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如何才能成功将海外独立站打造成为知名品牌呢

很多人做独立站总觉得开个网站挂上产品就能卖钱,这种想法真的太天真了。看着别人家独立站订单哗哗来自己网站流量却少得可怜,再说说只能怪自己不会投广告。但有没有想过问题可能根本不在广告上,而是你从一开始就没把独立站当品牌做。

独立站和亚马逊、速卖通这些平台完全不一样。平台上你只是个租客,规则随时变,流量平台说了算。独立站是你自己的地盘, 你的LOGO、网站颜色、产品包装,甚至客服说话的语气,都在告诉用户“你是个什么样的品牌”。有人卖杯子就放个产品图,有人卖杯子却讲杯子怎么让早晨的咖啡更香,你觉得哪个能记住?这就是杂货铺和品牌的区别。

海外独立站做品牌运营 不是你想做就做
海外独立站做品牌运营 不是你想做就做

别再迷信“爆款思维”了:独立站卖的是认知不是产品

很多人做独立站最爱干的事就是找“爆款”, 今天看保温杯卖得好就上架保温杯,明天发现筋膜枪火了就改卖筋膜枪。后来啊呢?网站像个大杂烩,用户进来不知道你到底干嘛的。你以为这是“测试市场需求”,其实在用户眼里你就是个不靠谱的卖家。

真正做品牌的独立站,从选品开始就有明确的定位。比如有个做户外装备的独立站,不卖所有户外用品,只卖“轻量化徒步装备”。产品页不写“质量好”,而是说“这款背包仅重900克,却能装下3天的徒步物资,让你轻装上阵”。用户记住的不是“户外装备”,而是“轻量化徒步装备专家”。你看,认知是不是一下子就清晰了?

从“卖产品”到“卖场景”:用户要的不是杯子是“仪式感”

有个做陶瓷杯的独立站,一开始怎么推都没流量。后来他们不推杯子材质多好, 而是拍了一组视频:早晨阳光洒进厨房,手冲咖啡倒入温热的陶瓷杯,蒸汽袅袅升起,配文“慢下来的清晨,从一只有温度的杯子开始”。后来啊呢?订单量直接翻了两倍。用户买的不是杯子,是那种“慢生活”的感觉。

这就是品牌的力量。你不需要告诉用户产品有多好,而是要告诉他,买了你的产品,他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懂生活的咖啡爱好者”,还是“追求效率的职场人”?场景越具体,用户越容易对号入座。

数据不是用来投广告的:藏在用户行为里的“品牌密码”

很多人做独立站只盯着流量和转化率, 觉得数据就是“今天来了多少人,买了多少单”。其实真正的数据金矿,藏在用户行为里。比如有家卖宠物零食的独立站,发现买“无谷狗粮”的用户,后续还会买“磨牙玩具”和“宠物益生菌”。他们赶紧把这些产品放在同一个推荐区,后来啊客单价提升了35%。

这就是客户生命周期价值。你今天卖一个产品赚100块,不如让一个用户一年在你这里花500块。怎么做到?靠数据积累。比如通过Facebook像素追踪用户行为, 发现看过“宠物零食”的用户,对“宠物玩具”广告的点击率是普通用户的2.3倍。下次投广告时你就可以专门给这群人推玩具,而不是乱撒网。

“老客比新客便宜5倍”:独立站最该做的是“用户留量”

有个做母婴用品的独立站老板跟我说过一句话:“我宁愿花1000块维护一个老客,也不愿意花5000块拉一个新客。” 为什么?主要原因是老客不仅复购率高,还会主动推荐朋友。他们做了个“妈妈社群”, 群里定期分享育儿知识,新品内购,后来啊社群用户的复购率是普通用户的4.2倍,推荐带来的新客户占比达到了30%。

你可能会说:“我这小团队哪有精力做社群?” 其实没那么复杂。比如在订单确认邮件里加一句“加微信进群领育儿手册”, 或者在包裹里放一张手写卡片“感谢信任,有任何问题随时找我”。这些小动作,比你在Facebook上投1000块广告管用多了。

流量来了留不住:独立站的“用户体验细节”决定生死

有人花大价钱投广告把流量引到独立站,后来啊用户点进来3秒就退出了。问题出在哪?可能是网站加载速度太慢,也可能是手机端排版乱七八糟。现在谁还用电脑购物啊?60%的用户都是手机下单,如果你的网站在手机上点不动按钮、看不清图片,流量再多也是白瞎。

有个卖女装的独立站,之前转化率一直上不去。后来他们把产品详情页的图片从5张改成10张, 每张图都有场景展示,比如“上班通勤怎么搭”“周末约会怎么搭”,还加了“一键换色”功能。后来啊转化率直接提升了28%。用户不是不想买,是你没告诉他“怎么搭才好看”。

“物流不是送货, 是品牌体验的再说说一步”

做独立站最头疼的可能是物流,但也是最能做出差异化的地方。有个做珠宝的独立站,不追求最快的发货速度,而是用“定制礼盒+手写感谢卡”的方式。客户收到货后发朋友圈:“没想到网购珠宝还有这么用心的包装。” 后来啊呢?有客户主要原因是包装好看,主动拍了视频发抖音,带来了500多个精准客户。

还有家卖家具的独立站, 之前退货率很高,主要原因是用户以为“组装很简单”,后来啊收到货发现看不懂说明书。后来他们在每个包裹里放了一个组装视频二维码,还附赠一副手套和一个小扳手。退货率直接从15%降到了5%。你看,物流不是成本,是品牌体验的一部分。

社交媒体不是发广告:海外用户的“种草”逻辑你搞懂了吗

很多人做海外社交媒体营销, 就是发产品链接,说“我的产品多好多好”。用户刷到这种内容,手一滑就过去了。海外用户喜欢什么?喜欢“真实”。比如做健身器材的独立站, 不发“我们的跑步机静音”,而是发一个用户的真实反馈:“住在公寓楼,之前跑步机吵得邻居投诉,换了这款后邻居都没发现我在跑步。”

有个做户外服装的独立站,在TikTok上找了10个户外博主,不给他们钱,只送产品。后来啊有个博主穿着他们的冲锋衣爬雪山,视频播放量破百万,带来订单2000多单。为什么?主要原因是用户相信“真实的人”比“广告”更靠谱。你不需要找大博主,找100个有1000粉丝的精准粉丝博主,效果可能比一个百万粉丝的泛粉博主还好。

“Facebook广告不是砸钱, 是和用户谈恋爱”

有人投Facebook广告,觉得“钱花得越多,流量越多”,后来啊ROAS低得可怜。其实投广告就像谈恋爱,你得先了解用户喜欢什么。比如卖宠物零食的,不能只投“宠物用品”,要投“养金毛的主人”“关注宠物健康的女性”。有个独立站测试发现,广告文案写“你的毛孩子值得更好的”,比“我们的零食低价”点击率高了40%。

还有个技巧叫“相似受众”。比如你有100个老客户,通过Facebook广告工具,可以找到1000个和他们特征相似的用户。这些用户转化率比普通用户高2-3倍。你不需要每次都重新找人群,把老客的数据“喂”给Facebook,它会帮你找到更多“像你老客”的人。

可持续性不是空话:从“流量依赖”到“品牌资产”的跨越

很多人做独立站最怕“断广告”, 一旦停止投广告,流量就归零。这就是没有品牌资产的表现。真正的品牌,是用户即使没看到广告,也会主动搜索你的名字。比如有人想买“轻量化徒步背包”,直接搜“某品牌背包”,而不是“户外背包”。

怎么积累品牌资产?靠“重复触达”。比如通过邮件给用户发“每周一产品故事”,或者每月给老客发“专属折扣”。有个卖咖啡豆的独立站, 每周三给订阅用户发“本周豆子产地的故事”,虽然没推销产品,但用户打开率高达60%。有用户说:“虽然不一定买,但就想看看这周讲什么故事。” 你看,这就是品牌的魅力。

“别被平台规则卡脖子:独立站的抗风险能力”

今年亚马逊封店潮,多少卖家一夜回到解放前。但做独立站的商家,基本没受影响。为什么?主要原因是独立站是你自己的地盘,规则自己定。比如之前有个做家居用品的独立站, 亚马逊店铺被封了但他们把亚马逊的老客户导到独立站,通过邮件和WhatsApp营销,两个月就恢复了60%的销量。

独立站还有一个优势是“数据私有”。你在平台上的数据,平台随时可以拿走。但独立站的数据,用户邮箱、购买记录、行为偏好,都是你的。这些数据可以帮你做用户分层、精准营销,越做越轻松。而平台卖家,永远在给平台“打工”。

品牌化不是大公司的事:小团队也能做“小而美”的品牌

很多人觉得“做品牌是大公司的事,我们小团队玩不起”。其实大公司做品牌是“高举高打”,小团队做品牌是“精准切入”。比如有个卖手工皮具的独立站,只有3个人,不追求“全国知名”,只做“手工皮具爱好者心中的小众品牌”。他们的客户遍布全球,客单价高达2000元,利润比大品牌还高。

关键是要找到你的“超级用户”。比如卖手冲咖啡器具的,不卖给“随便喝喝的人”,只卖给“咖啡发烧友”。这群人不在乎价格,在乎“专业”和“独特”。你可以在产品上刻用户名字,或者定期举办线上“咖啡分享会”。这些小动作,会让用户觉得“这是我自己的品牌”。

“Day1就为长远打算:两类人最适合做独立站品牌”

如果你是做平台或者工厂的, 转型做独立站,一定要把品牌做起来。比如之前做亚马逊卖童装的,可以把亚马逊的客户数据导出来在独立站做“会员体系”,给老客专属折扣。有个童装品牌这么干,独立站复购率比亚马逊高了25%。

如果你是创业团队,别一开始就想着“做大而全”,先做“小而精”。比如想做箱包,别卖所有箱包,只做“适合摄影师的相机包”。主要原因是摄影师对“防震”“分层收纳”有特殊需求,你把这些细节做好,就能在细分领域站稳脚跟。有个做相机包的独立站,就是这么起来的,现在年销售额过千万。

做独立站品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也不是遥不可及。别再纠结“要不要做品牌”,而是“怎么从现在开始做”。从改一下产品详情页文案,建一个用户微信群,或者优化一下手机端网站开始。记住用户买的不是产品,是你带给他的“认知”和“体验”。当你把这些做好了品牌自然就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