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Prime Day即将到来

Prime Day倒计时 卖家们的心跳快过亚马逊的服务器

距离亚马逊一年一度的Prime Day狂欢还有不到两周,跨境圈的氛围已经从期待变成焦虑。后台订单数据像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 广告预算被反复调整,库存水平每天都在刷新认知——这种熟悉又抓狂的感觉,只有经历过Prime Day的卖家才懂。有人说这是扫清上半年库存阴霾的最佳时机,也有人暗自嘀咕,这波大促怕是要成为“卖家的滑铁卢”。

欧洲站提报早关门,北美站还在“摸鱼”?

欧洲站的卖家估计已经把键盘砸了好几遍。明明每年都是全球同步的大促,今年欧洲站的提报时间却早得离谱,上个月就彻底关闭通道。反观北美站, 提报截止时间居然拖到会员日当天结束,这种“双标操作”让不少卖家直呼亚马逊的内部管理怕是跟着地球转不同步。有个深圳做家居用品的卖家跟小编吐槽, 上个月刚备完欧洲站的货,后来啊提报通道突然关闭,几万美金的库存直接卡在仓库里现在只能寄希望于北美站的“救命稻草”了。不过话说回来北美站虽然提报晚,但竞争也激烈得可怕,新卖家想趁机分一杯羹,怕是要跟老牌卖家打场硬仗。

快接收!为助力Prime Day  姐夫推出了这些利好政策
快接收!为助力Prime Day 姐夫推出了这些利好政策

姐夫的“糖衣炮弹”:这些政策真香还是坑?

亚马逊今年没少给卖家画饼, 什么“新卖家15万美元销售额返还”“小企业扶持计划”,听着让人热血沸腾。但真到实操环节,才发现每条政策后面都跟着一堆“但书”。比如那个销售额返还, 要求新卖家在Prime Day期间达到指定销售额,还得通过亚马逊的严格审核,去年有个做电子配件的卖家,销售额达标了愣是主要原因是“品牌备案资料不完整”被卡了三个月,再说说拿到的返还缩水了一半。还有所谓的“Prime专享优惠券”, 表面上看能提升曝光,但亚马逊抽佣比例跟着水涨船高,算下来利润可能还不如平时打折。

免费工具包?别高兴太早!

亚马逊最近推了个免费的社交媒体工具包, 里面有宣传图、模板、品牌店铺设计,卖家们一看以为捡到宝了。后来啊用起来才发现,那些模板千篇一律,根本没法突出自家产品的特色。有个做母婴用品的卖家试过用工具包里的海报,后来啊粉丝反馈“看起来像官方广告,一点品牌辨识度都没有”。更坑的是工具包里的“社交购物指南”全是英文,非英语系卖家还得花钱找人翻译,成本直接拉高。说到底,亚马逊这波操作,怕是想让卖家免费给Prime Day当宣传工具人。

广告抢滩战:中小卖家的烧钱陷阱还是破局之路?

Prime Day期间,亚马逊的广告位简直比春运火车票还抢手。大卖家直接把广告预算翻三倍,中小卖家只能在夹缝中找机会。有个做厨房小家电的卖家分享了经验:提前30天开启品牌推广广告, 关键词精准锁定“Prime Day deals”“gift ideas”,大促期间转化率直接干到42%。但也有人踩坑,盲目追求曝光,后来啊广告花费占销售额的40%,利润倒贴。更离谱的是 亚马逊今年突然提高了广告竞价,同一个关键词,价格比平时贵了1.5倍,不少卖家直呼“这哪是抢流量,分明是给亚马逊送钱”。

广告位置玄学:前排位置真值这个价?

都说黄金广告位能带来爆发式流量,但实际操作中发现,前排位置转化率未必比后排高。去年有个做户外装备的卖家, 花了5000美金抢到了“户外用品”类目的第一名,后来啊点击量是上去了但转化率只有1.2%,反而不如后排广告位。后来才发现,前排位置的流量大多是“看热闹”的,真正想下单的买家,反而会多翻几页找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所以说广告位置这事儿,真得看产品定位,盲目砸钱就是交智商税。

库存生死线:FBA还是MFN?这是个问题

Prime Day的库存管理,堪称“刀尖上跳舞”。FBA发货虽然能拿到Prime标识, 但入仓时间卡得死死的,晚一天就错过大促;MFN自发货虽然灵活,但配送速度慢,直接影响转化。有个做服装的卖家去年就栽了跟头, 想赌一把FBA时效,后来啊遇到仓库爆仓,货物直到Prime Day结束后才入库,十几万美金的货全砸手里。今年学乖了一半走FBA,一半走海外仓,虽然成本高了点,但至少不会“全军覆没”。但海外仓也不是万能的, 有个做家居装饰的卖家,主要原因是海外仓没算清时差,Prime Day当天才补货,后来啊比竞品晚到6小时订单被抢了个精光。

库存积压比断货更可怕?

很多卖家怕断货,拼命备货,后来啊Prime Day结束后仓库堆满了卖不动的库存。去年有个做宠物用品的卖家, 为了冲销量,备了平时3倍的货,后来啊大促结束后滞销库存占用了40%的资金,差点资金链断裂。亚马逊今年倒是出了个“滞销库存补贴”,但门槛高得离谱,要求库存价值超过5万美金,且连续90天未售出。中小卖家哪有那么多库存?所以说备货这事儿,真得精打细算,别被“冲销量”的念头冲昏头脑。

Listing优化:别让这些细节毁掉你的大促

Prime Day期间,Listing的点击率和转化率直接决定生死。但不少卖家只顾着打折促销,却忽略了优化细节。比如主图随便加个“Sale”标签, 后来啊被亚马逊判定为“违规”,直接限流;关键词堆砌得像菜市场,买家根本看不懂产品卖点;五点描述全是自嗨,没说清楚“这个产品能解决什么问题”。有个做手机壳的卖家, 主要原因是主图用了“限时折扣”的水印,被亚马逊警告了三次再说说Listing直接被下架,Prime Day彻底泡汤。

评分3星以下?趁早别凑热闹

亚马逊要求参与Prime Day的商品评分必须在3星以上,这不是随便说说。去年有个做美妆工具的卖家, 产品评分2.8星,硬着头皮报了名,后来啊大促期间差评暴增,评分直接掉到2星,Prime Day结束后店铺整体流量下降了30%。买家在Prime Day期间更“挑剔”,稍微有点问题就差评,评分低的产品,就算打折也没人买。所以说评分这事儿,平时就得维护,别等大促来了才临时抱佛脚。

优惠券:转化密码还是利润杀手?

优惠券是Prime Day的“标配”,但用好了是转化密码,用不好就是利润杀手。亚马逊要求优惠券必须20% off以上,看似能吸引买家,但算下来可能连本钱都收不回来。有个做家居收纳的卖家, 设置了30%的优惠券,后来啊订单量翻了5倍,但利润率从25%直接降到5%,相当于给亚马逊打工。更气人的是有些买家专门等大促囤货,买了根本不用,导致库存积压。不过也有聪明人, 比如有个做母婴用品的卖家,优惠券设置成“满50减10”,既提升了客单价,又保证了利润,大促期间销售额直接破百万。

优惠券曝光玄学:怎么让买家看到你的券?

不是设置了优惠券就万事大吉,怎么让买家看到才是关键。亚马逊的优惠券位置藏得比较深,很多买家根本找不到。有个做户外灯具的卖家,在评论区引导买家“点进我的店铺领券”,后来啊优惠券领取率提升了20%。还有个卖家用“优惠券+Prime专享”的组合拳,专门吸引会员买家,转化率比平时高了35%。所以说优惠券这事儿,得主动出击,别等着买家上门找。

社交媒体:免费流量还是亚马逊的“免费劳动力”?

亚马逊今年推的社交媒体工具包,本想让卖家帮忙宣传,后来啊不少卖家玩出了新花样。有个做手工饰品的卖家, 在TikTok上发了个“Prime Day开箱视频”,用工具包里的模板做了个定制海报,后来啊视频爆了店铺流量翻了10倍,订单量直接突破5000单。但也有卖家吐槽,工具包里的内容太官方,发到社交平台上根本没人看。后来有个卖家用工具包里的“品牌意识创建”板块, 结合自家产品的故事,做了一组情感营销内容,反而吸引了不少精准粉丝。

别只盯着亚马逊, 站外流量才是王道

Prime Day期间,亚马逊站内的流量竞争白热化,站外流量反而成了蓝海。有个做健身器材的卖家, 提前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做了“Prime Day预售”活动,吸引了3000多个粉丝提前加购,大促当天订单量直接破万。还有个卖家用红人营销,找了10个腰部博主测评产品,配合优惠券码,转化率高达18%。所以说别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亚马逊这一个篮子里站外流量才是中小卖家的破局点。

Prime Day不是终点, 是起点

很多卖家把Prime Day当成“救命稻草”,指望靠两天销量翻盘,但真正聪明的卖家,把它当成“客户获取渠道”。有个做宠物零食的卖家, Prime Day期间虽然利润薄,但通过优惠券吸引了5000个新客户,大促结束后通过邮件营销和复购活动,把客户留存率做到了35%,远超平时的20%。所以说Prime Day不是结束,而是长期运营的开始,别为了短期销量把利润和客户都赔进去。

再说说想说Prime Day这事儿,别太焦虑,也别太盲目。亚马逊的政策变来变去,卖家的策略也得跟着变。与其纠结“姐夫的糖衣炮弹”是真是假,不如把产品、库存、广告这些基本功做扎实。毕竟市场永远属于那些准备充分的人,而不是那些等着天上掉馅饼的赌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