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版什么值得买?LINE与iPrice联手推出LINE
LINE Shopping来了印尼电商要变天?
LINE和iPrice联手推出的LINE Shopping,突然在印尼电商圈炸开了锅。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啥?简单说 就是想把LINE聊天软件变成印尼人的“购物助手”——用户不用跳出APP,就能比价格、看优惠,直接跳转到电商平台下单。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眼熟?没错,国内有个叫“什么值得买”的平台,干的差不多就是这事儿。不过LINE Shopping野心更大, 它不光想当导购,还想把聊天、社交、购物全捏一块儿,搞成印尼版的“超级应用”。
LINE的焦虑:从社交流量到电商救命稻草
说实话,LINE这几年日子不太好过。作为日本少有的走出国门的互联网公司,它早就放弃了欧美市场,死磕亚太。可用户增长这事儿, 就像喝凉水越喝越渴——在日本和中国台湾市场基本见顶,泰国虽然还行,但撑不起整个盘子。于是LINE开始琢磨转型:从单纯的聊天工具,变成啥都能干的“超级应用”。共享出行、外卖、互联网金融、游戏,甚至连时髦的区块链它都没落下2017年还搞了个加密货币交易所。可惜啊,这些尝试大多雷声大雨点小,比如在泰国推出行服务,后来啊投资摩拜日本亏得一塌糊涂,再说说不了了之。

这次把宝押在印尼电商上,LINE是真的急了。你看数据:印尼是东南亚最大的电商市场, 去年才109亿美元,预计2025年能干到881亿美元,这增速,谁看了不眼红?而且LINE在印尼还有底子——覆盖了85%的消息应用活跃用户,千禧一代几乎人手一个。但问题也在这儿:Google Play里它才排第12,跟社交领头羊的地位差远了。用户天天在LINE上聊天、刷动态,就是不买东西,LINE干着急却分不到电商的羹。与其让WhatsApp、 Facebook抢走私域流量的生意,不如自己下场当“裁判员”——于是找上了iPrice这个比价平台,搞出了LINE Shopping。
iPrice的算盘:比价生意如何玩转东南亚
说到iPrice, 可能不少人陌生,但它在这行摸爬滚打好几年了。2015年在马来西亚成立, 总部就在吉隆坡,覆盖了印尼、新加坡、泰国等7个国家,合作的商家几百个,SKU超过5亿。说白了 它就是个“购物搜索引擎”——你搜个手机,它能把Lazada、Shopee、Bukalapak等平台的价格全列出来哪个便宜点哪个,用户直接点链接就能去买。iPrice靠啥赚钱?联盟营销。每成交一笔,它就从电商平台那儿拿返利,跟国内“什么值得买”的玩法差不多。
iPrice自己混得也还行。月活用户已经超过6500万,其中印尼市场最猛,过去一年涨了30倍,把竞品甩了好几条街。2016年拿了400万美元A轮融资, 去年又敲定1000万美元B轮融资,投资方里有LINE Ventures——哦,原来LINE早就盯上它了。但iPrice也有烦恼:直接流量和转化率低得可怜, 说白了就是个“品牌聚集地”,用户来了比个价就走了根本留不住更别说赚钱了。所以LINE找上门,它估计做梦都能笑醒——LINE有用户,iPrice有货,这不正好凑一对儿?
印尼电商的“水土”:岛屿分散与C2C狂欢
为啥LINE和iPrice偏偏盯上印尼?还不是主要原因是这儿太“特殊”了。印尼国土分散,1.7万个岛屿,物流能把人愁死。消费者买东西, 首选不是大平台,而是个体户——毕竟熟人好办事,通过WhatsApp、LINE直接跟卖家聊,砍价、问货、下单全在聊天软件里搞定。C2C电商比如Bukalapak, 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这些电子产品上,价格比B2C平台Lazada还低;倒是相机这类高价商品,大家更信B2C的正品保障。你说怪不怪?印尼人买东西,既图便宜,又怕被骗,心态拧巴得很。
再看电商数据, 更吓人:东南亚85%的社交电商订单来自Facebook,Instagram平均订单价值103美元,Pinterest能到140美元,LINE Shopping想挤进去,难度不亚于从鳄鱼嘴里抢肉。但也不是没机会——印尼年轻人爱社交, LINE又是他们的“聊天主场”,把购物功能嵌进去,说不定能让他们从“聊天党”变成“剁手党”。关键就看怎么玩了 是走Instagram的“一键购买”,还是学Pinterest的“广告赞助”,或者干脆自己搞一套?
LINE vs Instagram:社交电商的两种活法
社交电商这事儿,不同平台玩得花样可不一样。Instagram和Pinterest主打“视觉冲击”, 靠高质量图片吸引用户,虽然也搞“应用内购买”,但实际转化率低得可怜,主要还是靠卖广告位过日子。比如Instagram的一键购买按钮,用户点进去就跳到卖家独立站,体验割裂,买的人自然少。Pinterest更直接,就是个“赞助页面”,广告主投钱,平台展示,跟电商关系不大。
LINE Shopping不一样,它想走“微信+什么值得买”的路子。用户在LINE里点开购物选项卡, 就能看到iPrice整理的比价信息、产品推荐,甚至还有专业评论——这不就是“导购”吗?跟微信小程序似的,不用跳出APP,直接完成“发现-比价-购买”全流程。LINE的如意算盘打得好:我有用户, 你有货,咱俩合伙,把那些在WhatsApp里聊天的个体户、在小平台比价的消费者,全都拉到LINE Shopping里来。但问题来了:用户凭什么从Facebook、Instagram转到LINE来购物?难道就主要原因是聊天界面更方便?
“聚合”模式在印尼真能打吗?质疑与挑战
说实在的, LINE Shopping这事儿,听着热闹,实际操作起来坑不少。先说说 联盟营销这模式,在国内“什么值得买”能成,是主要原因是它有专业的内容团队,能帮用户筛选靠谱商品,建立信任。但iPrice呢?就是个比价网站,用户点进去一看,价格是便宜,但商品质量、物流速度、售后保障,全靠猜。印尼消费者本来就信不过电商平台, LINE Shopping要是解决不了信任问题,再说说只会沦为“低价陷阱”——用户比完价,转头还是去Bukalapak找熟人买。
接下来转化率这事儿,iPrice自己都没搞定。数据显示,它的直接流量和转化率都比较低,说明用户来了就走,根本不买东西。LINE Shopping把购物功能嵌进APP, 看似方便,其实增加了用户决策成本——本来在聊天软件里放松呢,突然弹出个购物页面烦不烦?再加上Facebook、 Instagram在社交电商上已经卡位,LINE想抢用户,难度堪比让一个用惯了iPhone的人突然换安卓——除非你有杀手级功能。
社交私域:LINE的再说说一根救命稻草?
不过话说回来LINE也不是没机会。印尼这地方,岛屿多、物流差,消费者跟个体户打交道习惯了私域流量就是王道。你看拼多多、云集,不就是靠微信社交裂变起来的?熟人推荐、分销模式,把“社交”和“电商”捏得死死的。LINE在印尼有85%的消息应用用户, 相当于掌握了“社交入口”,只要能把用户从“聊天”引导到“购物”,再结合iPrice的比价优势,说不定真能杀出条血路。
LINE早就懂这个道理。2016年它就跟印尼大银行Mandiri合作推了LINE Pay, 搞支付;后来又上线购物功能,让用户直接在APP里买商品;现在干脆跟iPrice深度绑定,把比价、导购全包了。说白了就是想把LINE打造成“一站式生活平台”——聊天、支付、购物、外卖,啥都有。至于能不能成,得看它能不能解决“信任”和“转化”这两个难题。要是能让用户觉得“在LINE买东西靠谱又便宜”,那LINE Shopping还真有可能成为印尼电商的黑马。
未来怎么走?LINE Shopping的破局关键
要想在印尼站稳脚跟,LINE Shopping得先解决几个问题。第一,本地化。LINE在泰国搞过ScaleUp加速器,投了2000万美金想孵化独角兽,后来啊呢?出行服务搞砸了外卖也没声息。印尼跟泰国不一样,消费者偏好、电商生态都差得远,不能照搬经验。得跟印尼本土电商深度合作, 比如跟Bukalapak聊聊,把C2C商户拉到LINE Shopping里让用户既能比价,又能直接找个体户砍价——这才符合印尼人的购物习惯。
第二,内容。光比价没用,得有专业的内容支撑。比如搞“印尼电子产品选购指南”, 或者“千元内好物推荐”,让用户觉得“在LINE Shopping能学到东西,买到好东西”。国内“什么值得买”能火,靠的就是内容信任。LINE Shopping要是能复制这套,再加上社交裂变,说不定真能把用户留住。再说说简化购买路径。用户从聊天到下单, 步骤越少越好,最好能在聊天窗口直接完成比价、下单,别让用户跳来跳去——毕竟谁也不想买个东西像走迷宫似的。
LINE Shopping的推出, 就像往印尼电商池子里扔了块大石头,到底能激起多少浪花,谁也说不准。但可以肯定的是社交电商的战场,LINE已经押上了全部筹码。至于能不能成为“印尼版什么值得买”,或许时间会给出答案,但眼下它得先过“信任”和“转化”这两道坎。毕竟在印尼这种“又便宜又怕假”的市场里光靠比价和社交基因,还不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