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2019年Q2新加坡哪些TOP电商报告中的长尾词可以反映出市场趋势

2019年第二季度的新加坡电商市场, 像被扔进了一颗跳跳糖,表面看是Lazada、Shopee、Qoo10这些老面孔的排名争夺战,细品却能尝出不少不一样的味道。iprice和App Annie用SimilarWeb的数据给市场拍了张快照, 平均访问量、下载量这些硬指标背后藏着的那些长尾词——比如“购物娱乐化”“直播卖货”“Grab Pay支付”“中文产品偏好”——才是真正能撕开市场趋势口的细线。别急着点头,这些词可不是简单的流行标签,它们是玩家们押注的筹码,也是消费者悄悄投票的后来啊。

从“逛”到“玩”:Lazada的购物娱乐化实验

Lazada在2019年Q2的数据里像个霸气的班长, 月度活跃用户和总访问量都稳坐第一,桌面加移动端平均750万访问者,这个数字背后是它硬推的“购物娱乐”战略。说白了就是让买东西这件事不那么像“买东西”,更像“逛庙会”。他们搞的888秒杀、 88%折扣、88美元优惠券,折扣数字玩得比幸运还溜,但这套组合拳能打多久,真不好说。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当时就嘀咕,娱乐化是好,但别让消费者光顾着看热闹忘了下单。

2019年Q2新加坡TOP电商报告
2019年Q2新加坡TOP电商报告

更扎心的是Lazada的“购物娱乐”听起来新鲜,其实是在学别人玩剩下的。2018年东南亚的电商峰会就有人提过 Z世代早就不满足于“搜索-加购-付款”的流程了他们要的是“边看边买”“边玩边抢”。Lazada的团队大概也急了 不然不会在Q2突然加码直播和互动游戏——比如在App里嵌入“寻宝小游戏”,找对了商品就能领券。这招短期确实有效, 访问量环比涨了8%,但回头看看Shopee的直播,75%的销量增长,Lazada的“小游戏”就显得有点小儿科了。娱乐化不是堆砌功能,而是让消费者觉得“不逛逛就亏了”,这点Lazada还没摸透。

“游戏化”的陷阱:当折扣变成数字游戏

Lazada的888系列促销, 表面看是狂欢,实际藏着风险。新加坡消费者调研机构在2019年Q3做过一个调查,发现超过30%的用户觉得“折扣太多反而不知道哪个划算”。有位受访者吐槽:“昨天Lazada首页弹出来个‘888元限时抢’, 点进去发现是满888减8,算下来还不如普通活动。”这种“数字迷惑行为”正在消耗消费者的耐心, Lazada要是继续沉迷于“8”这个吉利数,怕是要被更实在的玩家抢走市场。

下载量第一却不是访问量第一:Shopee的“矛盾”增长密码

Shopee在2019年Q2的数据里像个“偏科生”——移动端下载量碾压全场, 但总访问量才280万,不到Lazada的一半。这反差背后是它押注的“直播+低价”策略。7月份搞的7.7 Orange Madness促销, 配合刚上线的Shopee LIVE,直接把直播销量拉高了75%。新加坡本地有个美妆卖家在采访里说 以前一天直播也就卖50单,那次活动高峰期10分钟就卖了200单,服务器都卡崩了。

但Shopee的“低价+直播”模式,真的能撑起长期增长吗?恐怕悬。新加坡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2019年Q2的投诉数据显示,关于“直播货不对板”的投诉量环比涨了40%。有买家投诉,主播说“进口面膜”,收到的却是本土贴牌产品。这种“低价陷阱”正在透支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Shopee要是继续放任卖家用直播夸大宣传, 迟早会被消费者用脚投票——毕竟下载量可以靠补贴刷,复购率才是真功夫。

“直播冲动”过后:新加坡消费者真的买账吗?

Shopee的团队大概没意识到,新加坡市场的消费者和东南亚其他地方不一样。他们更看重品质和售后而不是“1块钱抢手机”的噱头。谷歌2019年的东南亚电商报告里就提到过 新加坡消费者的“决策冷静期”比印尼、菲律宾长3倍——也就是说他们冲动下单后退货的概率也更高。Shopee的直播销量涨得猛,但退货率可能也高得吓人,这部分成本再说说还是得平台自己扛。与其沉迷于直播的短期爆发,不如想想怎么把供应链做扎实毕竟新加坡消费者愿意为“靠谱”多付10%的钱。

“本地化”的生死局:Qoo10凭什么守住第二把交椅?

Qoo10在2019年Q2的数据里像个“老顽固”——MAU排第二, 访问量710万,下载量却只有第三。但它能稳住位置,靠的不是花里胡哨的功能,而是死磕“本地化”。和Grab Pay的合作就是典型例子, 用户在Qoo10上买完东西,顺手就能叫个车点个外卖,支付全打通,省得切换App。新加坡国立大学的Sarah Cheah教授当时评价:“Qoo10懂本地消费者,知道他们懒,也怕麻烦。”

但Qoo10的本地化策略,其实藏着一把双刃剑。过度依赖Grab Pay,等于把命脉交给了别人。2019年Q3,Grab突然调整了支付费率,Qoo10的部分商家成本直接涨了15%。更麻烦的是 新加坡年轻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忠诚度正在下降——他们更愿意相信Lazada、Shopee这些“国际平台”的品控。Qoo10要是继续抱着“本地化”的旧船票,可能赶不上新加坡电商市场的下一波浪潮。

“小而美”的陷阱:本地化不等于封闭化

Qoo10一直标榜“新加坡本土电商”,但这个词在2019年的新加坡市场已经有点过时了。谷歌的数据显示,新加坡消费者中有45%购买过跨境商品,其中中国产品的复购率最高。Qoo10要是还守着“只卖本地货”的执念,等于主动放弃了半壁江山。有新加坡本地的小卖家在论坛吐槽:“在Qoo10上卖本土手工艺品,流量还不如在Shopee上卖中国文具的一半。” 本地化不是画地为牢,而是用本地的方式连接全球商品,这点Qoo10还没想明白。

中文产品的“隐形红利”:淘宝和AliExpress的意外收获

淘宝和AliExpress在2019年Q2的新加坡榜单上排第四、 第七,看起来不起眼,但有个现象很有意思——它们的用户活跃度远超下载量。新加坡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显示, 超过60%的华裔消费者会在淘宝买“国内买不到的小众品牌”,比如汉服、手工银饰。更意外的是 非华裔消费者中,有28%承认“有时候会买AliExpress上的3C产品”,理由是“比本地便宜一半”。

但中文平台的“语言优势”正在被削弱。新加坡教育部2019年的数据显示, 会中文的年轻人比例比10年前下降了15%,更多年轻人习惯用英语购物。淘宝要是继续依赖“中文界面+直邮”,迟早会被Shopee的“英文+本地仓”抢走用户。有位在新加坡开淘宝代购店的华人透露:“现在年轻客户越来越少, 他们宁愿在Shopee上买中国货,也不愿折腾淘宝的翻译软件。” 中文产品的红利期,可能比想象中短。

“跨境慢”的痛点:当“等快递”变成等不起

淘宝和AliExpress最大的短板, 从来不是价格,而是物流。2019年Q2, 新加坡邮政的投诉数据显示,来自中国的包裹平均配送时间是12天而本地仓的配送只要2天。有消费者在Reddit上抱怨:“在淘宝下单的连衣裙, 等了20天后来啊尺码错了退货还要自己出国际运费,比衣服还贵。” 跨境电商要是再不解决“再说说一公里”的问题,再便宜也留不住新加坡消费者——他们可没那么多耐心等一个月收快递。

亚马逊的“水土不服”:美国产品vs本地需求

亚马逊在2019年Q2的新加坡榜单上排第八, 看着像掉队了但其实它的Prime会员活跃度很高,只是用户更爱买美国直邮的产品,而不是本地仓的Prime Now。亚马逊团队当时可能很困惑:为什么新加坡消费者愿意等10天买美国保健品,却不愿意下单本地仓的洗发水?答案藏在新加坡消费者的“双重心态”里——他们既信“美国品牌”的品质,又嫌“美国价格”太贵。

亚马逊的本地化策略,从一开始就跑偏了。它以为把Prime Now搬过来就能抢占市场,却忘了新加坡消费者最在意的是“性价比”。本地电商平台卖的同款奶粉,价格比亚马逊Prime Now低20%,还支持次日达。亚马逊要是继续抱着“美国品牌”的金字招牌不放,迟早会被本土平台用“价格+速度”的组合拳打趴下。

“Prime迷思”:会员费换来的不是忠诚, 是选择

亚马逊的Prime会员在新加坡的续费率只有65%,远低于美国的80%。原因很简单:新加坡消费者觉得“会员费不值”。他们一年在亚马逊上买不了几次东西,却要付99美元年费。有Prime会员在采访里说:“我续费就为了买一次美国显卡,平时还是用Shopee更划算。” 亚马逊要是想提高Prime的黏性, 得想想怎么让会员觉得“每天都用得上”,而不是“有时候买一次才划算”。

长尾词里的真相:新加坡电商的“分裂”趋势

扒开2019年Q2的数据, 你会发现新加坡电商市场早就不是“一锅粥”了而是分裂成两派:一派追求“快和便宜”,比如Shopee的直播和Qoo10的本地支付;另一派追求“品质和体验”,比如Lazada的购物娱乐和美国的品牌商品。这种分裂,其实反映了新加坡消费者的“身份焦虑”——他们既想跟上全球潮流,又想保留本地特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