3倍,库存2小时就空了。亚马逊还搞了“提前抢购”“限时秒杀”,让会员觉得“再不买就亏了”。这种“饥饿营销+专属特权”的组合拳, 把Prime会员的粘性做到了极致——数据显示,Prime会员的续费率高达90%,相当于给亚马逊锁定了长期现金流。

FBA物流:藏在“次日达”背后的基建狂魔

张磊的保温杯之所以能“次日达”,全靠亚马逊的FBA物流。他在广东的工厂把货发到亚马逊的深圳运营中心, 用户下单后亚马逊直接从本地仓发货,配送时效从15天缩短到2天转化率从3%直接干到8%。亚马逊在全球有175个运营中心, 覆盖185个国家,FBA订单占比70%,相当于把物流做成了“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2022年Prime Day期间, 亚马逊物流订单量同比增40%,靠的就是提前3个月就把商品囤到离用户最近的仓库——这种“本地化仓储”能力,让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仓储费”的甜蜜负担

但FBA也不是“万能药”。张磊后来发现, 仓储费越来越贵:2023年亚马逊的长期仓储费同比涨了20%,他的保温杯如果在仓库放超过365天每件要交6美元。很多小卖家扛不住开始转向第三方物流,比如深圳的“递四方”,但配送时效和稳定性又比不上FBA。亚马逊的“基建狂魔”属性, 是把双刃剑——它用物流效率拉动了GMV,但也用仓储费把小卖家“捆”在了平台上,想走都走不掉。

广告业务:从“流量分发”到“增长命脉”

张磊的保温杯能被算法推到首页,靠的是广告。他刚开始不懂“竞价逻辑”, CPC从0.5美元一路拍到1.2美元,ROI却还能做到1:3,主要原因是亚马逊的广告算法太精准了——它会, 使用品牌旗舰店的卖家,广告点击率能提升25%,转化率增18%,广告已经成了卖家的“必修课”,不投广告,就等于在亚马逊“裸奔”。

“广告依赖症”的困局

但广告越来越贵,成了卖家的“无底洞”。2023年, 亚马逊广告点击成本同比涨了15%,张磊的广告费占销售额的比例从2018年的15%涨到了30%,利润被压缩得薄如蝉翼。更气人的是 亚马逊自己也在卖商品,比如Amazon Basics的充电线,广告位总是排在前面第三方卖家只能靠“竞价”抢位置,这种“自我优待”让卖家怨声载道,但没办法,谁让人家是平台呢?

品类拓展:从“万能商店”到“垂直深耕”

亚马逊能卖1750亿美元, 靠的不是“什么都卖”,而是“把每个品类都做透”。早期它靠图书起家,但现在健康、美妆、宠物这些高增长品类成了新引擎。2022年,亚马逊健康品类销售额同比增长45%,美妆品类增38%,宠物食品增52%。比如亚马逊2020年收购在线药店PillPack,进入处方药领域,当年相关销售额就突破10亿美元。它还鼓励卖家做“垂直细分”, 比如卖保温杯的,可以细分到“母婴保温杯”“运动保温杯”,每个细分品类都做深,就能把用户“锁”在平台里。

“白标产品”的隐形战争

亚马逊自己也在下场卖货。Amazon Basics、 Amazon Essentials这些自有品牌,价格比第三方低30%,质量过得去,直接把很多小卖家挤出局。张磊就吃过亏,他卖的数据线,Amazon Basics一上同款,他的销量直接腰斩。数据显示, 亚马逊自有品牌销售额占比从2018年的12%涨到2023年的20%,相当于和自己的卖家“抢饭吃”。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操作, 虽然能提升平台利润,但也伤了卖家的心,很多人开始考虑“去亚马逊化”,把鸡蛋放到其他平台篮子里。

全球化:从“北美中心”到“多极增长”

北美市场增速放缓,亚马逊把目光投向了欧洲和亚太。2022年,欧洲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35%,亚太增28%,成了新的增长极。亚马逊在印度推出了“本地卖家计划”, 帮印度卖家进入欧洲五国,2021年印度市场销售额增长60%;在欧洲,它针对GDPR合规调整了数据政策,虽然合规成本涨了25%,但用户信任度提升了。张磊后来也试水了欧洲市场, 通过亚马逊的“欧洲统一站点”,把保温卖到了德国、法国,虽然语言不通,但亚马逊提供翻译服务,帮他省了不少事。

“本地化”的坑与路

全球化不是“复制粘贴”。亚马逊刚进日本市场时没考虑到日本消费者对“包装细节”的极致追求,保温杯包装太简单,销量一直上不去。后来它专门请了日本设计师,改了3版包装,加上“和风元素”,销售额才翻倍。在东南亚, 它遇到了“支付难题”,很多用户没有信用卡,于是推出了“货到付款”,2022年东南亚市场支付成功率从60%提升到85%。这些“本地化”的细节,才是亚马逊能在全球1750亿美元的关键。

增长背后的“暗礁”:增速与利润的博弈

虽然销售额增长,但亚马逊市场业务的毛利率却在下滑——从2018年的28%降到2023年的22%。原因很简单:广告成本、物流成本、第三方卖家补贴,都在涨。2022年, 亚马逊为了对抗竞争,对第三方卖家佣金下调5%,但广告费却涨了10%,净影响是卖家利润减少8%。更麻烦的是监管, 2023年亚马逊因“自我优待”被欧罗巴联盟罚款7.46亿美金,美国FTC也在调查它的垄断行为。如果监管收紧,亚马逊可能被迫开放平台,让第三方卖家有更多选择,那它的“封闭生态”优势就可能被打破。

“大而不能倒”的神话会破吗?

亚马逊的市场份额占了美国电商的31.3%, 几乎是自营的两倍,这种“大而不能倒”的地位,让它越来越傲慢。卖家抱怨“客服难沟通”“规则朝令夕改”,用户吐槽“Prime会员福利缩水”“推荐算法越来越不精准”。2023年,亚马逊的用户满意度评分跌到了7.2分,是近五年最低。如果它继续“吃相难看”,用户和卖家可能会用脚投票,去支持Etsy、W这些更灵活的平台。1750亿美元的销售额不是铁板一块,随时可能主要原因是“用户体验”和“卖家生态”的崩塌而动摇。

张磊现在每个月还是盯着亚马逊后台,但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了。他开始做独立站,把一部分鸡蛋放到了其他平台。他说:“亚马逊再大,也不能靠它吃一辈子。1750亿听着吓人,但里面有多少是卖家的血泪,又有多少是用户的妥协?”或许, 亚马逊市场的真正增长密码,从来不是“数字”,而是如何平衡“平台、卖家、用户”三者的利益——毕竟能撑起1750亿美元的,从来不是算法,也不是物流,而是活生生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