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为何无需担忧Shopify新应用的潜在威胁
最近跨境电商圈吵得最凶的话题,莫过于Shopify那款新上线的Shop应用。不少人拍着桌子说“亚马逊这下要坐不住了”,甚至有分析师煞有介事地列了五条“威胁论”。但如果你真去扒一扒两家公司的底牌, 会发现所谓的“威胁”,更像是给行业制造的一场虚张声势的烟火——热闹归热闹,烧不着亚马逊的仓库。
从用户画像看:Shopify在啃亚马逊的边角料, 不是核心肉
中小商家的“救命稻草”,和普通消费者的“日常习惯”
谁都知道,亚马逊和Shopify的用户根本不是一波人。打开亚马逊APP, 你看到的是妈妈们囤纸尿裤、上班族抢咖啡豆、大学生买耳机的大众消费场景;而Shopify后台登录的,大多是些小卖家——有的刚注册公司,有的甚至在自家车库打包货。2023年Q3跨境电商卖家调研报告显示, 78%的Shopify卖家年销售额低于50万美元,他们做独立站的核心诉求就俩:降低对第三方平台的依赖,想办法留住老客户。

反过来看亚马逊,1.97亿消费者里Prime会员就占了1.5亿。这些人习惯了“早上下单下午到”的物流速度, 习惯了“不满意点一下就退货”的售后体验,更习惯了在首页刷到“猜你喜欢”时忍不住下单的冲动。你说Shopify的Shop应用能改变这个习惯?别逗了普通消费者连Shopify是啥都不知道,怎么可能为了一个陌生应用改掉逛亚马逊十年的习惯?
Shop应用的“精准复购”, 打不穿亚马逊的“流量黑洞”
Shopify吹得最响的,是Shop应用的“精准推荐”——根据你买过的东西,推送同品牌的新品。听起来很智能,对吧?但细想一下这功能本质上就是个“复购提醒器”。比如你在一家卖手工蜡烛的Shopify店铺买过蜡烛,Shop应用就会在你打开时提醒“新香草味蜡烛上架了”。问题是买手工蜡烛的人,有几个会月月买?复购率低得可怜,Shop应用的推荐空间自然就被锁死了。
再看看亚马逊。2023年黑五,亚马逊广告收入420亿美元,占全球电商广告28%的份额。它的推荐系统可不是简单的“买过这个还买那个”, 而是根据你的搜索记录、浏览时长、甚至鼠标悬停的位置,判断你下一步可能买什么。比如你搜过“跑步鞋”, 没买,过两天首页就会推“运动袜”“运动服”;你给母婴用品留过好评,系统立刻给你推“婴儿辅食”。这种“主动挖掘需求”的能力,Shopify的Shop应用学不来也赶不上。
生态壁垒:亚马逊的护城河不是挖条沟就能填平的
Prime的“生态捆绑”, Shopify学不会的“组合拳”
亚马逊的王牌从来不是“快速配送”,而是Prime这个“生态套餐”。你以为会员只为了包邮?大错特错。2023年亚马逊内部数据显示,Prime会员平均年消费额是非会员的2.4倍,为啥?主要原因是Prime Video里有《指环王:力量之戒》, 主要原因是Prime Music能无损听周杰伦,主要原因是Whole Foods超市买牛排用Prime立减20块,甚至主要原因是Prime Gaming每月送免费游戏。
这些东西能复制吗?Shopify尝试过 2021年收购了6 River System想搞仓储自动化,2023年推Shop Promise承诺“2天达”,但和Prime比起来就像小米加步枪对航母战斗群。你让一个卖手工皂的小商家,去搞视频内容?去谈音乐版权?去开连锁超市?现实吗?Shopify能提供的,永远只是“卖货工具箱”,而亚马逊卖的是“生活方式”——这才是最可怕的护城河。
仓储物流的“重资产游戏”, Shopify的轻模式玩不转
做电商的人都知道,物流是命根子。亚马逊全球有175个运营中心, FBA配送时效48小时以内的订单占比85%,2023年黑五期间,甚至有用户下单后3小时收到货。这种体验,靠什么支撑?是亚马逊每年200亿美元的物流投入,是10万名仓储工人的高效运转,是复杂的机器人分拣系统Kiva。
Shopify呢?它自己不建仓库,全靠第三方物流合作。2023年全球电商物流时效报告显示, Shopify独立站平均配送时效5-7天退货率比FBA高12%。为啥?主要原因是中小商家为了省钱,会选便宜的快递,后来啊包裹丢件、破损是常事。消费者买两次发现“等一周货还没到”,谁还敢第三次下单?Shopify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像亚马逊一样砸钱建仓库,可它敢吗?2023年全年净利润才15亿美元,够建两个运营中心吗?
商家策略:亚马逊的“左手倒右手”, Shopify的“单打独斗”
Buy With Prime:亚马逊把流量“借”出去,反而赚更多
4月底亚马逊推出的Buy With Prime服务,被很多人看作“向Shopify低头”,其实亚马逊打的是“流量收割”算盘。简单说 就是允许其他网站的商家用Prime的物流和标识,消费者在第三方网站下单,货从亚马逊仓库发,享受Prime会员待遇。
这招有多狠?看数据:2023年6月, 户外装备品牌REI接入Buy With Prime后独立站订单量增长35%,更关键的是REI的亚马逊店铺自然排名提升了15位——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在独立站下单后系统会同步推荐“同品牌其他商品”,流量又流回了亚马逊。再比如2023年9月, 宠物用品品牌Chewy接入Buy With Prime,独立站获客成本从58美元降到32美元,亚马逊店铺的广告点击成本却下降了18%。亚马逊这是左手把流量借出去,右手用算法把流量收回来还赚了物流费,一箭三雕。
Shopify的“站外引流焦虑”,绕不开亚马逊的“流量霸权”
很多Shopify卖家心里都憋着一句话:“独立站流量太贵了!” 2023年数据显示, Shopify独立站平均获客成本48美元,而亚马逊自然流量获客成本只要12美元。后来啊呢?越来越多的卖家开始在独立站上加“Buy on Amazon”按钮,引流到亚马逊——讽刺不?最想干倒亚马逊的人,再说说却成了亚马逊的“流量渠道”。
充电品牌Anker就是个典型。2022年, Anker在Shopify独立站首页显著位置加了“Buy on Amazon”按钮,想发现这个Listing外部流量突然增加,自然排名反而提升了——等于Anker花自己的钱,给亚马逊做了嫁衣。
数据能力:亚马逊的“算力碾压”, Shopify的“经验主义”
A9算法的“”,Shop Pay的“被动跟随”
亚马逊的A9算法,堪称电商界的“天气预报”。它能根据用户100+行为数据——比如你搜索关键词时用了错别字、 比如你把商品加入购物车又没付款、比如你在评论里写了“物流太慢”——来预测你的购买需求。2023年Prime Day, A9算法推荐准确率提升到78%,也就是说100个被推荐的商品,78个是你真的想买的。
Shopify的Shop Pay呢?它的推荐逻辑简单粗暴:“买过A的人,还买过B”。2023年Shop应用新用户推荐点击率只有12%,远低于亚马逊的35%。为啥?主要原因是它根本不懂“潜在需求”。比如你刚生完宝宝, 没买过婴儿车,但系统不会知道你可能需要;而亚马逊会根据你的“母婴类商品浏览记录”“孕期关注话题”提前推送。这种“未卜先知”的能力, 靠的是亚马逊每年150亿美元的研发投入,是AWS强大的算力支持,Shopify短期内根本追不上。
消费者数据的“闭环掌控”, Shopify的“数据孤岛”
亚马逊最可怕的一点,是它掌握着消费者从“产生需求”到“售后评价”的全链路数据。你什么时候打开APP、 搜了什么关键词、看了多少商品详情页、和客服聊了什么、退货时写了什么理由……这些数据都会进入亚马逊的数据中台,形成500多个维度的用户画像。2023年服装品牌通过亚马逊用户数据,推出“根据用户浏览时长推荐尺码”的功能后复购率提升28%。
Shopify独立站呢?商家只能看到自己店铺的数据——谁买了、买了什么、什么时候买的。至于这个消费者在其他平台买了啥、平时喜欢逛什么网站、对什么感兴趣,商家一无所知。这就是“数据孤岛”。你想做用户运营?只能靠“发优惠券”“搞满减”,这种粗放方式,效果自然比不上亚马逊的“千人千面”推荐。更别说 现在苹果隐私政策收紧,Shopify连第三方 cookies 都用不了数据能力更是雪上加霜。
说到底,Shopify的新应用更像是一场“自我救赎”——帮中小商家在亚马逊的阴影下找条活路。而亚马逊要担心的, 从来不是谁会来抢它的蛋糕,而是自己能不能把蛋糕做得更大,比如把Buy With Prime开到更多国家,把Prime Video的内容库再扩充一倍。这场竞争,从一开始就不是同量级的较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