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盘点全球电商巨头,阿里超越亚马逊成老大
电商江湖的颠覆时刻:当阿里“坐上头把交椅”背后
谁说电商世界只能有一个王者?当外媒把“全球电商老大”的帽子扣在阿里头上时亚马逊的忠实粉丝恐怕要摔键盘了。这场“王座之争”远比表面看起来热闹——GMV数据狂飙的背后藏着多少商业模式的暗战?又有哪些玩家在“闷声发大财”?咱们今天就来扒一扒,这些电商巨头的真实战力到底咋样。
GMV迷局:数字狂欢还是真金白银?
先说说那个让阿里“登顶”的GMV指标。2017年全球16.6亿网购者花了2.3万亿美元,2021年直接翻倍,这增速简直比坐火箭还快。但问题来了:GMV高就等于赚钱多吗?未必。阿里旗下淘宝天猫2017年GMV3400亿美元, 看着吓人,可亚马逊自营加第三方卖家总共2390亿美元,收入占比却高得多——主要原因是亚马逊自营能直接赚差价,阿里更多靠广告和佣金抽成,这中间差着好几层利润呢。就像卖房子,GMV是成交总额,但到手才是净利润,阿里这“GMV狂魔”的称号,听着响亮,钱包未必鼓。

阿里:亚洲供应链的“隐形操盘手”
阿里的厉害之处, 不在于GMV数字多漂亮,而在于它把“中国制造”的供应链玩明白了。淘宝让小B小C直接对接消费者, 速卖通把中国小厂的东西卖到美国、俄罗斯、巴西,就连东南亚的Lazada、印度的Paytm,背后都有阿里的影子。2017年速卖通在西班牙的订单量同比增长120%,靠的就是中国小商品的价格优势和供应链响应速度。但阿里的软肋也很明显——海外市场水土不服,比如印度就主要原因是政策问题吃过瘪,国际化的路,远比想象中难走。
亚马逊:Prime会员的“复购收割机”
亚马逊的打法完全不同。它把Prime会员做成了“现金奶牛”——1亿会员掏年费, 换来无限次2天达、视频、音乐一堆权益,复购率直接拉满。更狠的是FBA服务, 第三方卖家用它的仓库和物流,既能提升配送速度,还能蹭Prime流量,亚马逊抽成15%-20%,躺着赚佣金。2018年亚马逊第三方卖家GMV1230亿美元,FBA功不可没。但亚马逊也不是没有烦恼, 比如欧洲市场主要原因是反垄断调查被罚款,Prime会员福利越来越多,成本也跟着水涨船高。
京东:物流“卷王”的逆袭与焦虑
京东的崛起堪称“物流内卷战”的典范。500个仓库、7000个配送中心,硬是把“次日达”做到了90%订单,这效率在业内简直是碾压级的存在。2018年Q2京东GMV增长30%,比亚马逊高出11个百分点,靠的就是物流护城河。Plus会员借鉴亚马逊Prime, 80%的续费率证明用户买账,但京东的焦虑同样明显——国际物流布局慢,海外仓数量不到亚马逊的三分之一,成本高得吓人,一单跨境运费比商品价还贵,这买卖咋算都不划算。
沃尔玛:线下巨头的“电商突围战”
沃尔玛的电商之路,像极了“大象学跳舞”。2016年收购Jet.com, 2018年拿下Flipkart 77%股份,2017年美国线上销售额115亿,预计2018年增长40%,这增速在传统零售里算炸裂了。但沃尔玛的电商增长, 大半靠收购堆出来的,自营业务反而拖后腿——巴西电商项目说关就关,线下5千亿收入里线上占比不到5%。更麻烦的是 亚马逊的Prime会员已经成了“标配”,沃尔玛的线上会员体系“Walmart+”想抢人,难如登天。
eBay:从“二手拍卖”到“新零售”的挣扎
eBay的转型,活脱脱一个“中年危机”样本。曾经靠二手拍卖起家,现在80%商品变成全新,89%走固定价格,这操作等于把自己往亚马逊怀里送。2018年GMV增长7%, 远低于行业平均,想靠“免费3天达”和“价格保证”翻盘,但用户早习惯了亚马逊的“次日达”,谁还等3天?eBay的如意算盘是搞内部支付, 想靠抽成多赚钱,可支付市场早就被PayPal和Stripe瓜分,想分杯羹?难。
Shopify:卖家的“避风港”还是“新战场”?
Shopify的聪明之处, 在于它不跟巨头抢流量,而是帮“小老板们”建自己的“独立王国”。60万商家从个人卖家到百亿品牌,都靠它建站、管库存、搞配送。2018年Q2商家解决方案收入占比55%,增长速度甩开订阅业务几条街。为啥?主要原因是亚马逊佣金太高,小卖家受不了跑来Shopify建站,虽然利润率低,但能摆脱平台抽成。但Shopify的命门也在这里——没自己的用户, 全靠商家自拉流量,万一亚马逊搞个“Shopify杀手”,分分钟被碾压。
乐天:生态帝国的“甜蜜负担”
乐天的野心,是把“服务生态”做到极致。日本最大互联网银行、 第三大信用卡、旅行社、保险公司,甚至还有无线网络,60多家企业围着电商转,像极了“乐天宇宙”。2018年Q2日本GMV增长11.1%,全球GMV增长16.4%,看着还行,但问题是——太散了。物流投资拖累盈利, 核心零售业务利润下滑,亚马逊Prime在日本攻城略地,乐天的One Delivery计划想靠速度抗衡,可用户凭什么放弃亚马逊的“视频+配送”组合拳,选你一个“啥都有但不精”的平台?
区域战场:每个巨头的“地盘”有多大?
电商竞争从来不是“全球一盘棋”,而是“区域各为王”。阿里在亚洲近乎垄断, 淘宝天猫占中国电商49%份额,速卖通在俄罗斯市占率超20%;亚马逊北美欧洲稳如泰山,Prime会员在美渗透率48%;京东在中国物流无敌,但海外市场几乎没声音;沃尔玛靠线下门店优势,在美国农村地区能覆盖亚马逊到不了的角落;乐天在日本靠“银行+电商”捆绑用户,但在欧洲、巴西的小打小闹,根本掀不起浪。说白了谁深耕本土,谁就能占山为王,想靠一套打法走天下?早过时了。
未来战场:物流、会员、生态,谁能“三板斧”齐活?
电商的下半场,比的不是GMV数字,而是“真本事”。物流效率是基础, 京东的“次日达”和亚马逊的“当日达”已经卷成这样,未来可能是“小时达”的较量;会员体系是复购引擎,亚马逊Prime靠“内容+服务”锁用户,京东Plus得赶紧补视频、音乐短板;生态布局是长期护城河,阿里的供应链、沃尔玛的线下门店、乐天的金融服务,谁能把生态玩出协同效应,谁就能笑到再说说。但说到底,用户只认一个理:买东西快不快?便不便宜?体验好不好?其他都是虚的。
没有永远的赢家, 只有“适者生存”
阿里超越亚马逊成“老大”,听着风光,但亚马逊的利润率、阿里的国际短板,都是隐患;京东的物流无敌,但成本高得吓人;沃尔玛的线下优势,挡不住线上流失的用户;eBay的转型慢半拍;Shopify的“寄生模式”风险大;乐天的生态太分散。电商江湖从来不是“一统天下”,而是“各有各的活法”。未来五年, 可能是多极化竞争——北美亚马逊、亚洲阿里、中国京东、欧洲本土玩家各占山头,谁想当“全球一哥”,得先问问用户答不答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