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伊朗第二大电商平台面临关停危机,难道是生不逢时

从“一夜裁员400人”看Bamilo的生死时速

上周的德黑兰,Bamilo办公室里弥漫着一种诡异的安静。一天之内, 400名员工收拾个人物品离开,这个曾经号称伊朗第二大电商的平台,像被抽干了血液,只剩下70人守着空荡荡的工位。消息传出来时行业里的人第一反应不是惊讶,而是“终于来了”。毕竟 过去半年里Bamilo的网站点击量像断了线的风筝,用户平均停留时间连2分钟都撑不住跳转率高达80%——这意味着每10个访客里8个点进来就掉头走,连页面都没翻到底。

更扎心的是数据对比。它的对手Digikala,用户平均能在网站上磨蹭10分钟,跳转率不到Bamilo的一半。要知道,伊朗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早就突破5300万,2017年6月还只有4700万,增速快得吓人。市场在膨胀,Bamilo却在萎缩,这哪里是“生不逢时”,分明是自己把牌打烂了。

伊朗第二大电商或将关停  生不逢时?
伊朗第二大电商或将关停 生不逢时?

制裁下的伊朗电商:不是“土壤肥沃”而是“荆棘丛生”

很多人说伊朗是“待开发的新兴市场”, 人口8000万,城市化率73%,识字率比周边国家高一大截,听着确实像块肥肉。但真正走进去才知道,这里的土壤里埋的不是金矿,而是地雷。2018年美国重启对伊朗的能源出口禁令, 石油出口占政府收入35%以上,这一刀下去,伊朗经济直接被砍掉了半条命。

后来啊是什么?货币里亚尔一年之内贬得不像样,食品饮料价格涨了59.9%,老百姓买菜买肉都得算算计计。这时候你跟他们说“电商方便”,他们会反问:“我连面包都快吃不起了还网购啥?”外汇管制更是要命, Bamilo就算赚了钱,也难转出去,母公司IIG只能靠电信合资公司Irancell的输血,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能撑多久?

从“期待开放”到“川普来了”:一场错过的风口

Bamilo的母公司IIG, 是Rocket Internet和南非运营商MTN在2012年合资成立的,那时候奥巴马刚和伊朗签了核协议,整个中东都在传“伊朗要对外开放了”。Rocket的野心大得很, 想在伊朗复制它在全球的成功——就像它在东南亚搞的电商一样,先烧钱占市场,等开放了资本涌入,就能起飞。谁知道2018年川普上台,二话不说撕了协议,制裁比以前更狠。

这就像你种树的时候天天盼着下雨,后来啊等来一场冰雹。Rocket自己先慌了2015年开始全球战略收缩,从拉美到东南亚都在裁员。Bamilo的高管大都是从Rocket其他项目调来的“空降兵”,拿着高薪,却根本摸不透伊朗的脾气。伊朗人买东西认品牌,讲信任,你一套“低价快速扩张”的打法砸过来他们不买账,人自然留不住。

Bamilo的“内伤”:低价牌打不响的供应链困局

Bamilo对外一直吹“价格优势”,说比Digikala便宜多少。但消费者用脚投票:同样的东西, 在Bamilo下单,物流能拖一周,客服问十句才回一句;在Digikala下单,首都德黑兰一天送到,包装比实体店还整齐。这哪是价格战,这是体验战啊。

更致命的是供应链。Bamilo的商品种类看着多,但库存经常断,热门款永远缺货,冷门款积压成山。2019年波斯新年促销, 它主推的化妆品卖得火,后来啊仓库里没货了消费者等了半个月才收到,还是错的款式。反观Digikala,起家就是卖电子产品,供应链管理像军队一样严,哪怕贵一点,用户也信它“靠谱”。

“Rocket基因”水土不服:空降管家的本地化败笔

Rocket Internet在全球搞复制,最喜欢从德国总部派高管去新兴市场。这些人拿着PPT讲“标准化流程”,却不知道伊朗的商场里连卖个头巾都要分不同宗教派别。Bamilo的客服团队, 一开始全是按Rocket的模板培训的,说话机械得像机器人,用户问“这个清真吗”,回答是“我们支持多种支付方式”——这能行?

2017年有个典型案例, Bamilo上线“闪购”服务,模仿亚马逊的Prime Day,后来啊当天服务器崩了订单积压了3万单。用户投诉到社交媒体上, Bamilo的公关团队还在复制粘贴“我们会改进”,再说说Digikala趁机推了个“慢配送但靠谱”的活动,直接抢走了一半用户。这种“水土不服”,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Digikala的“护城河”:为什么用户愿意多等一天?

说到底,Bamilo的衰落,本质是“外来者”输给了“本地土著”。Digikala是2007年成立的,创始人自己就是伊朗人,懂老百姓要什么。早期卖电子产品,靠的就是“当天达”,德黑兰的用户上午下单,下午就能收到。这种“即时满足”的体验,让客单价做到了40欧元左右——比Bamilo高出一大截。

更重要的是信任。Digikala自营的商品,敢写“假一赔十”,还专门有个“清真认证”标签。2018年物价上涨时它反而推出“分期免息”,帮用户渡过难关。用户平均在它网站上停留10分钟,不是随便逛逛,是真的在比价格、看评价。这种信任感,Bamilo用再多补贴也堆不出来。

从“综合平台”到“垂直聚焦”:Bamilo的再说说一搏?

裁员后 Bamilo在社交账号上声明,以后只做食品、饮料、化妆品这些“快消品”,说“降低成本,快速周转”。这听起来像京东当年从3C 到全品类的路子, 但问题来了:快消品比拼的是供应链和物流,Bamilo的供应链本来就不行,物流还比不过线下的超市。

业内更倾向另一种说法:Bamilo会被兄弟公司Snapp整合。Snapp是伊朗版的Uber, 打车市场份额占70%,如果把它和购物APP合并,或许能搞个“打车+购物”的生态。但问题是Snapp自己去年也裁员了20%,哪有余力消化这个“烂摊子”?

新兴市场的“共性陷阱”:复制模式为何总在折戟?

Bamilo的故事,在新兴市场其实挺常见的。Rocket Internet在印度搞的电商Paytm Mall, 在非洲的Jumia,都经历过“高开低走”。它们以为把欧美的模式搬过来就行,却忘了每个市场的“隐形规则”。比如伊朗,很多人买东西喜欢“货到付款”,Bamilo早期坚持“在线支付”,后来啊用户流失了一大半。

还有人才问题。Bamilo的高管大多是外国人, 不懂伊朗的“关系文化”——在伊朗,谈生意先得喝茶聊天建立信任,你上来就谈KPI,谁跟你合作?2018年制裁最严的时候,Bamilo的技术主管走了三个,都是主要原因是“受不了这种不确定性”。这种“人心散了”,比没钱还可怕。

“生不逢时”还是“自身缺陷”?Bamilo的警示

总有人说Bamilo是“生不逢时”, 要是早两年开放,说不定就成功了。但看看Digikala,同样的制裁环境,人家照样做到了年销售额20亿美元。说到底, Bamilo的关停危机,不是天灾,是人祸——它把“复制模式”当成了万能药,却忘了市场最核心的永远是“用户需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