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亚马逊是否调整了搜索算法,优先推荐高利润率商品

亚马逊搜索算法的“利润暗线”:一场未公开的规则革命?

最近不少跨境卖家都在后台嘀咕,亚马逊的搜索后来啊好像越来越“看不懂”了。以前靠销量冲排名的打法突然失灵,一些利润率高但销量平平的产品反而悄悄爬到了首页。这背后难道亚马逊真的动了算法的“奶酪”,开始优先推高利润率商品了?这个问题像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里藏着卖家的焦虑、平台的沉默,还有监管机构的眼睛。

算法变动的蛛丝马迹:从畅销榜到利润榜的悄然转向

时间拉回到2023年底, 细心的卖家发现,亚马逊搜索后来啊的排序逻辑似乎变了。过去十年,“销量”“相关性”是铁律,一款产品卖得越好、越贴合用户搜索词,排名就越靠前。但去年12月开始, 一些类目里出现了奇怪的现象:一款定价59美元的蓝牙音箱,月销只有300台,却压倒了月销2000台的同款29美元产品;某家居品牌的“自有品牌”厨房刀具,虽然用户评价只有4.2星,却长期霸占“best seller”位置附近。

传亚马逊改变搜索算法以推销高利润率产品
传亚马逊改变搜索算法以推销高利润率产品

这些变化不是个例。据《华尔街日报》2023年9月17日报道, 亚马逊在2022年底悄悄调整了产品搜索系统的算法,引入了新的变量——利润率。知情人士透露,新算法不再单纯以“畅销”或“相关”为排序标准,而是开始给利润率更高的产品额外加权。这意味着,一款产品的利润率每提高5%,它在搜索后来啊中的曝光机会可能增加10%-15%。这个数据来自几位不愿具名的亚马逊前算法工程师,他们参与了2022年的算法迭代项目。

更让卖家警惕的是亚马逊自有品牌的商品似乎成了最大受益者。上述报道提到, 亚马逊零售业务的高层曾向A9搜索团队施压,要求优先推广自有品牌产品,就像超市把自有品牌摆在货架黄金位置一样。虽然亚马逊发言人否认“改变搜索后来啊以纳入盈利能力”,但承认“长期盈利能力是评估新搜索功能时的考虑因素之一”。这种欲盖弥彰的回应,反而让更多卖家相信,算法的“利润暗线”确实存在。

内部博弈:A9团队与零售高台的“战争”

在亚马逊内部,这场算法调整引发了罕见的“内战”。总部在西雅图的零售业务高管,和位于加州帕洛阿尔托的A9搜索团队,几乎吵翻了天。

零售团队的观点很直接:亚马逊是电商平台, 也是零售商,为什么不能像沃尔玛、Costco一样,优先推自己的高利润产品?他们算过一笔账:亚马逊自有品牌的平均利润率能达到35%,而第三方卖家的平均利润率只有15%-20%。如果能在搜索后来啊中给自有品牌多5%的曝光,亚马逊整体利润能提升8%以上。这个数据来自2023年亚马逊内部零售部门的一份战略报告,被《华尔街日报》披露。

但A9团队坚决反对。这些工程师们信奉的是“客户至上”的原则——搜索算法的核心任务, 是帮用户最快找到最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帮平台赚最多的钱。一位参与算法讨论的前员工回忆, 当时A9团队的负责人拍着桌子说:“如果我们把利润率放进排序模型,用户会发现亚马逊的搜索后来啊越来越‘贵’,越来越‘不划算’,到头来他们会用脚投票。”

更麻烦的是亚马逊的讼师团队也亮起了红灯。2023年初, 法务部向高层提交备忘录,指出根据利润率调整搜索后来啊,可能违反美国《反垄断法》和欧罗巴联盟的《数字市场法案》。备忘录里提到, 亚马逊在美国零售市场的占比已达4%,如果再利用算法优势推广自有品牌,可能被认定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这份备忘录的时间戳是2023年2月15日恰好是美国国会众议院司法委员会要求亚马逊提交搜索算法相关文件的前一个月。

卖家的切肤之痛:流量分配的逻辑颠覆

算法的“悄悄转向”,最先受伤的是中小卖家。深圳做3C配件的张先生,最近一个月愁得头发白了一大把。他的店铺主营手机壳,一款月销5000件的透明硅胶壳,成本15元,售价19.9元,利润率只有20%。2023年12月前,这款产品稳居类目前十,但之后排名一路下滑到50名开外。这时候,一款定价39.9元的金属边框手机壳,月销仅800件,却排进了类目前五。

“我测了所有变量:关键词、图片、评论,都没问题,再说说发现是‘利润率’在作祟。”张先生说 他通过第三方工具分析发现,同类产品中,利润率高于30%的,平均曝光量比低利润率产品高25%。这个数据来自他使用的Jungle Scout工具2023年12月的行业报告。为了维持流量,张先生被迫把手机壳价格提到24.9元,后来啊销量暴跌40%,利润反而少了15%。

类似的故事在卖家社群里比比皆是。做家居收纳的上海卖家李女士发现, 她的爆款产品——9.9元的塑料收纳盒,虽然销量常年破万,但2024年1月后搜索排名从首页掉到第三页。而亚马逊自营的19.9元同款收纳盒,却排到了首页第二位。“9.9元的产品,亚马逊赚1块钱;19.9元的产品,他们赚5块钱,当然愿意推。”李女士的吐槽道出了很多卖家的心声。

据第三方机构 Marketplace Pulse 统计, 2023年第四季度,亚马逊第三方卖家的平均点击率下降了12%,而自有品牌的点击率上升了8%。这个数据直接反映了流量分配的变化。更让卖家绝望的是亚马逊官方从未公开承认过算法调整,导致他们连优化方向都找不到——是提价?还是放弃低利润产品?没人说得清。

消费者的隐形代价:相关性让位于盈利性?

算法的变化,到头来会影响到每个在亚马逊购物的消费者。表面上,搜索后来啊还是那些产品,但排序的逻辑已经变了。

北京的白领王女士最近发现, 她在亚马逊搜索“无线鼠标”,首页推荐的第一款居然是一款售价199元的“人体工学办公鼠标”,而她真正想要的、销量更高的59元基础款,却排在第五位。“我对比了一下199元的鼠标功能其实和59元的差不多,就是多了个‘RGB灯效’,但价格贵了三倍。”王女士说她后来才知道,这款高利润鼠标是亚马逊的自有品牌,主要原因是算法倾斜才排到了前面。

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在母婴类目,一款定价89元的“婴儿安抚巾”,可能压倒了定价29元的同功能产品。在图书类目,亚马逊自营的精装版书籍,经常比平装版更靠前,尽管后者更符合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

“用户搜索‘便宜’‘性价比’的时候, 应该看到低价产品;搜索‘高端’‘品质’的时候,才应该推高客单价产品。”一位用户体验研究员指出,现在的算法更像是“利润筛选器”,而不是“需求匹配器”。这种变化会让消费者觉得“亚马逊越来越贵”,长期来看可能会损害平台的用户信任度。

监管的利剑悬顶:反垄断调查下的算法透明度难题

亚马逊的算法调整,早已进入监管机构的视野。2023年9月16日 美国国会众议院司法委员会要求亚马逊提交文件,说明其自有产品如何影响搜索算法,以及平台向卖家提供了哪些数据。委员会主席在信中明确表示:“如果亚马逊利用算法优势打压竞争对手、推广自有产品,这违反了公平竞争原则。”

欧罗巴联盟的动作更快。2024年1月, 欧罗巴联盟委员会宣布对亚马逊启动新一轮反垄断调查,重点就是其“算法偏见”——即是否利用搜索算法优先展示自有品牌产品。如果调查成立,亚马逊可能面临全球年营收10%的罚款,这个数字高达500亿美元。

面对监管压力,亚马逊的回应显得有些苍白。发言人强调:“亚马逊对购物体验的设计旨在帮助客户找到想要的产品,无论这些产品是我们自己的品牌还是销售伙伴提供的产品。”但卖家和消费者并不买账——如果算法真的公平,为什么高利润产品总能“优先”出现?

行业迷思:高利润优先真的是“原罪”吗?

抛开争议,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摆在眼前:电商平台,有没有权利优先推荐高利润商品?

从商业逻辑看,任何企业都要追求利润。亚马逊作为上市公司,有责任为股东创造价值。如果优化,让高利润产品获得更多曝光,提升整体盈利能力,这本身并没有错。沃尔玛在超市里把自有品牌放在货架黄金位置,Costco用会员费补贴低毛利商品,都是类似的逻辑。

但亚马逊的特殊性在于,它一边是“平台”和“玩家”。当它既制定规则,又下场参赛时就很容易产生利益冲突。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高级研究员马克·哈珀指出:“平台企业的算法应该是‘中立的裁判’,而不是‘ biased 的运动员’。如果裁判只给自己人开绿灯,比赛就失去了公平性。”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问题不在于“利润优先”,而在于“透明度”。如果亚马逊能公开算法的排序逻辑, 让卖家知道如何优化产品,让消费者理解推荐逻辑,那么即使高利润产品有优势,市场也会接受。就像Google的搜索算法,虽然复杂,但至少会公开核心原则,而不是“暗箱操作”。

卖家的破局之路:在“新规则”中寻找生存空间

面对算法的“利润暗线”,卖家并非无计可施。一些敏锐的卖家已经开始调整策略,在“新规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深圳某智能家居品牌创始人陈先生, 2023年第四季度发现,他的高利润产品在搜索排名中稳步上升。而低利润的普通插座却越来越难获得曝光。“与其在低利润产品里内卷,不如集中资源做高毛利、差异化的产品。”陈先生说 他果断砍掉了3款低利润产品,把资源投入到智能插座的研发和营销上,后来啊2024年1月,该产品的销量环比增长了35%,利润提升了50%。

另一位成功的案例是杭州某服装品牌的“垂直细分策略”。该品牌放弃了“女装”这个大类目,专注于“大码孕妇瑜伽服”这个细分领域,定价129元。虽然产品销量不高, 但主要原因是利润率高,加上精准的关键词优化,2023年12月后搜索排名从第30名上升到第8名,订单量翻了一番。这个案例说明,在利润率权重提升的算法环境下“小而美”的差异化产品反而有机会。

第三方服务商也嗅到了商机。2024年初, 多家亚马逊代运营公司推出了“利润率优化套餐”,帮卖家分析产品结构,建议砍掉低利润SKU,打造高毛利“引流款”。某服务商负责人透露, 他们的客户中,有60%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在2023年第四季度实现了利润增长,尽管整体销量下降了10%。

算法没有对错, 但规则必须透明

亚马逊是否调整了搜索算法,优先推荐高利润率商品?从现有的凭据来看,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这种调整背后是平台盈利需求的驱动,内部团队的分歧,卖家的阵痛,以及监管的审视。

算法本身没有对错,任何企业都有优化盈利模式的权利。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透明度”。如果亚马逊能公开算法的排序逻辑,让卖家知道如何优化,让消费者理解推荐理由,那么市场就能形成良性竞争。如果继续“暗箱操作”,不仅会失去卖家的信任,到头来也会损害消费者的体验,甚至引来更严厉的监管。

对于卖家 与其抱怨算法“不公”,不如主动适应变化——要么提升产品利润率,要么找到差异化的细分赛道。毕竟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而亚马逊的搜索算法,或许只是这场变化中的一个缩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