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非洲亚马逊Jumia的毛利润增长93.6%

非洲电商的“野蛮生长”:Jumia毛利润暴涨93.6%背后的机遇与隐忧

非洲大陆的电商故事,总带着点矛盾的色彩。一边是基础设施的落后、支付习惯的滞后另一边却是年轻人口的红利、互联网渗透率的飙升。在这片充满不确定性的土壤上, Jumia——这个被称为“非洲亚马逊”的平台,用一组数据搅动了市场:2019年第二季度,毛利润同比增长93.6%,达到1730万欧元;GMV同比暴涨69%,至2.8亿欧元;营收增长58.3%,达3920万欧元这个。这些数字像一剂强心针,让无数跨境电商玩家眼睛发亮:难道非洲电商的春天真的要来了?

“人口炸弹”与“消费觉醒”:非洲电商的底层逻辑

非洲的人口数据,总让人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万国盟预测, 到2050年,非洲大陆总人口将突破25亿,其中60%在25岁以下——这批“数字原住民”的成长,恰好伴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2015年至2017年,非洲互联网用户数量年均增长率超20%,远超全球平均水平。尼日利亚的拉各斯、 埃及的开罗、肯尼亚的内罗毕,这些城市的街头,随处可见举着手机刷短视频、逛电商的年轻人。

毛利润增长93.6% 现是入驻非洲“亚马逊”Jumia的好时机?
毛利润增长93.6% 现是入驻非洲“亚马逊”Jumia的好时机?

但问题来了:年轻人有消费欲望,有支付能力吗?答案是“部分有”。2018年, Jumia的用户数据显示,其400多万活跃用户中,平均客单价约230美元,这个数字在发展中国家电商市场并不算低。更关键的是非洲的“消费觉醒”正在发生。过去, 非洲消费者习惯在本地市场购买低价、低质商品;现在通过Jumia这样的平台,他们能以接近全球市场的价格买到三星手机、耐克运动鞋、中国制造的家电。这种“消费升级”的渴望,成了电商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不过机遇背后藏着陷阱。2015至2017年间,非洲冒出了264家电商初创公司,但到头来只有30%实现盈利。这说明,光有人口红利和消费欲望不够,还得解决“怎么卖、怎么送、怎么收钱”的硬骨头。

Jumia的“轻资产”魔法:用最低成本啃下物流硬骨头

做电商,物流是绕不开的坎。非洲的物流有多难?想象一下:没有统一的门牌号系统, 一个地址可能需要“从第三个红绿灯左转,看见一棵大树后右转,走到土路尽头”这样的描述;道路基础设施差,从拉各斯到阿布贾的陆路运输可能需要三天;部分地区甚至没有稳定的电力,仓库冷藏设备形同虚设。

面对这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Jumia选择了“轻资产”模式。它没有像亚马逊那样重金自建仓库和配送网络, 而是通过租赁本地仓库、与第三方物流合作、布局提货点来构建物流网络。截至2019年Q2, Jumia在房产、工厂和设备上的资产投入仅1550万美元——这个数字,对比亚马逊每年上百亿美元的物流投入,简直不值一提。

轻资产模式的优势很明显:成本低、扩张快。Jumia在14个国家快速落地,靠的不是烧钱建物流,而是“借力打力”。比如在肯尼亚, 它与本地物流公司合作,利用对方的配送网络覆盖偏远地区;在尼日利亚,它在拉各斯、阿布贾等大城市设立自提点,解决“再说说一公里”的配送难题。这种模式让Jumia在物流成本上保持相对可控,为毛利润增长腾出了空间。

但轻资产也有软肋。对第三方物流的依赖,意味着配送效率和质量难以完全把控。2019年,Jumia的配送时效平均为5-7天远逊于中国的次日达,甚至落后于东南亚部分市场。有用户抱怨:“下单后等了10天后来啊商品坏了退货运费比商品还贵。”这种体验问题,正在成为Jumia用户粘度的“隐形杀手”。

货到付款的“双刃剑”:JumiaPay如何撬动支付革命?

如果说物流是非洲电商的“硬件难题”,那支付就是“软件壁垒”。在非洲,信用卡渗透率不足5%,大部分消费者没有银行账户,更习惯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线下交易模式。数据显示,2018年非洲电商订单中,货到付款占比超过70%。

COD对电商平台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配送员需要当面收款, 耗时耗力;消费者可能临时变卦,导致商品被退回,物流成本白白浪费;更麻烦的是现金结算容易出错,账目核对费时费力。Jumia早期也深受其扰——2017年,其COD订单的退货率高达35%,远高于全球电商平均的10%。

破局的关键,是JumiaPay的推出。2014年,Jumia上线自有支付工具,试图用电子支付替代COD。一开始,用户并不买账。“为什么要用手机付钱?现金不是更方便吗?”这是尼日利亚用户常见的质疑。Jumia的策略很“接地气”:推出“支付立减5美元”“满100美元免运费”等活动, 引导用户尝试JumiaPay;一边,与M-Pesa、MTN Mobile Money等本地移动支付巨头合作,让用户能直接从话费余额或电子钱包扣款。

效果逐渐显现。2018年, Jumia在尼日利亚和埃及的站点,54%的订单通过JumiaPay完成;到2019年Q2,这一比例提升至60%。COD占比下降, 不仅降低了配送成本,还提升了资金周转效率——电子支付的钱秒到账,而COD的现金往往需要一周才能清算。Jumia甚至计划将JumiaPay升级为“非洲版支付宝”, 提供小额信贷、理财等金融服务,从单纯的支付工具变成“超级App”。

但支付革命远未完成。在非洲的法语区国家, 消费者对电子支付的信任度依然很低;在乡村地区,网络信号不稳定,移动支付常常“掉线”。JumiaPay想真正撼动COD的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群狼环伺”:Jumia的对手们

非洲电商的蛋糕越来越大,引来的不只是Jumia一家。2019年, 中东电商平台Noon宣布进军埃及市场,甚至传言要开设摩洛哥站点;中国背景的Kilimall在肯尼亚站稳脚跟,主打“低价中国制造”;南非的Takealot则通过收购本地竞争对手,巩固了在南部非洲的霸主地位。更别忘了国际巨头——亚马逊虽然没直接进入非洲, 但通过收购南非电商Takealot的部分股份,早已埋下伏笔;速卖通则依托阿里的生态,通过AliExpress在非洲低价市场攻城略地。

这些对手各有各的打法。Kilimall的优势是供应链深度——它在中国有专门的采购团队, 能拿到比Jumia更低的商品价格,主打手机、家电等高客单价品类;Takealot则深耕本地化,推出“南非特色商品专区”,卖当地的钻石、葡萄酒、手工艺品;Noon背靠软银和沙特自主权基金,资金雄厚,直接用“烧钱补贴”抢市场——2019年,Noon在埃及的营销费用是Jumia的三倍。

竞争最激烈的,是尼日利亚市场。这个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 电商渗透率不足2%,却聚集了Jumia、Konga、Mall for Africa等十余家平台。2018年, Konga获得阿里巴巴的注资,开始模仿阿里的“淘宝模式”,鼓励本地商家入驻;Jumia则祭出“Prime会员”策略,会员免运费、享专属折扣,试图锁定高价值用户。双方在广告投放、 物流补贴、价格战上打得不可开交,2019年Q2,尼日利亚市场的获客成本同比上涨了40%。

对手的围剿,让Jumia的日子并不好过。虽然毛利润增长93.6%, 但运营亏损仍高达6670万欧元——其中一部分就是股权激励支出,另一部分则是市场竞争带来的营销成本激增。在非洲电商这个“新兴战场”,Jumia既要守住基本盘,又要应对新玩家的“降维打击”,压力可想而知。

用户粘度的“致命伤”:400万活跃用户背后的真相

Jumia的财报里最亮眼的数据之一是“400多万活跃用户”。但仔细推敲,这个数字背后藏着隐忧:用户粘度太低。2018年, Jumia的用户复购率平均在25%-30%,这意味着70%以上的用户下单一次后就再也没回来。对比中国电商平台——淘宝的年度活跃买家超7亿,复购率超60%;京东的Prime会员年消费频次达12次——Jumia的用户忠诚度简直“惨不忍睹”。

为什么用户不粘?体验是关键。前面提到的物流慢、COD退货率高,都是“劝退”因素。更致命的是商品质量问题。Jumia平台上90%的商品来自第三方卖家,缺乏严格的品控机制。2019年,尼日利亚消费者保护委员会收到的电商投诉中,30%涉及“假冒伪劣商品”和“货不对板”。有用户在社交媒体吐槽:“在Jumia买的‘原装’三星手机, 用了三天就黑屏,售后让我寄回肯尼亚检测,运费我自己出?”

低价策略也伤害了品牌形象。为了吸引价格敏感的非洲消费者, Jumia长期依赖“大促打折”,比如“黑色星期五”全场5折、“双11”满199美元减50美元。这种打法虽然短期内拉高了GMV,却让用户形成“不买就不划算”的心理,平时正常价格的商品根本无人问津。更麻烦的是低价竞争压缩了卖家的利润空间,导致优质商家流失,平台商品质量进一步下滑——形成恶性循环。

不过Jumia并非没有意识到问题。2019年, 它开始推行“品质升级计划”:对入驻商家收取更高的保证金,要求提供商品质检报告;推出“Jumia Certified”认证标识,标记正品保障的商品;甚至与三星、LG等品牌合作,开设“官方旗舰店”,直接从品牌方拿货。这些举措能否提升用户粘度?还需要时间检验。

现在是进入非洲Jumia的好时机吗?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毛利润增长93.6%,是不是意味着现在是入驻Jumia的“黄金时代”?答案可能没那么简单。

先看优势。Jumia已经搭建了相对完善的电商基础设施——覆盖14国的物流网络、 6国落地的支付系统、400万用户的流量池。对于想进入非洲市场的中国卖家入驻Jumia比自建平台成本低得多。比如 深圳一家做3C配件的商家,2019年通过Jumia进入尼日利亚市场,首月就卖了2万美元,净利润率约15%。这个数字,对比国内电商平台的“内卷”,已经相当可观。

但风险也不容忽视。先说说是竞争成本。2019年, Jumia平台的平均广告点击成本同比上涨了35%,新卖家想获得曝光,必须投入更多的营销费用。接下来是合规风险。非洲各国的电商政策不统一, 比如埃及要求进口商品提供阿拉伯语标签,肯尼亚对电子产品征收更高的进口关税,稍不。非洲大部分国家货币不稳定, 比如奈拉2019年对美元贬值了20%,卖家的利润可能被汇率波动“吃掉”一大半。

更关键的是非洲电商的“水土不服”问题。中国卖家习惯了国内“7天无理由退换货”“24小时客服响应”的服务标准, 但在非洲,很多消费者甚至不知道“售后”是什么概念。有卖家反馈:“给肯尼亚客户发了货, 他说没收到,让我补发,我补发后他又说收到了但不想付钱,再说说只能吃哑巴亏。”这种文化差异和信任缺失,是跨境电商在非洲最大的“软肋”。

所以要不要现在冲进Jumia?或许可以参考一个数据:2019年, Jumia平台上中国卖家的数量同比增长了120%,但其中30%在半年内就退出了市场。这说明, 非洲电商不是“躺赚”的生意,需要卖家有足够的耐心——熟悉本地市场、调整产品策略、建立本地化团队。比如 做服装的卖家,不能直接把国内的爆款搬到非洲,要考虑非洲人的体型偏好;做家电的卖家,要针对电压不稳的地区推出“宽电压”产品;做3C的卖家,最好在尼日利亚、埃及等大国设立本地售后点,解决“退换难”的问题。

非洲电商的未来:增长神话还是泡沫?

Jumia的毛利润增长,是非洲电商崛起的信号,还是昙花一现的泡沫?这个问题,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非洲电商的“野蛮生长”阶段才刚刚开始。因为5G网络的普及、 数字支付的普及、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非洲电商的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突破1000亿美元。

但这个过程中,玩家必须熬过“烧钱期”。Jumia的亏损还在持续, 2019年全年运营亏损达1.5亿欧元;Noon、Kilimall等新玩家也在不断融资“输血”。这意味着,没有雄厚资本和长期耐心的玩家,很难在这场“持久战”中活下来。对于想入局的跨境电商 与其盲目跟风“毛利润增长”的风口,不如先搞清楚:你的产品是否契合非洲消费者的需求?你的供应链能否支撑非洲的物流挑战?你的团队是否有应对本地化风险的预案?

非洲大陆的电商故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Jumia的93.6%增长, 是机遇,也是警钟——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只有真正懂它、尊重它、耐得住性子的玩家,才能到头来分到蛋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