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这个中国跨境平台降低销售费用,是打算吸引更多卖家加入吗

跨境平台的“成本牌”:Club Factory的降价逻辑

跨境电商的赛道上,从来不缺玩家间的“暗战”。最近,一个名字频繁出现在行业报道里——Club Factory。这个来自中国的跨境平台, 突然宣布放弃对卖家收取的“marketing fee”,直接把销售成本打了八折。消息一出,圈子里不少人嘀咕: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是想用低价把亚马逊、Flipkart的卖家都挖过来?还是说这背后藏着更深的战略考量?

从“marketing fee”到零佣金:成本降幅究竟有多大?

先说清楚,“marketing fee”到底是个啥。简单理解,就是平台帮你卖货收的推广服务费,跟电商平台的佣金有点像,但又不完全一样。据《印度时报》报道,Club Factory以前对卖家收这笔钱,现在直接不要了。这么一算,当地卖家在平台上的销售成本直接降了20%到30%。更狠的是服装类目,降幅高达40%。

为吸引卖家  这个中国跨境平台降低了销售费用
为吸引卖家 这个中国跨境平台降低了销售费用

这数字什么概念?一位最近转投Club Factory的卖家算过一笔账:在亚马逊或者Flipkart上, “marketing fee”占售价的10%到30%,看品类浮动。卖一件标价1000卢比的T恤, 以前可能要交300卢比推广费,现在一分钱不交,省下的钱直接落进自己口袋。对中小卖家 这可不是小数目——省下的佣金,要么可以用来降价冲销量,要么能多赚点利润,毕竟做跨境的,谁不是在成本和利润间找平衡?

印度卖家的“痛点”:被高佣金压弯的腰杆

为啥Club Factory敢这么干?得先看看印度卖家的“难处”。印度电商市场这几年被亚马逊和Flipkart两大巨头把持, 卖家想进去卖货,不仅要面对高额佣金,还得应付各种推广竞价。说白了就是“入场费”太高,中小卖家根本玩不起。

更麻烦的是中国卖家凭借供应链优势,价格压得特别低。同样一件衣服, 中国卖家卖500卢比,印度卖家可能得卖800卢比才能有利润,中间的差价,让印度卖家在价格战中毫无还手之力。再加上平台规则偏向大卖家,中小卖家想出头,难如登天。Club Factory这时候跳出来说“我不要你的佣金”, 对印度卖家无异于雪中送炭——至少,在成本上有了喘息的空间。

“库存搬运”的便捷:从亚马逊到Club Factory的无缝衔接

Club Factory不光降了费, 还玩了个“骚操作”:让卖家直接分享亚马逊的库存链接,平台自动抓取信息上架产品。这意味着啥?卖家不用重复劳动, 在亚马逊上卖什么在Club Factory上同步卖什么库存、价格、描述一键搞定。对习惯了亚马逊运营体系的卖家这操作太友好了——学新平台的时间成本、试错成本,直接降为零。

有个细节值得玩味:Club Factory特意强调“直接从亚马逊链接获取信息”。这说明啥?它很清楚, 亚马逊、Flipkart的卖家已经习惯了在这些平台上运营,想把他们拉过来得降低他们的“迁移成本”。不用重新上架商品,不用重新学规则,换个平台继续卖,这事儿对卖家诱惑力确实不小。

下沉市场的“野路子”:Club Factory的差异化生存

Club Factory在印度市场,一直走的不是“常规路线”。2017年进入印度时它就没跟亚马逊、Flipkart硬碰硬,而是直接扎进了三、四线城市。创始人楼云说过 他们的目标用户是“小镇青年”——这些地方电商渗透率低,但消费需求一点不差,对价格敏感,喜欢时尚平价的东西。

策略奏效了。2018年8月的数据显示, Club Factory在印度的日单量已经突破八万,直逼日单量十万的Paytm Mall,眼看就要挤进印度电商前三。更关键的是它的增长不是靠一线城市带起来的,而是小城镇。楼云透露, Club Factory在印度一、二线城市的销售额只占总量的25%,剩下75%都来自下沉市场。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让它在巨头们忽略的角落里悄悄站稳了脚跟。

订阅制与货到付款:给印度消费者的“平安感”

光降成本还不够,Club Factory还懂印度消费者的“心”。印度电商的痛点之一是支付信任问题,很多人习惯货到付款,对在线支付有顾虑。Club Factory推出了订阅制的货到付款服务,消费者可以先下单,收到货再付款,甚至可以分期。这招直接戳中了印度用户的“平安感”需求——毕竟钱在自己手里买着才放心。

有意思的是这个策略反过来又成了吸引卖家的“钩子”。平台有稳定的COD用户,卖家就不愁卖不动货;卖货多了平台流量上去了又能吸引更多消费者加入。这个正向循环,让Club Factory在印度市场的“护城河”越挖越深。

50%印度卖家目标:本土化是长期布局还是短期策略?

Club Factory的野心不止于此。创始人楼云公开表示,希望未来几年内,平台上的卖家有50%是印度本土卖家。这个目标, 背后藏着两层意思:一是降低对“中国卖家”的依赖,避免政策风险;二是通过本土卖家,丰富平台品类,更好满足印度消费者需求。

但问题来了:印度卖家真的会“用脚投票”吗?有行业分析师就泼冷水:Club Factory虽然降了佣金, 但平台流量、用户粘性跟亚马逊、Flipkart比还有差距。印度卖家就算加入,可能也只是“多一个渠道卖货”,不会把主力放在这里。更何况,亚马逊、Flipkart也不会坐视不管,很可能会跟进佣金优惠,把卖家留住。这场“卖家争夺战”,到底谁笑到再说说还不好说。

跨境平台的“价格战”:谁在受伤谁在受益?

Club Factory的降价操作,让整个印度跨境电商圈都绷紧了神经。有人说这是“价格战”的开端, 平台之间比拼谁更“舍得烧钱”;也有人觉得,这是“恶性竞争”的开始——再说说可能两败俱伤,卖家成了“砝码”,被平台来回拉扯。

但换个角度看,对消费者和部分卖家未必是坏事。佣金低了 商品价格可能跟着降,消费者能买到更便宜的东西;中小卖家有了低成本的平台,不用再被巨头“卡脖子”,有了更多生存空间。只是这种“降价换增长”的模式,能持续多久?Club Factory的盈利压力,会不会在某个时刻爆发?这些都是悬在头顶的问号。

从“中国卖家”到“本土共生”:Club Factory的转型尝试

Club Factory的转型, 本质上是想从“中国卖家的出海平台”,变成“服务本土的全球平台”。这条路,走起来并不容易。中国卖家有供应链优势,但不懂印度市场;印度卖家懂本地需求,但供应链跟不上。怎么把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是Club Factory需要解决的难题。

它现在的策略是“降成本+给工具”,帮印度卖家快速上手。但长期来看,光有这些不够。印度卖家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卖货的地方”,而是从选品、物流到售后的一整套解决方案。Club Factory能不能建立起这样的服务体系,直接决定了它能不能留住本土卖家。

卖家视角:加入Club Factory真的“划算”吗?

对卖家选平台就跟“谈恋爱”一样,不能只看表面条件。一位从亚马逊转投Club Factory的卖家私下吐槽:“佣金是低了 但平台流量确实不如亚马逊,卖得慢,资金周转就慢。而且,现在政策不明朗,不知道哪天会不会突然收费。”这话说出了很多卖家的顾虑——短期利益固然重要,但长期稳定才是根本。

也有卖家持乐观态度:“试试又不亏。反正不用额外成本,先上架卖着,有订单赚点,没订单也没损失。”这种“骑墙”心态,可能是很多卖家当下的选择。Club Factory想真正留住他们, 还得拿出更多“真东西”——比如稳定的流量、完善的售后、透明的规则。

跨境电商的“本土化陷阱”:成本之外还有什么?

跨境电商圈里一直有个说法:“做本土化,三分靠产品,七分靠运营。”Club Factory降了成本,优化了工具,但真正的本土化,远不止这些。印度有28个邦,18种官方语言,不同地区的消费习惯、宗教信仰、审美偏好千差万别。Club Factory能不能真正理解这些差异,做出“印度味儿”的产品和服务,才是关键。

举个例子, 印度女性对纱丽的颜色、花纹有讲究,北方喜欢鲜艳,南方偏爱素雅;不同地区的尺码标准也不一样。如果平台只是简单把中国卖家的衣服搬过来不做本地化调整,很难打动消费者。Club Factory的本土化战略,能不能深入到这些细节,直接决定了它能不能在印度市场“扎根”。

未来猜想:降价之后 Club Factory的下一步棋

降价只是第一步,Club Factory的“大招”可能还在后头。从它现在的动作看,下一步可能会在物流和供应链上发力。印度的基础设施薄弱,物流成本高、时效慢,一直是电商的痛点。如果Club Factory能建立起一套高效的本土物流体系, 帮卖家降低物流成本,那吸引力又会上一个台阶。

再说一个,品类 也是必然。现在Club Factory主打时尚和配饰,未来会不会切入家居、3C、美妆等领域?丰富品类,能吸引更多不同类型的卖家,也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只是 每进入一个新领域,都要面临新的竞争和挑战,Club Factory能不能“多线作战”,考验的是它的综合实力。

总的 Club Factory的降价策略,更像是一场“精准狙击”——抓住印度卖家的成本痛点,用真金白银的优惠,从巨头手里抢夺市场份额。但这场仗打下来光有“低价”还不够,还得看它能不能把“本土化”做深,把“服务”做透。跨境平台的竞争,从来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谁能笑到再说说拼的是耐力,是智慧,更是对用户的理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