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Jet.com为何在圣诞旺季未能颠覆亚马逊

流量断崖:从3600万到800万的坠落轨迹

电商行业的残酷之处在于流量数字不会说谎,Jet.com的衰落轨迹在数据面前暴露无遗。根据SimilarWeb的监测数据, 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新星在2015年7月刚上线时月访问量就达到680万,8月直接飙升至1220万,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好景不长,2016年8月被沃尔玛以33亿美元收购时月访问量虽维持在2000万以上,但已经显现疲态。到了2017年4月, 流量达到峰值3600万,接着像被戳破的气球一路下滑,2018年12月圣诞旺季的关键时刻,月访问量骤降至800万,同比暴跌63%。

同期其他玩家的表现形成刺眼对比:沃尔玛官网4.4亿次访问, Target 2亿次百思买1.78亿,梅西百货1.03亿,而电商巨头亚马逊更是以29.8亿次访问碾压全场。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统计, 而是消费者用鼠标投票的后来啊——在最重要的购物季,Jet.com被用户集体抛弃。

曾号称要颠覆亚马逊的Jet.com为何在圣诞旺季黯然神伤?
曾号称要颠覆亚马逊的Jet.com为何在圣诞旺季黯然神伤?

流量黑洞背后的用户信任危机

流量断崖式的下跌绝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问题的集中爆发。早期Jet.com靠“比亚马逊便宜27%”的承诺吸引用户,但实际体验却让消费者大失所望。价格数据公司Boomerang Commerce曾统计, Jet和Amazon共同产品中,Jet便宜的概率高达94%,200个对比商品平均低27%。Time.com的测试也显示, 同一盒Raisin Bran Crunch在Jet上只便宜12美分,相当于4%的折扣。

这点微不足道的优惠真的能打动消费者吗?明摆着不能。当用户发现需要支付49.95美元会员费才能享受所谓“低价”, 而实际节省的钱连会员费都覆盖不了时信任就开始崩塌。更致命的是 Jet的商品丰富度远不及亚马逊,用户常常想买的东西在平台根本找不到,这种“为了低价而牺牲选择权”的模式,到头来让用户用脚投票。

被收购后的战略迷失:Jet在沃尔玛体系中的尴尬定位

2016年沃尔玛豪掷33亿美元收购Jet.com,看中的是创始人马克·洛尔的电商经验和Jet的智能算法技术。洛尔曾创立Diapers.com,在与亚马逊的价格战中败北后这次带着“复仇者”的姿态加入零售巨头。但收购后的战略调整却让Jet逐渐迷失方向。

沃尔玛总裁道格·麦克米伦明确表示:“除了某些城市外 我们正在全国范围内加大对Walmart.com的投资,并减少对Jet.com的营销投入。”这种厚此薄彼的战略直接导致Jet被边缘化。沃尔玛更希望Jet作为技术补充而非独立品牌, 但Jet团队却始终以“颠覆亚马逊”为己任,双方战略目标根本不一致。

沃尔玛的电商棋局:Jet只是战略弃子

沃尔玛的电商战略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发挥线下门店的“仓”功能。,这些技术被整合到Walmart.com中,而Jet本身则沦为弃子。

沃尔玛还收购了其他电商平台如Bonobos、 ModCloth等,但这些品牌同样未能对电商增长做出重大贡献。这暴露出沃尔玛电商整合能力的短板——擅长收购却不擅长运营,各个平台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Jet的衰落,不过是这场整合失败中最典型的一个案例。

价格神话破灭:当“比亚马逊便宜27%”不再有吸引力

Jet从诞生之日起就贴上“价格杀手”的标签,创始人洛尔甚至公开宣称“要比亚马逊便宜15%”。但实际运营中,Jet发现这个承诺根本难以为继。电商行业有个残酷现实:消费者真的需要27%的折扣吗?研究显示,4%-5%的折扣就足以刺激大部分用户下单。

Jet的低价策略存在致命缺陷:为了维持低价, 不断压缩供应商利润空间,导致优质商家纷纷撤离。平台上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临期产品、翻新机冒充新品的情况。消费者发现“便宜没好货”后自然不会再为所谓的低价买单。

会员制的双重困境:高门槛与低粘性的致命组合

Jet模仿Costco和亚马逊Prime推行会员制,但49.95美元的年费门槛让普通用户望而却步。更糟糕的是 Jet的会员权益远不如Prime——没有Prime Video、Prime Music等生态服务,也没有Whole Foods线下折扣,甚至连快速配送都经常无法兑现。

会员制电商的核心是“用年费锁定用户长期价值”, 但Jet既没有足够的商品让用户高频消费,也没有独特服务让用户觉得“值回票价”。数据显示, Jet会员的年均消费额不足亚马逊Prime会员的三分之一,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的模式注定不可持续。

物流短板:3小时送达的承诺如何沦为空谈

Jet曾高调推出“3小时送达”服务,试图在物流速度上挑战亚马逊Prime。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Jet根本没有自己的物流体系,完全依赖第三方快递公司。在圣诞旺季订单激增时配送延误率飙升至30%,用户收到的包裹经常延迟48小时以上。

反观亚马逊, 经过20年积累已建成覆盖全球的物流网络,包括自有配送中心、无人机配送、无人卡车等。Jet的“3小时送达”更像是营销噱头,而非真实的服务能力。当用户一次次经历配送失望后对平台的信任自然荡然无存。

供应链整合失败:算法无法弥补的运营漏洞

Jet的核心技术优势是智能定价算法,能根据用户购物车商品组合价格。比如一边购买纸巾和洗涤剂时系统会自动提供捆绑折扣。但这种技术优势在实际运营中作用有限——供应链跟不上,算法再智能也白搭。

Jet的库存管理混乱频发,经常出现“超卖”情况,用户下单后被告人知缺货。更讽刺的是Jet有时需要从亚马逊调货,这意味着“颠覆者”竟然要依赖“被颠覆者”的供应链。这种矛盾暴露了Jet的根本问题: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基础运营能力建设。

对抗性反思:颠覆亚马逊的幻想为何在现实中碰壁

Jet的失败给所有挑战者敲响警钟:颠覆行业巨头从来不是靠单一优势就能实现的。亚马逊的护城河不是低价,而是由Prime生态、物流网络、云计算、内容制作等构成的复合型壁垒。Jet试图用“低价+会员制”的简单组合去挑战这个帝国,无异于以卵击石。

电商行业的竞争早已从“价格战”升级为“生态战”。亚马逊的Prime会员不仅享受购物优惠, 还能获得影视、音乐、游戏等全方位服务;沃尔玛则通过线下门店优势打造“全渠道”体验。Jet既没有内容生态,又没有线下支撑,所谓的“颠覆”从一开始就是个美丽的误会。

给后来者的警示:低价不是颠覆一切的万能钥匙

Jet的案例证明, 在成熟的电商市场,单纯依靠低价策略难以生存。真正的竞争优势应该建立在供应链效率、用户体验、技术创新等核心能力上。比如Chewy通过专注宠物用品垂直领域, 提供24小时客服和30天无理由退换服务,到头来成功上市;又如Shein通过柔性供应链实现“小单快反”,在快时尚领域异军突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