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在这个电商战场上,为何阿里巴巴不敌京东

物流:京东的“重”养出了用户的“懒”

谁也没想到, 当年那个在中关村卖光碟的刘强东,愣是把物流做成了京东最硬的骨头。2012年, 我还在上大学,室友在网上下单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晚上下单,第二天中午就拿到了——这在当时简直是神话,要知道那时候淘宝的快递,能三天送到都算快的。京东凭什么?就凭刘强东咬着牙建的物流体系。别的平台还在琢磨怎么让快递公司快点送货,京东自己下场当快递员,从仓库到用户手,全程自己说了算。

阿里不是没想过做物流,但它的路子和京东完全不一样。阿里的菜鸟,更像是个“物流指挥中心”,整合了三通一达,让快递公司自己跑。听起来挺聪明,省了重资产的钱,可问题来了:快递公司有自己的算盘,双十一爆仓时谁优先送谁的单?用户等得火急火燎,菜鸟只能干瞪眼。京东就不一样了快递员是自家员工,送货速度、服务态度,都得按京东的规矩来。你说气不气人,同样的地址,京东能当天到,菜鸟可能还要多等一天用户的心自然就偏了。

在这个战场  阿里竟然干不过京东?
在这个战场 阿里竟然干不过京东?

越南战场:京东的物流“复制”得比阿里快

物流这事儿, 在国内是护城河,到了海外照样管用。2018年,京东花了4400万美元领投了越南电商Tiki,占股25.65%。你以为京东只是想当个财务投资者?想多了。京东把自建物流的“剧本”直接抄给了Tiki:2019年, Tiki和越南本地仓库公司Unidepot合作,从1万平米的配送中心开始,现在已经有3万平米,未来6-8个月要冲到10万平米。更狠的是Tiki在自有仓库的城市敢承诺“两小时达”——这在国内,也只有京东敢这么吹。

反观阿里在东南亚押注的是Lazada,持股83%,绝对的控股。可Lazada的物流呢?还是老一套,整合当地快递公司,自己不建仓。后来啊就是 越南电商市场2018年第四季度,Tiki硬生生超过了Lazada,成了越南第二大电商平台,仅次于腾讯系的Shopee。你说这事儿怪谁?阿里钱比京东多,股权比京东高,可物流这块“硬骨头”,它就是啃不下来。

3C战场:京东的“偏科”成了全科状元

早期的淘宝, 啥都卖,从9块9包邮的袜子到几千块的手机,琳琅满目。可用户慢慢发现,买3C产品,还是京东放心。为啥?主要原因是刘强东早就定下了规矩:京东商城里禁止卖假货,一律得是正品行货。2008年, 京东就拿到了3C品牌的直营授权,卖苹果手机,就是从苹果官方渠道拿货,价格可能比淘宝贵点,但用户知道,这玩意儿不是翻新机,不是山寨货。

淘宝也不是没打过3C的主意,天猫就是阿里应对京东的招数。可天猫上的商家,五花八门,有的靠谱,有的不靠谱,用户得自己挑挑拣拣。更麻烦的是售后淘宝买东西出了问题,得先找商家,商家不认,再找平台,流程一走就是半个月。京东呢?自营产品出了问题,直接上门取件,7天无理由,15天质量问题免费换——这服务,阿里学了十年,也没学透。

假货阴影下的信任账

假货这事儿,就像阿里的“胎记”,想甩都甩不掉。早年淘宝上“高仿”横行,LV包卖几百块,苹果手机几百块,用户图便宜,可买到手才发现是“李鬼”。刘强东抓住这个机会,在公开场合痛骂淘宝卖假货,把自己塑造成“正品卫士”。你说阿里的打假行动不努力?努力,可用户的信任一旦破了就很难补回来。2020年,阿里推出“正品险”,可用户心里还是有个疙瘩:宁愿在京东贵点买,也不想担买到假货的风险。

数据不会说谎。2022年,京东在家电3C品类的市场份额达到了35%,而天猫只有28%。更关键的是京东3C用户的复购率,比淘宝高了12个百分点——这说明啥?用户买过一次京东的电脑,下次还敢来买手机;买过一次淘宝的手机,下次可能就跑去京东了。

出海:京东的“真金白银”比阿里的“画饼”香

电商这行当, 国内卷不动了就得往海外跑。阿里的出海, 更像“资本游戏”:买下Lazada,投个东南亚市场,再搞个速卖通,把国内商家卖不掉的库存清到海外。听起来挺热闹,可问题是Lazada的本地化做得怎么样?速卖通的物流体验好不好?用户买了个东西,一个月才送到,这谁受得了?

京东的出海,就不一样了。它不玩虚的,真金白银砸物流。除了越南的Tiki,还在印尼、泰国建了仓库,搞“本地仓+本地配送”。2021年,京东在印尼推出“211限时达”,早上下单,下午就到——这速度,连当地人都惊了。更厉害的是 京东还帮东南亚的本地商家做供应链,比如越南的水果商,通过京东的物流,把芒果、榴莲运到中国,24小时内就能摆上货架。这叫啥?这叫“帮人赚钱”,不是“自己赚钱”。

越南电商的“三国杀”:腾讯京东抱团, 阿里单打独斗

越南电商市场,现在热闹得很:Shopee、Tiki、Lazada三足鼎立。有意思的是 Shopee的母公司Sea集团,腾讯是最大股东,持股34.3%;京东持有Tiki的25.65%;阿里控股Lazada,83%。表面看是三国杀, 其实暗藏玄机:腾讯和京东是“兄弟”,腾讯持股京东17.8%,两家在越南形成默契,Shopee主打低价杂货,Tiki主打品质3C,用户想买啥都有得选。

阿里呢?就靠自己一个人扛Lazada。后来啊就是 2022年越南电商市场规模达到了27.0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3.8%,可Lazada的市场份额被Tiki越甩越远。更尴尬的是 阿里想整合东南亚物流,可当地快递公司不听它的,毕竟菜鸟在国内都没完全“驯服”三通一达,到了海外谁会买它的账?

供应链:京东的“慢工出细活”碾压阿里的“快鱼吃慢鱼”

电商的本质,是供应链效率的比拼。阿里的模式,是“平台+商家”,商家备货,平台引流,卖得好的就推首页,卖得差的就淘汰。这叫“快鱼吃慢鱼”, 听起来挺高效,可问题来了:商家为了冲销量,拼命备货,后来啊库存积压,只能打折清仓,再说说赚不到钱。用户呢?看到打折就冲,买回来发现质量不行,下次就不来了。

京东的模式,是“自营+品牌直供”。它不玩“快鱼”,玩“慢工”:和品牌商深度合作,根据销售数据预测需求,按需生产,减少库存积压。比如联想的电脑,京东会提前一个月告诉联想:“下个月预计能卖1万台,帮我备货1万台。”联想按这个量生产,库存压力小,京东拿到货的成本也低,用户买到手的电脑,价格自然便宜。更关键的是 京东还能搞“反向定制”——根据用户需求,让品牌商生产特定配置的电脑,比如“学生本”“游戏本”,精准打击用户痛点。

C2M:京东的“用户直连工厂”让阿里学不会

C2M这个词, 这几年很火,可真正玩得转的,没几家。京东就是其中之一。2020年, 京东和美的合作,搞了个“小家电定制工厂”:用户在京东APP上投票,想要什么样的电饭煲,是方形还是圆形,要多大火力,美的根据投票后来啊直接生产。后来啊呢?这款定制电饭煲上线3个月,卖了10万台,库存周转率比美的的传统产品高了40%。

阿里不是没试过C2M,1688平台搞了个“淘工厂”,让工厂直接对接淘宝商家。可问题是商家还是中间商,用户的需求传到工厂那里已经变味了。用户想要“性价比高的智能手表”, 商家可能改成“外观好看的普通手表”,工厂按这个生产,用户到手一看,根本不是想要的东西。京东不一样,它跳过商家,让用户直接和工厂对话,需求传递链条短,误差自然小。

服务:京东把“售后”做成了“售前”

买电商产品,最怕啥?售后扯皮。淘宝上买东西, 出了问题,先找客服,客服让你找商家,商家让你寄回去,寄回去后商家又说“人为损坏不保修”,来回折腾半个月,东西还没修好。京东呢?2021年我朋友买了台京东自营的冰箱, 用了三个月不制冷,直接在APP上申请售后第二天就有师傅上门检测,确认是压缩机问题,当场换新,全程没超过24小时。你说换你,你会选谁?

阿里的服务,一直在“补课”。搞了个“极速退款”, 可还是需要用户先提交凭证,审核通过才能退;搞了个“上门取件”,可快递员是第三方的,态度好坏全凭运气。京东的售后 不一样:快递员是自家员工,态度不好可以投诉;维修师傅是专业培训过的,技术有保障;甚至连退换货的包装袋,都是京东定制的,防震防摔,用户寄回去的东西,坏不了。

“懒人经济”:京东让用户不想走

现在的人,越来越懒,能不动就不动。京东抓住了这点,把服务做到极致。比如“价保服务”:买完东西发现降价了 直接申请差价补偿,不用自己找凭据;“京东PLUS会员”:每月领一堆优惠券,还免运费,一年省的钱比会员费多得多;“京东到家”:超市里的东西,京东送,30分钟就到,比自己去买还快。

阿里呢?也在推“88VIP”, 可优惠券都是满减的,门槛高;淘宝的“极速退款”,很多时候还得看商家心情;淘特想走低价路线,可商品质量又跟不上。用户不是不想在阿里买东西,是京东的服务,让人“懒得换平台”了。

电商战场, 拼的不是钱,是“人”

阿里和京东的竞争,说到底,是两种商业模式的较量:阿里是“平台思维”,轻资产,快扩张,靠流量赚钱;京东是“用户思维”,重投入,慢打磨,靠服务赚钱。在国内市场, 阿里的流量优势明显,可京东的服务壁垒,让它始终能咬住一块;在海外市场,阿里的资本游戏玩得转,可京东的物流和供应链,让它更能扎根当地。

电商这行当,早过了“野蛮生长”的时代,用户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挑剔。谁能让用户买得放心、用得舒心,谁就能笑到再说说。阿里有钱,有流量,可它忘了电商的本质,永远是“人”。京东输在流量,赢在“人”;阿里赢在流量,输在“人”。这场仗,还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