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美国零售业真的已经消失了吗?它只是发生了改变

西尔斯破产:一场“消失”的误读?

当西尔斯在2018年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传来不少媒体开始用“零售业寒冬”“实体店末日”这样的标题渲染恐慌。仿佛美国零售业正像恐龙一样走向灭绝。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零售业学习计划的前负责人马克·科恩当时就说了一句大实话:“这个行业不是消失了是被拆解重组了。”别急着给零售业写悼词,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要不要存在”,而是“怎么存在下去”。

87%的销量背后:实体零售从未退场

2017年, 雷斯特研究公司扔出一组数据,像一盆冷水浇在“实体消亡论”头上:那年美国87%的零售额是在线下完成的。对,你没看错,不是13%,而是87%。电商喊了这么多年“颠覆”,实体店依然扛住了90%以上的销售大旗。《财富》杂志后来也补刀:就算在电商最火的年头,实体零售的“尸体”也没媒体渲染的那么夸张。

观点:美国零售业未亡 只是发生了改变
观点:美国零售业未亡 只是发生了改变

为什么总有人觉得零售业不行了?主要原因是注意力都集中在“关了多少店”上。2019年美国关了近1万家商店,数字确实吓人。但换个角度想:西尔斯破产前早就病入膏肓,它的衰落是自身经营问题,不是零售业的缩影。就像有人开餐馆倒闭了能说整个餐饮行业完蛋了吗?

电商不是敌人, 是“共生体”

很多人把电商和实体店看作你死我活的对手,实际它们早就是“塑料友情”——互相需要,谁也离不开谁。Warby Parker卖眼镜起家,纯线上做得风生水起,后来啊2019年开始开实体店,为啥?主要原因是发现线下体验能帮线上提升转化率。Casper卖床垫,线上订单多了也在纽约开了体验店,让顾客先躺再买。

更打脸的是“光环效应”:雷斯特研究公司发现, 零售商在社区有实体店的话,该地区的线上销售反而能涨15%-20%。沃尔玛就靠这招,线下店成了线上订单的“前置仓”,2020年同店销售额居然涨了8.9%,疫情期间啊!这说明什么?实体店不是电商的绊脚石,反而是流量入口和信任背书。

消费者变了 实体店跟着“变形”

说零售业消失的人,可能没逛过最近几年的街头。现在的消费者买东西前,先问“值不值得花时间去”。实体店要是还只会“卖货”,确实会被淘汰。但聪明的商家早就把店变成了“体验馆”。

从“卖商品”到“卖场景”

新奥尔良的毕氏市场, 以前就是个普通菜市场,现在成了网红打卡地:30多个摊位卖海鲜、手工奶酪、精酿啤酒,还有现场乐队表演。华盛顿特区的东部市场, 周末市集挤满买鲜花、烤面包、手工艺品的游客,人均停留时间1小时以上,消费金额是普通商场的3倍。这些店卖的不是东西,是“周末消磨时光的方式”。

就连老牌商场也开始“装嫩”。明尼阿波利斯的南戴尔购物中心, 1956年开业,美国第一家带空调的购物中心,现在里面建了室内足球场、联合办公空间,周末还有亲子手工课。凤凰城的梅尔卡多购物中心更绝, 直接改过成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城市校区,学生上课、购物、吃饭都在这儿,商场成了“生活社区”。

小型化:城市里的“便利店+升级版”

郊区大购物中心不行了城市里的小店却活得滋润。沃尔玛在纽约开“小型社区店”, 面积只有普通超市的1/3,但生鲜占比高,还卖热食塔可,附近居民上班路上顺路买早餐,下班带菜回家,2022年纽约小店同店销售涨了12%。塔吉特更狠, 市中心店直接开三层,一层卖咖啡和网红零食,二层美妆家居,三层是快闪店,年轻人说“比约会还有意思”。

这些小店不是“缩小版大卖场”,是“场景化集合体”。卖户外装备的REI,市中心店开攀岩墙;美妆品牌Sephora,旗舰店有AR试妆镜和化妆师驻场。消费者愿意为“体验”多花钱,这才是实体店的新活路。

老购物中心:从“死亡”到“重生”

美国人均零售面积23.5到46.6平方英尺, 德国才2.4,墨西哥1.5。咱们的商场实在太多了自然要“优胜劣汰”。但这不代表“商场模式”死了只是需要“换皮肤”。

维吉尼亚州怀思维尔的乡村镇中心, 把废弃商场改过成“市集+农场”,本地农民卖新鲜蔬菜,手艺人做木工,周末还有农夫市集,租金比传统商场低40%,却吸引了周边30公里内的居民。加州帕萨迪纳的有轨电车郊区, 商场变身“生活方式中心”,露天庭院、树荫下喝咖啡、周末电影放映,租金溢价达到83%,比普通商场贵一大截。

这些转型的核心逻辑是:从“大而全”到“小而美”。不再追求“一站式购物”,而是做成“社区生活枢纽”。商场老板们发现,当商场不再只卖东西,而是提供社交、娱乐、教育功能时人流和现金流反而回来了。

数字时代的新玩法:灵活租赁与社区商业

传统商场动辄签5-10年租约,小商家根本玩不起。现在流行“灵活租赁”:短期合同、按销售额分成,甚至“快闪店”模式,让小商家能低成本试错。布鲁克林的DeKalb Market Hall, 就是典型:200多个摊位,租期从1天到1个月不等,卖手工炸鸡、日式拉面、精酿啤酒的摊主轮换上阵,永远有新鲜感,年客流量超500万人次。

这种模式对创业者太友好了。2021年, 一个叫“Lunchbox”的快闪平台帮纽约200多个小商家在商场摆摊,其中60%的摊主第一次开店就实现了盈利。灵活租赁降低了风险,让“小而美”的店有机会活下去。

过剩与收缩:零售业的“自然进化”

2018年到2019年, 美国零售业少了3.14万个工作岗位,听着吓人。但对比一下:1956年到2005年, 美国建了1500家大型购物中心,现在只剩1100家,未来10年可能只剩800家。这不是“衰退”,是“挤泡沫”。就像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倒闭了一堆网站,但留下来的亚马逊、谷歌反而更强了。

零售业也一样。西尔斯、JCPenney这些“恐龙级”企业倒下是主要原因是它们没跟上消费者变化。而像Target、 Kohl’s这样的快转型选手,2020年线上销售翻倍,实体店通过“线上下单,门店自提”模式,订单量涨了400%。这说明:零售业不是没生意做,是“不会做生意”的被淘汰了“会做生意”的活得更好。

未来已来:实体零售的“生存密码”

实体零售要想活下去, 就别再跟电商比“快”和“便宜”,那是找死。真正的密码藏在三个词里:“体验”“社区”“灵活”。

体验:让消费者愿意为“逛”买单。比如书店开咖啡馆,服装店设穿搭顾问,超市教烹饪课。日本茑屋书店把书店做成“生活方式提案所”,2022年全球开新店40家,每家店都成了当地文化地标。

社区:把店做成“邻里中心”。像美国Trader Joe's超市, 不搞会员制,但总记得老顾客的喜好,员工能叫出常客的名字,这种“人情味”让顾客愿意每周专门绕路来。国内也有类似的, 比如上海的“邻里优选”社区店,卖菜、快递代收、老人食堂全都有,复购率比普通超市高25%。

灵活:别死守“卖货”模式。商场可以联合搞市集,小店可以转型“前置仓”,甚至能卖“会员体验”。比如Costco, 会员费占了利润的70%,核心客户每年续费率高达91%,靠的不是便宜商品,是“会员专属福利”和“信任感”。

消失的是旧模式, 崛起的是新生态

美国零售业没消失,它只是脱了层皮。从“大卖场时代”到“体验社区时代”,从“千店一面”到“千店千面”,这是进化的必然。西尔斯的破产不是终点,是新零售故事的开始。那些还在唱衰实体店的人, 可能没注意到:街头的咖啡店、市集的小摊、改过后的商场,正用新的方式,重新定义“购物”这件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