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在越南,有多少网民是通过线上渠道完成交易的

河内街头的手机支付幻象

午后的还剑湖边, 二十岁的阮氏梅蹲在路边摊前,手指在二手iPhone上划拉得飞快。她正在Facebook群组里砍价一件Zara连衣裙, 卖家是胡志明市的一位代购,承诺48小时内通过越南邮政送到河内。这个场景在越南城市里太常见了 以至于谷歌越南渠道销售负责人PearlNguyen会说智能手机渗透率推着电商狂奔。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梅的支付方式始终是货到付款——她把现金递给邮递员时手指还在屏幕上刷新物流状态。

98%背后的统计陷阱

尼尔森越南的数据显示98%越南网民通过线上渠道完成交易,这个数字像块磁铁吸住了所有跨境电商的眼球。但拆解调研细节就会发现,这里的"线上交易"包括社交媒体点赞、购物车加购甚至客服咨询。2023年胡志明市营销机构Kols Asia做的抽样调查显示, 实际完成支付的比例只有67%,剩下31%卡在"犹豫期"。就像河内某美妆电商创始人陈氏青说的:"用户点下'购买'按钮只是开始,把现金递给快递员才算通关。"

98%越南网民通过线上渠道进行交易
98%越南网民通过线上渠道进行交易

现金至上的电商

工业和贸易部的数据显示88%越南消费者坚持货到付款,这个比例在东南亚高得离谱。想象一下:2024年第一季度,河内某家电品牌上线了人脸识别支付功能,后来啊两周内只有3笔订单使用。更扎心的是COD订单取消率——2023年胡志明市物流公司GHN的报告显示, 22%的COD订单主要原因是"临时不想买"或"商品缺陷"被拒收,这些成本到头来转嫁给卖家。

电子支付的破局尝试

2022年, 越南数字钱包Momo联合Shopee推出"先买后付"服务,瞄准年轻群体。河内大学生范氏红成了典型用户, 她在Tiki上分期买了一部手机,但后来发现每月5%的利息比银行贷款还高。这种体验让电子支付渗透率始终在35%徘徊。有趣的是 2024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COD订单金额平均比电子支付订单高40%,说明越南人更愿意用现金买贵重物品。

Facebook:从社交到交易的隐形战场

MoIT统计的70%社交媒体交易发生在Facebook上,这个数字背后是越南独特的社交电商生态。2023年岘港某服装品牌主阮氏芳在Facebook群组里卖手工刺绣围巾, 她从不建独立站,每天花8小时回复评论、发短视频。她的月销售额突破2亿越南盾,物流却全靠摩托司机送货上门。这种"社交+COD"模式让Lazada和Tiki的独立站显得笨重。

群组经济的野蛮生长

河内还剑郡的"妈妈二手群"有1.2万名成员,日均交易量超过200单。群主黎氏庄靠抽佣获利,每笔交易抽取5%手续费。2023年9月,她在群里组织了一场"闲置童装秒杀",3小时内成交87单,COD收付成功率92%。这种去中心化的交易让官方电商平台头疼,主要原因是它们无法抽佣也无法监管。越南电子商务协会2023年报告指出,30%的线上交易发生在非官方渠道。

直播电商:95%转化率的狂欢

2024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 95%越南在线消费者通过直播完成购买,这个比例全球罕见。胡志明市的美妆博主阮氏琼在TikTok直播卖面膜, 她用讲解产品成分,现场试用,直播间里"拍3件"的弹幕刷个不停。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3亿越南盾,但退货率也高达18%,主要原因是"实物和视频色差太大"。

从娱乐到销售的魔法时刻

2023年11月, Shopee越南联合越南电信运营商Viettel推出"5G直播购物",河内用户用5G网络观看直播时商品加载速度比4G快3倍。转化率提升27%,但成本也涨了——头部主播的坑位费从500万越南盾涨到2000万。更讽刺的是 2024年2月VECOM调查发现,60%的直播观众只看不买,他们把直播间当成"线上秀场"。

物流:藏在数字背后的软肋

MoIT电商和数字经济部门负责人DangHoangHai说基础设施不足是最大障碍。2023年雨季,河内某跨境电商仓库被淹,2000单订单延迟交付,COD拒收率飙升到35%。更糟糕的是"再说说一公里"——胡志明市新郡的公寓楼没有快递柜, 快递员要爬20层楼送一个手机壳,单票成本高达5万越南盾。

众包物流的民间智慧

2022年, 河内大学生范氏强开发了"Grab-like"众包物流 app Baemin Delivery,让摩托车司机兼职送快递。2023年第三季度,这个app的客单价比传统物流低30%,但准时率只有78%。主要原因是司机常常为了多接单超速送货。有趣的是 2024年1月,越南邮政推出"女性快递员"专项服务,由女性员工配送女性用品,COD拒收率下降了15%。

本土化:跨境卖家的生死局

2023年, 中国卖家张明在Shopee越南站卖家居用品,他发现越南消费者更喜欢"买一送一"而不是"满200减50"。调整策略后转化率从2.1%提升到5.3%。但更大的挑战是语言——他用机器翻译的产品描述闹出笑话, 把"防滑垫"译成"防止滑倒的地毯",被越南网友吐槽"像外星人写的"。

文化禁忌的雷区

2022年斋月期间, 某服装品牌在Facebook广告里用女性模特展示露肩上衣,后来啊被大量用户举报"不尊重宗教文化"。VECOM 2023年指南强调, 跨境电商必须了解越南的"四忌":忌用绿色、忌用数字4、忌在农历七月做促销、忌用左手递样品。这些细节比算法推荐更重要。

小众市场的蓝海机会

当大卖家扎堆美妆、 服装时河内某宠物用品商阮氏春发现了机会。2023年她推出"越南本土宠物零食", 用红薯、鸡肉制作,在Facebook群组里卖,月销售额突破1亿越南盾。她说:"越南养宠物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但市面上的进口粮太贵,他们需要性价比高的选择。"

下沉市场的消费升级

2024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 越南五线城市电商增速比河内、胡志明市快20%。岘港某家电品牌主黎文勇在Facebook卖小冰箱,主打"学生宿舍专用",价格比一线城市低15%。他发现,下沉市场的消费者更在意"能不能装进摩托车后备箱",这个细节让他的复购率达到45%。跨境电商如果能抓住这种"场景化需求",就能避开内卷。

数据迷雾中的真实越南

98%的线上交易率像个美丽的泡沫, 戳破它后会发现:COD的麻烦、物流的痛、文化差异的坑。但越南电商确实在狂奔——2023年数字经济规模占GDP的14%,比2020年提升5个百分点。对于跨境电商 与其追逐华丽的数字,不如去河内老街听听卖榴莲阿姨怎么说:"我用手机接单,但现金到手才安心。" 这才是越南电商的真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