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亚马逊在欧洲推出新服务,这波操作让人兴奋不已

亚马逊这波欧洲新操作,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最近跨境电商圈都在传亚马逊在欧洲又搞了新动静, 这次不是简单的算法调整,也不是Prime会员权益升级,而是直接把线上购物和线下取货搅在了一起。Counter服务、 Transparency计划升级、Pan-EU配送策略调整……一连串操作下来有人兴奋得直拍大腿,也有人皱着眉头琢磨:“亚马逊这是要把自己变成‘零售界的变形金刚’吗?”

说实话,跨境电商这行,卖家们最怕的就是“政策突变”。但这次亚马逊在欧洲的动作, 倒像是提前给卖家们递了份“惊喜盲盒”——拆开之前不知道是甜是苦,但至少包装看起来挺唬人。Counter服务让顾客能在街角小店里拿亚马逊包裹, Transparency二维码不仅能验真伪,还能弹出视频和折扣,连之前一直被边缘化的荷兰站,突然成了Pan-EU卖家的“必争之地”。这波操作,到底藏着什么底牌?

亚马逊在欧洲推新服务  一大波人嗨了!
亚马逊在欧洲推新服务 一大波人嗨了!

顾客取货多了一种选择,但真的更方便了吗?

想象一下:你在亚马逊下单买瓶洗发水, 不用等快递小哥打

不过话说回来14天的取货期限,对忙碌的上班族来说是不是有点长了?万一出差超过两周,包裹岂不是要被退回?再说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为了拿个包裹专门跑一趟商店。亚马逊自己可能也琢磨过这个问题, 所以后来又把Counter和Amazon Hub储物柜绑在了一起,算是补了“即时取”和“延迟取”两个选项。但问题来了:顾客的选择多了亚马逊的管理成本是不是也跟着涨了?每个合作店员的培训、每个包裹的追踪系统维护,这些钱再说说会不会摊到卖家头上?

更关键的是欧洲各地的零售环境千差万别。德国人习惯去超市买东西,意大利人喜欢逛街角小店,英国人则对便利店情有独钟。亚马逊用一个“Counter模板”走遍欧洲,真的能适应所有地方的消费习惯吗?2023年德国某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 只有32%的受访者愿意专门去商店取亚马逊包裹,更多人还是希望快递直接送到家门口。看来“便利”这事儿,真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合作店主:流量来了 但管理成本也跟着涨

亚马逊推Counter服务,最开心的可能是那些中小店主。意大利Chiuduno的特蕾莎文具店店主Andrea Locatelli就说过 自从店里加了亚马逊取货点,“光顾的顾客明显多了他们来拿包裹,顺手就会买包纸巾或者支笔”。罗比酒吧的老板Roberto Leuci也觉得, 这项服务“既满足了老客户的需求,又能吸引新客人进来喝杯咖啡”。听起来像是一笔稳赚的买卖——不用自己进货,只提供场地就能收钱,还能带动店里其他商品的销售。

但真干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先说说店里的空间得腾出来放包裹吧?原本可能堆货的角落,现在得留出几个货架给亚马逊。接下来店员得多一项工作:扫描顾客的条形码,去仓库找包裹,核对信息。特蕾莎文具店虽然顾客多了 但Andrea Locatelli也偷偷抱怨过“每个包裹平均要花3分钟处理,高峰期排队的顾客等得不耐烦,反而影响正常生意”。2022年欧洲零售协会做过一个调查, 参与Counter服务的中小商户中,有41%提到“人力成本增加了15%-20%”,还有28%抱怨“包裹丢失率上升了”。

更让人头疼的是亚马逊对合作店的要求可不低。店里得有稳定的网络、合格的仓储条件,店员还得通过亚马逊的培训考核。对于家庭经营的街角小店光是准备这些材料就可能折腾一个月。英国Next PLC虽然规模大,能轻松应付,但那些只有两三个员工的社区小店,真的有精力长期合作吗?亚马逊说要“寻找各种规模的合作伙伴”,但现实是大店更有话语权,小店可能只是“陪跑”的角色。

第三方卖家:销售额真能跟着水涨船高?

亚马逊推出这些新服务,对平台上的第三方卖家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官方说法是服务更完善了顾客体验更好了自然就会多买东西。2023年Q2亚马逊欧洲站的财报显示, 接入Counter服务的卖家,订单量平均提升了12%,特别是家居和快消品类,增长更明显。听起来挺诱人,但仔细琢磨,这里面有几个问题。

第一,流量是多了但竞争也更激烈了。Counter服务让更多顾客愿意下单,但一边也意味着更多卖家挤在同一条赛道上。2024年1月, 德国站某卖家的经历就很有代表性:他家的厨房用品加入了Pan-EU配送,本以为能借Counter的东风多卖点,后来啊发现同类产品的广告点击成本涨了30%,主要原因是同行都在抢这块“流量蛋糕”。销售额确实涨了但利润却被广告费和配送费吃掉了一大半。

第二,亚马逊自己也在下场卖货。Counter服务用的是合作店家的场地,但配送和售后还是亚马逊在主导。这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第三方卖家帮亚马逊拉来了顾客,但亚马逊却用这些顾客的数据优化了自己的自营产品。比如2023年黑五期间, 亚马逊自营的蓝牙耳机就借着Counter服务的流量,销量飙升了45%,而很多第三方电子卖家的增长却不到10%。有人调侃:“亚马逊这是在用卖家的流量,养自己的亲儿子。”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所有卖家都没机会。那些小众品类、有独特供应链优势的卖家,反而可能主要原因是服务升级而受益。比如法国站某手工皮具卖家, 主要原因是Transparency计划能展示产品工艺视频,二次购买率提升了20%。这说明,亚马逊的新服务更像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卖家会不会用。

Transparency计划不只是防伪, 二次营销有新玩法

亚马逊在欧洲升级的Transparency服务,一开始很多人以为只是“换个验伪方式”,后来才发现里面藏着更深的套路。以前顾客扫描二维码只能看“真/假”两个字, 现在好了直接弹出产品介绍视频、同款推荐,甚至还有专属折扣券。2023年英国站某母婴卖家的案例就很典型:他家加入Transparency后 通过二维码推送的“换季清仓”活动,让原本滞销的婴儿围巾卖出了3000多件,转化率比普通Listing高了18%。

这套逻辑其实很简单:顾客拿到货, 验完真伪,顺手再扫个码,就等于进了亚马逊的“私域流量池”。亚马逊可以, 使用Transparency二次营销功能的卖家,客户复购率平均提升了15%,客单价也涨了8%。

但问题在于,这些“增值服务”可不是免费的。亚马逊对加入Transparency的卖家收取每件0.025美元的费用, 如果再加上二次营销的推广成本,小卖家的利润空间就被压缩了。而且, 二维码被仿冒的风险依然存在2023年德国站就曝出过“假Transparency码”事件,导致不少卖家收到差评。看来“防伪”这事儿,亚马逊也没完全解决。

Pan-EU变局:荷兰站突然成了“必争之地”

亚马逊在欧洲的配送策略,最近也悄悄变了。以前Pan-EU服务让卖家只需把货发到英、 法、德、意、西五国中的一个,就能卖遍欧罗巴联盟九国,荷兰站一直是个“边缘角色”。但2023年底,亚马逊突然宣布:“想继续享受Pan-EU本地配送费和时效?必须把ASIN同步上架荷兰站!”这下荷兰站从“备选项”变成了“必选项”,搞得很多卖家手忙脚乱。

为什么是荷兰站?数据给了答案。2024年Q2的数据显示, 荷兰站的消费者网购频率比欧洲平均水平高20%,而且退货率只有5%,远低于欧罗巴联盟平均的8%。更重要的是荷兰是欧洲的物流枢纽,从荷兰发货到周边国家,时效比从法国或西班牙发货快1-2天。亚马逊这步棋,明显是想优化整个欧洲的配送网络。

但对卖家这可不是好消息。同步上架荷兰站意味着要额外备货、额外管理库存,中小卖家的资金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2024年初, 德国站某服饰卖家就主要原因是来不及备荷兰站的货,导致Pan-EU配送时效从3天变成了7天店铺评分直接掉了0.2分。有行业分析师预测, 这次调整可能会淘汰掉30% unable to handle multi-country inventory 的小卖家,剩下的都是资金实力雄厚的“玩家”。

亚马逊的野心:不止是卖货, 更是要打通线上线下

把Counter、Transparency、Pan-EU这几件事拼起来看,亚马逊在欧洲的战略其实很清晰:用线上流量反哺线下门店,用线下体验提升线上粘性,再说说形成一个“线上线下闭环”。亚马逊零售业务副总裁Patrick Supanc说过:“我们要做的不是取代实体店,而是让实体店成为亚马逊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这话听着挺美好,但真要落地,挑战可不小。

欧洲的零售市场太分散了。德国有Lidl、 Aldi这样的折扣超市,法国有家乐福、欧尚,意大利还有Esselunga这些本土巨头。亚马逊想用一套标准化的服务把这些玩家都绑上自己的战车,难度不亚于“让所有猫都排着队走路”。2023年亚马逊在法国尝试推广Counter服务时 就主要原因是和本土零售商的利益分配没谈拢,合作进度比预期慢了40%。

更麻烦的是欧洲各国的法规。德国对数据隐私的要求极其严格, GDPR一管一个准;意大利对零售业的劳工保护法也让亚马逊的“店员培训”计划推行受阻;英国脱欧后增值税和关税的变化更是让Pan-EU配送变得复杂。亚马逊在美国可以“一路绿灯”的操作,在欧洲处处都是“地雷”。

不过话说回来亚马逊从来都不是一家“怕麻烦”的公司。从卖书到卖云服务,从Kindle到Alexa,它总能找到市场的缝隙,然后把它撑大。这次在欧洲的线上线下融合,说不定就是下一个“增长引擎”。但谁能笑到再说说 还得看谁能真正解决卖家的痛点,买家的痒点——毕竟跨境电商这行,到头来拼的还是“谁能把货更快、更便宜、更省心地送到顾客手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