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越南电商市场蓬勃发展,有哪些细分领域值得投资

2020年第二季度, 越南的购物应用里用户手指划过的屏幕次数比上一年同期多了43亿——相当于每个越南网民每天打开购物app的次数增加了1.8次。这串数字背后是湄公河畔一场静默的消费革命。有人说这里是十年前的中国,可越南的故事,其实没那么简单。

疫情催生的“宅经济”,只是导火索?

疫情让越南人第一次发现,原来买菜可以不用挤菜市场,买家电不用跑实体店。但要说这波爆发全是疫情逼的,那就太天真了。越南工贸部2022年2月14日那篇报道里提到, 疫情是“催化剂”,可真正让电商火起来的,是早就埋下的种子。越南人口结构年轻,2023年中位数年龄32岁,60%的人不到35岁——这批人天生就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不像老一辈那样对线上支付有戒心, 2020年网购比例从77%直接跳到88%,两年间涨了11个百分点,这可不是疫情能完全解释的。

蓬勃发展的越南电商市场
蓬勃发展的越南电商市场

还有个更扎心的数据:Adsota 2019年的报告说 越南智能手机普及率44.9%,比印尼的31.1%高出一大截。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越南人早就习惯了在手机里完成一切——刷视频、聊天、购物,早就把手机当成了“钱包加商场”。2020年第二季度东南亚购物app使用量增长39%, 越南占了19.5%,仅次于印尼和泰国,这可不是偶然。

从“试试看”到“离不开”:越南人的消费习惯断层

越南人的消费习惯变化,快得让人有点懵。2019年,iPrice的报告说越南电商平台最受欢迎的商品里83%是进口的,本土的只有17%。到了2020年上半年,本土商品占比居然降到了14%。这背后是越南消费者对“国际大牌”的疯狂追捧,也是本土供应链的尴尬。你说这是市场繁荣?我看更像是一场“被国际资本主导的狂欢”。本土企业被挤压得喘不过气,想突围?太难了。

但换个角度看,这也说明越南消费者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极快。他们不像某些国家那样固守“本地货才放心”,只要东西好用、价格合适,管它是从中国来的还是韩国来的。这种“实用主义”的消费观,其实给跨境电商留下了巨大的操作空间。可问题来了:如果本土供应链跟不上,这种繁荣能持续多久?2021年越南数字经济6年增长24倍, 从50亿到1200亿,听起来很猛,但仔细想想,这里面有多少是“虚火”?

细分领域里藏着“淘金坑”还是“红海漩涡”?

越南电商市场增速快,但不是所有领域都值得冲。有些地方看着热闹,挤进去才发现是“红海漩涡”;有些看似不起眼,其实是“淘金坑”。得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美妆:年轻人的“颜值税”与本土品牌的“生死局”

美妆在越南电商里绝对是“流量担当”。数据显示,美妆品类年增速超过30%,远超其他品类。年轻人为了买一支口红、一瓶精华,愿意刷短视频到凌晨,Shopee直播间的美妆专场经常卖爆。可问题在于,这个赛道已经被国际大牌把持住了。2021年Shopee越南站美妆类目, 国际大牌占了70%,剩下的30%里大部分还是韩国、日本的品牌,本土美妆品牌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但也不是没有机会。有个叫Cocoon的本土护肤品牌,2022年突然火了。他们没跟大牌拼成分,而是主打“越南草药”——用本地特有的姜黄、芦荟做原料,价格只有大牌的三分之一。在TikTok上找本土博主拍短视频, 不搞滤镜,就拍越南姑娘用Cocoon面膜后的素颜变化,后来啊转化率直接提升了25%。这说明什么?说明越南消费者不是只认“洋牌子”,本土品牌只要找到自己的“差异化密码”,还是能杀出一条血路。不过话说回来美妆赛道太烧钱了中小卖家如果没有供应链优势,进去就是当“炮灰”。

家电:从“能用就行”到“智能互联”的消费升级

越南家电市场这两年有意思。以前大家买家电,追求“能用就行”,买个冰箱能制冷就行,空调能制冷就行。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买家电要看“智能不智能”——能不能用手机控制,能不能语音操控,能不能连WiFi。越南本土家电品牌VinFast抓住了这个机会, 2023年在Lazada推出智能空调,支持越南语语音控制,价格比日系品牌低20%,后来啊销量同比增长40%。这波操作,直接把越南家电市场从“功能时代”拉进了“智能时代”。

但家电赛道有个坎:供应链。越南本土家电的核心零部件,比如空调的压缩机、冰箱的压缩机,80%依赖中国进口。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成本控制很难,价格优势不明显。中国家电品牌在越南市场占了60%的份额,靠的就是“供应链+性价比”的组合拳。中小卖家想进去?除非你有特殊的供应链资源,或者能做出真正“本土化”的智能功能,否则很难跟这些巨头抗衡。

时尚:快消品的“流量游戏”与供应链的“速度极限”

时尚类目在越南电商里占比高达35%,是绝对的“大盘”。但这个赛道,就是个“流量黑洞”。中小卖家进去,不投广告根本没流量,投了广告可能还亏钱。有个中国跨境服装卖家, 2022年在Shopee越南站搞“7天上新”,每周推出10款新衣服,后来啊客单价从20美元降到15美元,虽然销量上去了但利润薄得像纸。更坑的是退货率,时尚类目退货率高达30%,比美妆的15%高出一倍,一件衣服来回运费就够喝一壶的。

但也不是没有“聪明玩家”。有个做“小众设计师款”的卖家, 不追爆款,就做越南传统元素改良的连衣裙——比如奥黛的剪裁,配上现代面料,价格定在50美元左右。主要原因是差异化明显,退货率只有8%,复购率达到25%。这说明什么?说明越南时尚市场不是只有“平价快消”,还有“小众精品”的机会。关键是你能不能找到那个“细分切口”,而不是盲目跟风。

食品生鲜:冷链的“生死线”与本地化供应链的“再说说一公里”

食品生鲜是越南电商的“蓝海”,也是“红海”。蓝海是主要原因是增长快,年增速25%;红海是主要原因是门槛高,冷链就是“生死线”。越南的冷链覆盖率不足20%, 东南亚平均30%,这意味着大部分生鲜商品从仓库到消费者手里全程靠“常温运输”。后来啊就是水果到手里可能烂了海鲜可能不新鲜,消费者体验差,复购率自然低。

但也不是没有办法。越南本土生鲜电商Tiki Food, 2023年跟顺丰合作,在河内、胡志明市建了50个前置仓,把配送时间从48小时缩到6小时。他们还搞了“次日达”会员服务,会员复购率比普通用户高35%。这说明什么?说明生鲜电商拼的不是“价格”,而是“效率”和“体验”。中小卖家如果想做生鲜, 要么跟本地冷链服务商合作,要么就做“短保质期”的预制菜——比如越南传统粽子、春卷,这类商品对冷链要求不高,又符合本地口味,反而有机会。

社交电商:TikTok Shop的“情绪变现”与中小卖家的“流量密码”

TikTok Shop在越南的崛起,彻底改变了电商的游戏规则。2023年TikTok Shop越南站GMV增长200%,短视频带货转化率5%,是传统电商的2倍。有个叫Lan Khue的越南本土美妆博主, 粉丝不多,才50万,但2023年一场15秒的口红试色视频,居然卖了10万美元。这就是社交电商的魔力——用“情绪”带动消费,而不是“需求”。

但中小卖家进去,可能发现没那么简单。头部博主的费用涨了3倍,2022年一个百万粉丝博主的直播坑位费要5000美元,现在要1.5万美元。中小卖家根本请不起,只能自己拍视频,可效果又差。有个做家居用品的卖家,自己拍短视频展示“收纳技巧”,后来啊播放量不到1000,转化率0.1%。这说明什么?说明社交电商不是“随便拍拍就能卖”,需要懂“内容逻辑”,懂“用户情绪”。中小卖家如果想玩社交电商,要么自己转型成“内容创作者”,要么就找“腰部博主”合作,性价比更高。

下沉市场:“小镇青年”的消费觉醒与物流的“毛细血管”

越南的下沉市场,藏着巨大的机会。二三线城市电商渗透率45%,一线城市65%,下沉市场年增速30%,比一线城市高5个百分点。这些“小镇青年”以前没怎么网购,现在智能手机普及了也想“尝鲜”。但问题是物流跟不上。越南农村地区,很多地方连快递网点都没有,只能靠“摩托配送”,成本高,效率低。

越南物流公司GHN 2023年在岘港做了个试点, 开了50个“社区自提点”,村民自己来取货,配送成本降低了20%。这个模式后来复制到了顺化、芽庄等城市,效果不错。这说明什么?说明下沉市场的“再说说一公里”,需要“毛细血管”式的物流网络,而不是传统的“中心仓+配送站”模式。中小卖家如果想做下沉市场,要么跟本地物流服务商合作,要么就搞“预售+自提”模式,降低物流成本。

投资越南电商, 别只盯着“增长数字”

越南电商市场增速快,但不是“遍地是黄金”。很多投资者一看“年增长20%”“市场规模250亿美元”, 就头脑发热冲进去,后来啊发现“坑”比“机会”还多。其实越南电商的问题,藏在细节里。

技术债:中小电商的“数字化阵痛”

KIDO集团副总经理陈国宝说过 越南电商企业面临三个问题:技术、韧性、耐心。其中“技术”是最头疼的。很多中小企业还在用Excel管理订单,用微信客服对接客户,连基本的CRM系统都没有。后来啊就是客户数据散落各处,无法精准营销;订单处理慢,经常出错。有个做服装的越南本土卖家, 2022年双11订单量翻了10倍,但主要原因是系统崩溃,三天没发货,差评率从5%飙升到20%,直接损失了30%的客户。这说明什么?说明越南电商的“数字化基建”还不完善,中小企业需要补“技术课”,否则规模一上来就容易“翻车”。

供应链:本土品牌的“空心化”困境

越南本土商品在电商占比只有14%,这背后是“供应链空心化”。很多本土品牌,比如服装、家电,核心零部件都依赖进口。越南的手机零部件80%来自中国,服装的面料70%来自中国、韩国。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本土品牌没有“定价权”,成本一涨,价格就得跟着涨,跟国际品牌拼价格拼不过。有个越南本土家电品牌, 想推出自己的空调,后来啊压缩机进口成本占了60%,售价只能比日系品牌低10%,根本没竞争力。这说明什么?说明越南本土品牌要想突围, 必须先解决“供应链问题”,要么自己建工厂,要么跟本地供应链深度绑定,否则永远只是“组装厂”,赚不到核心技术钱。

政策风险:外资的“合规游戏”与本土保护的“隐形壁垒”

越南的政策环境, 对跨境电商是“机遇”也是“挑战”。2023年越南新规,跨境电商平台必须本地注册,税收从10%调到15%。有个中国大卖,2023年主要原因是没及时注册,被罚了销售额5%的罚款,相当于损失了20万美元。还有越南的“本土保护主义”, 比如某些类目要求“本土品牌占比不低于30%”,外资品牌想进去,就得找本土品牌合作,分成利润。这说明什么?说明跨境电商在越南,不能只看“市场潜力”,还要懂“游戏规则”,否则很容易“踩坑”。

给投资者的“差异化生存指南”

越南电商市场不是“谁都能来捞金”的地方, 需要差异化策略,才能活下去、活得好。

不做“大而全”, 做“小而美”的细分玩家

与其在“红海”里跟巨头拼流量,不如在“蓝海”里做细分。比如专注越南传统草药美妆, 避开国际大牌的竞争;或者做“越南特色小吃”的预制菜,满足海外越南人的乡愁需求。有个中国卖家, 2023年做越南传统粽子,只卖三个口味:肉粽、豆沙粽、蛋黄粽,通过Shopee越南站卖,月销5000单,利润率30%。这说明什么?说明“小而美”的细分市场,反而更容易做出“差异化”,赚“慢钱”但更稳。

借力“社交基建”, 做“内容型电商”

越南的社交电商生态成熟,TikTok、Facebook、Zalo的用户基数大,中小卖家与其投硬广,不如做“内容型电商”。比如教越南人用中国小家电——做短视频演示“如何用电饭煲做越南咖啡”, 视频里挂商品链接,转化率比投广告高3倍。有个做厨房用品的卖家, 2023年通过这种“内容+电商”模式,复购率达到28%,远高于行业平均的15%。这说明什么?说明越南消费者更信“真人推荐”,而不是“广告轰炸”,做内容型电商,更能打动他们。

布局“柔性供应链”, 解决“库存噩梦”

越南电商的退货率高,库存风险大,中小卖家最怕“压货”。解决方法就是“柔性供应链”——跟本地工厂合作,小批量多批次生产。比如服装类,先做100件测试,卖得好再追单,卖不好就及时止损。有个中国服装卖家,2023年在越南采用这种模式,库存周转率从30天缩到15天资金利用率提升了一倍。这说明什么?说明在越南电商,快反比“备货”更重要,柔性供应链是中小卖家的“救命稻草”。

深耕“本地化”, 比“低价”更重要

越南消费者不是只看“低价”,他们更看重“本地化体验”。比如客服用越南语,包装印越南文字,节日搞促销——越南春节、中秋节,比单纯打折更能打动消费者。有个中国美妆卖家, 2023年把产品包装改成越南传统图案,客服全部用越南本地人,后来啊客户满意度从70%提升到90%,复购率增加了20%。这说明什么?说明跨境电商在越南,不能只做“中国制造”,还要做“越南定制”,本地化是“必修课”。

越南电商市场像一片刚开垦的稻田,有人看到金黄的稻穗,也有人看到脚下的泥泞。真正的机会, 或许藏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里——比如一个懂越南姑娘爱好的美妆博主,一个能送到偏远山村的自提点,或者一款用本地草药做的香皂。这里的游戏规则还没完全定型,谁能更懂越南人,谁就能在这片稻田里种出自己的庄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