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消费者对网上购物持何种态度和接受度
疫情这把火, 把中东电商的炉子直接烧旺了
新冠肺炎的突然袭击,像一记重锤砸在全球商业秩序上,却也意外撬开了中东电商的潘多拉魔盒。以前中东人逛商场是种生活仪式,现在手指点一点就能把商品送上门,这种转变来得比想象中快得多。沙特中央银行直接要求所有借记卡绑上Mada标识,网上购物、付水电费从此有了官方通行证。这哪是技术升级,分明是把电商从"可选项目"变成了"基础设施"。
被低估的金矿:疫情前的那片蓝海
2019年, Wamda的报告像盆冷水浇在热血创业者头上——海湾国家和埃及的电商市场总值才2亿美元,不到全球的1%。这数字现在看简直可笑,但当时所有人都觉得,中东人不爱网购。他们忘了沙漠里的人最懂囤货,只是缺个靠谱的"线上集市"。疫情爆发前,食品杂货电商早就被盯上了只是没人想到,病毒会替他们完成教育市场的任务。

数字根基:当互联网成了中东人的"水电煤"
阿联酋的互联网普及率96%, 沙特85%,埃及人每天泡在网上8小时10分钟。这些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硬件革命——4G信号覆盖到偏远部落,5G基站开始在迪拜地标周围拔地而起。麻省理工学院和Wamda的调研戳破了"中东人不懂网购"的谣言:80%的年轻阿拉伯人已经是网购常客, 18-24岁群体里50%的人在疫情后反而更爱网购了。这哪是接受度高,这是被数字生活彻底"绑架"了。
年轻群体的"叛逆":长辈刷卡, 他们扫码
中东年轻人对网购的狂热,带着点"反传统"的味道。普华永道2017年的调查就发现,他们比父辈更容易接受新购物方式。2022年, 中东和北非63%的IT决策者忙着改网站、优化APP,其实就是被年轻人逼的——这些数字原住民要的是沉浸式体验,不是冷冰冰的商品列表。贝恩和Google的报告直接把海湾消费者称为"世界上网络联系最密切的人群",他们刷Instagram的时间比看石油新闻还长。
价格敏感与便利博弈:中东人网购的真实逻辑
40%的中东消费者直言网购是主要原因是"比实体店便宜",31%的人则被"不用出门"的便利打动。这组数据藏着中东电商的核心矛盾——他们既精明又怕麻烦。迪拜的Namshi深谙此道, 敢承诺4小时送到罗弗连锁酒店,上午10点下单次日达其他地区,本质上是用时间换溢价。沙特杂货电商Nana Direct在2023年3月拿到1800万美元B轮融资, 靠的就是把价格战打到极致,疫情后使用率直接翻倍。
货到付款:那个绕不开的"传统包袱"
中东消费者对货到付款的执着,让跨境卖家又爱又恨。他们宁愿多等两小时也不愿提前输入信用卡信息。这种习惯源于根深蒂固的信任机制——在看不到实物前,现金交易才是"平安牌"。本土电商平台MarkeetEx在阿曼马斯喀特推两小时送达时特意保留货到付款选项,后来啊订单量暴增。亚马逊2017年收购Souq.com后改名叫Amazon.ae,花了整整三年才让沙特用户接受在线支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