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如何将季节性滞销产品转变为热销爆款

别慌!滞销产品只是没找到对的场景

谁还没经历过看着仓库里堆成山的库存发愁的时候?那些过季的泳衣、万圣节的装饰、圣诞树挂件,仿佛在无声地嘲笑你的选品眼光。但说实话,季节性滞销根本不是产品的问题,而是你还没找到让它“重新活过来”的场景。就像冬天的羽绒服,在美国北部是刚需,在佛罗里达可能就是仓库里的累赘。关键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你怎么给它重新“贴标签”。

那些被“季节性”骗了的库存

很多人一看到季节性产品滞销, 第一反应就是打折清仓,觉得赶紧回笼资金才是王道。这简直是大错特错!去年夏天有个做户外家具的朋友, 眼看秋季来临, patio chair 卖不动了直接打三折清仓,后来啊呢?不仅没回多少本,还让老客户觉得他家产品“不值钱”,影响了后续新品销售。其实季节性产品就像换季的衣服,换个场景就能焕发新生。比如那些卖不掉的户外折叠椅, 完全可以改成“秋日露营必备”,搭配露营灯、野餐篮做成套装,价格不变,但场景变了顾客的购买理由也就变了。

干货收藏:滞销变热销 盘点季节性产品营销攻略
干货收藏:滞销变热销 盘点季节性产品营销攻略

从仓库积灰到抢购清单:用场景魔法激活滞销品

场景营销这事儿, 说玄乎也玄乎,说简单也简单。核心就一点:让顾客觉得“这东西我现在就需要”。星巴克从2003年开始玩“特供饮料”限量发售,到现在销售额已经做到14亿美元,靠的就是这个。你以为顾客是为了那杯南瓜星冰乐好喝?不他们是怕“今年没有秋天的味道了”。这种“错过就亏”的心理,小卖家完全能复制。去年秋天 有个做手工蜡烛的卖家,把夏季滞销的海洋香薰蜡烛,重新包装成“秋日回忆限定”,配上“海边落日”的故事,价格没变,销量反而翻了三倍。说白了顾客买的不是蜡烛,是情绪价值。

星巴克玩了20年的“限量把戏”, 小卖家也能复制

别觉得“限量”是大品牌的专利,小卖家玩起来更灵活。关键是制造“稀缺感”,但不是虚假饥饿,而是真的让产品“错过等一年”。比如去年冬天 有个卖围巾的商家,把夏季滞销的轻薄围巾,改成“初春限定款”,只卖30天每条包装里附赠一张“春日明信片”,后来啊库存清光不说还有顾客主动问“明年什么时候再来”。这招比打折狠多了不打折还能清库存,还积累了复购。记住稀缺性不是“只剩3件”,而是“今年再说说一次”。

赠品不是随便送, 要送到顾客心坎里

说到赠品,很多人就是随便找点便宜货搭着卖,纯属浪费。好的赠品应该是“钩子”,让顾客为了得到赠品,顺便把你的滞销品买走。Chipotle给大学生搞返校活动, 送餐饮派对双重大奖和1000美元Target礼品卡,你以为他们亏大了?不 那些为了抽奖的大学生,人均消费比平时高了40%,而且全是带着朋友一起来相当于用赠品撬动了社交传播。跨境电商也能这么玩, 比如卖冬季滞销的凉拖,可以送“夏日度假基金”抽奖券,顾客买凉拖就能参与,虽然凉拖是淡季产品,但“度假基金”的吸引力让销量直接翻倍。

Chipotle的返校赠品, 藏着跨境电商的流量密码

跨境卖家做赠品活动,最大的坑就是“赠品和产品不搭”。比如卖滑雪板的送防晒霜,卖泳衣的送暖手袋,这不扯淡吗?正确的打开方式是“赠品强化场景”。去年黑五, 有个做户外烧烤架的商家,把夏季滞销的烧烤架,搭配“冬季围炉煮茶套装”做赠品,烧烤架本身不打折,但买送价值59美元的茶具套装,后来啊那些本来不想买烧烤架的顾客,主要原因是“冬天也能用”的场景心动了转化率提升了32%。你看,赠品不是成本,是帮你把“淡季需求”变成“旺季场景”的桥梁。

海外仓里的滞销品?别让仓储费吃掉你的利润

做海外仓的商家最怕什么?不是卖不动,是卖不动还要交高额仓储费。美国不同地区的销量差异特别大,比如同样的羽绒服,在纽约可能供不应求,在洛杉矶可能堆在仓库里发霉。去年有个做家居用品的卖家, 根据亚马逊不同站点的销售数据,把滞销的夏季空调罩从美国西部仓库调到东部仓库,正好赶上东部寒潮,空调罩变成了“防寒保暖神器”,不仅清了库存,还赚了跨境调拨的差价。库存时间越短,仓储费越低,关键在于“让库存流动起来”,而不是死守着一个地方。

用数据说话:地区差异下的库存周转艺术

别迷信“全国统一备货”的蠢办法。美国零售联合会的数据显示, 返校季美国家庭平均在服装和用品上花近700美元,但这些钱大部分花在南部和中部,北部主要原因是天气冷,更早转向冬装采购。去年8月, 有个做学生书包的商家,根据这个数据,把滞销的夏季轻薄书包集中投放到南方大学城,配合“返校季必备”的宣传,后来啊三天内清空了5000个库存,周转天数从90天压缩到15天。你看,数据不是用来堆砌报告的,是用来给库存“找下家”的。

别信“清仓大甩卖”的鬼话, 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遇到滞销产品就打骨折清仓,简直是品牌自杀。去年双11, 有个做饰品的商家,把滞销的夏季耳饰直接打5折,后来啊老客户看到价格暴跌,觉得“以前买贵了”,投诉不断,反而影响了新品销售。正确的做法是“价值重塑”。比如把卖不掉的塑料沙滩球,改成“宠物玩具”,换个描述,加点宠物元素,价格不变,销量反而上去了。或者搞“以旧换新”,顾客拿滞销品换新品抵扣现金,既清了库存,又拉动了新品销售,比单纯打折聪明多了。

从滞销到爆款, 中间只差一个“错峰营销”

错峰营销不是简单的“淡季打折”,而是“提前抢占下一个旺季的需求”。去年春天 有个卖圣诞装饰的商家,没等到冬天才卖滞销品,而是在3月份搞“早春花园装饰”活动,把滞销的圣诞彩灯改成“户外串灯”,搭配“春日花园布置指南”,后来啊那些想提前布置花园的顾客,疯狂下单,库存清光不说还提前锁定了下一年的复购。你看,季节性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是固定的,关键在于你怎么“错开时间,错位场景”。别等别人都卖的时候才想起你,要在别人还没开始卖的时候,就把需求“种”在顾客心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