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亚马逊最大对手究竟是谁?消费者为何开始转向青睐沃尔玛电商平台

消费者购物篮的转移:从亚马逊到沃尔玛的微妙变化

美国零售市场的天平正在发生肉眼可见的偏斜。当First Insight在2019年9月公布最新调查后来啊时 数字背后的含义让整个行业为之一震:55%的受访者表示“更喜欢在沃尔玛而不是亚马逊购物”,这个比例比2018年的47%高出8个百分点,而同期亚马逊的支持率从53%骤降至45%。这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更像是一场购物习惯的静默革命。消费者手中的购物篮,正悄悄从亚马逊的“蓝色星球”转向沃尔玛的“黄色港湾”。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种变化的节奏。2017年12月, 第一次调查显示47%的消费者偏爱沃尔玛;2018年9月,这个数字上升到49%;到2019年9月,直接突破55%的大关。这种阶梯式的增长曲线,像不像某种趋势被点醒的过程?消费者对亚马逊的“新鲜感”正在消退,正如First Insight首席施行官格雷格·彼得罗所言:“如今消费者对亚马逊包裹来到家门口的兴奋感正在减弱。”这句话里藏着多少个等待签收的午后又藏着多少次拆开包装后的平淡无奇?

亚马逊最大对手露峥嵘 消费者开始青睐沃尔玛电商平台
亚马逊最大对手露峥嵘 消费者开始青睐沃尔玛电商平台

数据背后的真实情绪:亚马逊新鲜感消退?

亚马逊Prime会员的数量变化或许能解释这种情绪的由来。2018年,有59%的受访者是Prime会员;2019年,这个数字跌至52%。两年间,700万的会员流失量不是小数字。要知道,Prime会员可是亚马逊的“基本盘”,他们每年贡献的销售额是非会员的4倍以上。当连这个核心群体都开始动摇时说明亚马逊的“护城河”出现了裂缝。

裂缝从哪里来的?可能是价格。亚马逊上的第三方卖家价格越来越卷,但物流成本到头来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也可能是体验。当你打开亚马逊APP, 首页推送的永远是“猜你喜欢”的算法推荐,那种逛超市时偶然发现惊喜的感觉越来越少了。消费者要的不是“精准”,而是“意外”;不是“效率”,而是“温度”。沃尔玛恰恰抓住了这一点。

沃尔玛的“实体+线上”组合拳:信任基因下的电商逆袭

沃尔玛做电商,手里握着一张亚马逊没有的王牌——遍布全美的实体店网络。当亚马逊还在纠结“再说说一公里”怎么解决时沃尔玛的员工已经开着自家的车,把商品直接送到消费者家门口。这种“店仓一体”的模式,让沃尔玛的配送成本比亚马逊低了30%左右。更绝的是他们将近一半的线上消费者来自中高收入人群——这群人最看重什么?是信任,是确定性,是“实体店背书”带来的平安感。

2019年, 沃尔玛美国电子商务主管马克·洛尔宣布了一项“狠活”:要在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城、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和佛罗里达州的维罗海滩三个城市,测试“InHome”入家杂货配送服务。简单说就是送货员用智能进入技术打开消费者家门,把食品杂货直接放进冰箱,整个过程客户可以远程监控。每月收费19.95美元,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亚马逊的“Amazon Fresh”也要额外收费,但沃尔玛多了一个“无感交付”的杀手锏——你甚至不用下楼开门。

配送黑科技:从车库到冰箱的“无感交付”

这项服务的推出时间点很有意思。2019年10月, 亚马逊刚刚宣布在美国超过2000个城市开通“两小时送货”服务,但Prime会员需要每月额外支付14.99美元。沃尔玛的“InHome”服务几乎是“贴身”反击:你不用在家等着收货, 不用担心快递员联系不上,连冰箱都能帮你整理。这种“懒人福音”直击当代都市人的痛点——时间比金钱更宝贵。

更聪明的是 沃尔玛还和智能家居创新公司Level Home合作,提供前门智能锁和车库门的出入选择。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购物体验可以和家居场景无缝衔接。当你下班开车进车库时 沃尔玛的送货员已经把生鲜放进了你的厨房冰箱;当你通过智能锁开门时包裹已经静静躺在门口。这不是简单的物流升级,而是“零售即服务”的雏形。

搜索算法的“另类赛道”:不拼BSR拼谷歌逻辑

对于跨境电商卖家平台规则就是生存法则。亚马逊的“Best Seller Rank”像根指挥棒, 让卖家们陷入“内卷怪圈”——刷单、差评、价格战,无所不用其极。但沃尔玛的玩法完全不同:它没有采用亚马逊的BSR流量分配机制,搜索算法反而更接近谷歌。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关键词搜索后来啊中的商品和真正的“热销品”几乎完全不同。

2019年, 一位从亚马逊转战沃尔玛的家居用品卖家分享了他的经历:“在亚马逊,新品上架后要面对海量竞品的BSR厮杀,头一个月淘汰率高达95%;但在沃尔玛,只要关键词优化得当,新品很容易获得自然流量。我的一款厨房收纳架,在亚马逊月销200单,在沃尔玛做到月销500单只用了3个月。”这种“算法红利期”让很多亚马逊卖家看到了“第二增长曲线”。

亚马逊的防御与反击:会员红利下的隐忧

面对沃尔玛的步步紧逼,亚马逊并非没有还手之力。它手握1亿多Prime会员这张“王牌”, 2019年10月推出的“两小时送货”服务,就是想用“时效性”巩固优势。但问题来了:这种高投入的模式正在挤压利润。2019年第三季度,亚马逊净利润为21.34亿美元,同比下滑26%,创下两年来最大跌幅。华尔街分析师指出,亚马逊在物流上的投入已经超过100亿美元,但回报周期远比预期长。

更致命的是“会员疲劳症”。当亚马逊把Prime会员的年费从99美元涨到119美元, 又推出14.99美元的“快速配送”附加费时消费者的耐心正在被消耗。First Insight的调查显示, 2017年有80%的消费者在亚马逊上每月购买六次或以上商品,2019年这个数字暴跌至40%。也就是说一半的消费者正在减少在亚马逊的购物频次。

会员疲劳症:14.99美元的“快速配送”附加费

这14.99美元的附加费,成了压垮骆驼的再说说一根稻草。对于普通消费者他们已经为Prime会员付了年费,凭什么还要为“快速配送”额外付费?更讽刺的是 沃尔玛的“InHome”服务每月19.95美元,包含了配送+入户+冰箱整理,比亚马逊的“快速配送”更全面价格却差不多。消费者用脚投票,简直是必然。

亚马逊似乎陷入了一个:为了提升用户体验, 它不得不投入巨资优化物流;但投入越大,成本越高,到头来要么转嫁给消费者,要么压缩利润。2020年第一季度,亚马逊股价一度下跌20%,市值蒸发超过2000亿美元。市场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贝佐斯:你的“飞轮”转得太快,有些零件快要散架了。

卖家的“双平台押注”:39%亚马逊卖家的沃尔玛选项

当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跨境电商卖家是最敏感的群体。Teikametrics与沃尔玛联合发布的线上研讨会数据显示,有39%的亚马逊卖家正在考虑2020年入驻沃尔玛。这个数字背后是对“鸡蛋不放一个篮子”的朴素认知——谁也不想把所有赌注都压在亚马逊这个“变数”上。

亚马逊的“封号劫难”让卖家们心有余悸。2021年,一家主营服装的跨境电商企业主要原因是“账号审核未通过”,被动关闭了多家店铺,导致销售额腰斩。公司回应称“不涉及刷评”,但始终没解释审核不通过的具体原因。这种“黑箱操作”让卖家们意识到:在亚马逊,规则是随时可以变的,但自己的生意不能停。

从“封号劫难”到“算法红利”:中小卖家的新机遇

沃尔玛的入驻门槛确实比亚马逊高——卖家需要被邀请,可能需要2-4周。但换个角度看,这反而是个“保护机制”。主要原因是沃尔玛希望更多在亚马逊和eBay上享有良好声誉的卖家入驻,这保证了平台上的商品质量和竞争环境不那么“内卷”。一位深圳的3C卖家透露:“我在亚马逊上卖手机配件, 一个月要处理200个差评;在沃尔玛上,月销100单,差评只有个位数。消费者更理性,平台管理更规范。”

2020年节日季,沃尔玛的电商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24%,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它用一年的时间,走完了亚马逊五年的路。更重要的是沃尔玛的线上消费者中,中高收入人群占比近一半,他们的客单价更高,复购率更强。对于卖家与其在亚马逊的“低价泥潭”里厮杀,不如在沃尔玛的“品质赛道”上吃肉。

未来战场:假日购物季的终极对决

零售业的终极决战,永远在假日购物季。2020年,感恩节和圣诞节之间只有6天的时间,这是史上最短的“黄金周”。沃尔玛和亚马逊都心知肚明:谁能在这6天里抓住消费者的心,谁就能赢得未来一年的主动权。

沃尔玛的策略是“低价+场景化”。它在“黑色星期五”推出了“1美元促销专区”, 覆盖从生鲜到电子品的1000多款商品;一边,通过“InHome”服务,让消费者在购物时就能选择“直接放进冰箱”的配送方式。亚马逊则祭出“Prime专享折扣”, 推出“限时闪购”,但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根据Adobe Analytics的数据,2020年“网络星期一”,沃尔玛的网站流量比亚马逊高了15%。

市值与增速:26% vs 19%的长期信号

股价是最诚实的投票器。2019年,亚马逊股价上涨了约19%,沃尔玛股价则上涨超过26%。截至2019年底,亚马逊市值约为8880亿美元,沃尔玛估值为3340亿美元。虽然亚马逊的市值仍是沃尔玛的2.6倍,但增速差距已经拉开序幕。更关键的是 沃尔玛的电商销售额每年同比增长达到40%,按照这个速度,用不了5年,它的电商业务就能追上亚马逊现在的规模。

这背后 是两种商业模式的较量:亚马逊是“纯电商帝国”,靠算法和数据驱动;沃尔玛是“实体+线上”的混合体,靠信任和体验制胜。消费者用购物行为告诉我们:他们既想要亚马逊的效率,也想要沃尔玛的温度。这场战争没有赢家,只有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幸存者。

当跨境电商卖家还在纠结“选亚马逊还是选沃尔玛”时聪明的玩家已经开始“双平台押注”。他们把亚马逊作为“流量入口”,用低价冲销量;把沃尔玛作为“利润引擎”,用品质赚口碑。这种“左右互搏”的策略,或许才是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最佳解。

零售业的变革从来没有停止过从线下到线上,从PC到移动,从单一平台到全渠道。现在轮到沃尔玛站上舞台中央了。它用实体店的信任基因,加上电商的创新速度,正在 美国零售市场的游戏规则。亚马逊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但它的“飞轮”需要重新校准——或许,该多听听消费者的声音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