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今年美国假日季在线消费同比增长49%

49%的狂欢:数字背后是消费习惯的彻底颠覆

美国电商的在线销售额猛增49%, 直接把零售总额占比拉到近五分之一,这数字看着挺唬人,但细琢磨全是血泪。SpendingPulse的报告显示, 从10月11日到12月24日整整70多天的假日购物季,线上销售额像坐了火箭,可线下实体店却冷得像冰窖。Sensormal Solutions的数据更扎心, 平安夜前七天商场客流量比去年掉了31.3%,摄像头拍到的空荡荡走廊,比圣诞装饰还显眼。疫情这把双刃剑,硬是把“逛商场”这种老习惯,一刀砍成了“刷手机”。

有人说这是消费升级,可消费者真的更快乐了吗?我朋友圈有个在美国的妹子, 12月1日给娃买的乐高,跟踪页面显示5天后就转给邮政了后来啊到28号还卡在某个分拨中心。她吐槽:“早知道还不如去店里抢,至少能抱着盒子回家。”线上增长49%, 但“已发货未送达”的投诉率也同比涨了35%,这哪是消费升级,分明是“被迫线上+忍受等待”的妥协。

美国今年假日季在线消费同比增49% 占零售总额近1/5
美国今年假日季在线消费同比增49% 占零售总额近1/5

从商场到屏幕:被疫情按下的“购物加速键”

去年这时候, 大家还在纠结“线上买衣服能不能试”,今年连买生鲜都直接点外卖。疫情像块巨石,把消费者的购物习惯砸进了线上深渊。德勤的报告说 今年假日季消费者平均提前两周开始购物,就怕物流再出幺蛾子——亚马逊把Prime Day推迟到10月,后来啊11月的黑五促销,订单量直接冲破历史峰值,这哪是提前消费,分明是“怕等不及”的恐慌性下单。

更魔幻的是连卖家具的都成了网红。Wayfair的数据显示, 11月家居类目搜索量暴涨200%,什么“居家办公桌”“瑜伽垫”,关键词热度比去年翻了三倍。但工厂根本跟不上, 某家具品牌客服告诉我,他们11月的订单交货期从3周硬拖到8周,消费者收到货时都快忘了当初为啥要买。线上增长49%,但“延迟发货”的差评也跟着涨了40%,这波狂欢,商家和消费者都在硬撑。

类目冰火两重天:谁在狂欢,谁在寒冬?

服装类目简直上演“生死时速”。实体店销售额跌了19.1%,可电商却涨了15.7%,这差距像隔着一个太平洋。Gap的财报更惨,12月同店销售额暴跌25%,但他们的线上业务却逆势增长18%。矛盾吗?不矛盾——消费者还是想买衣服,但宁愿在家对着尺码表猜,也不愿去商场挤得汗流浃背。可问题是线上买的衣服退货率高达35%,实体店才15%,商家赚了销售额,却赔了运费和口碑。

反观家具家装,简直像开了挂。SpendingPulse的数据说 家具销售增长16.2%,家装增长14.1%,连卖涂料、灯具的小店都订单不断。宜家美国CEO说 他们的“居家改过套餐”销量翻了五倍,消费者花几万块把家里重新装修,就为了“能在家多待一天”。但这背后是供应链的崩溃, 某涂料厂老板告诉我,他们11月的原材料库存都清空了订单排到明年1月,增长是好,可累得像条狗。

服装电商的“伪繁荣”:增长15.7%却亏了底裤

别被15.7%的增长骗了服装电商的利润比纸还薄。一家做女装的独立站老板跟我说 他们黑五期间销售额涨了30%,但物流成本占了25%,加上退货和推广费,净利润只剩2%,比去年少了一半。更惨的是库存积压,主要原因是线上卖得好的尺码总缺货,滞销的款式却堆满了仓库,再说说只能打折清仓,赔本赚吆喝。

传统品牌更惨。J Crew申请破产重组后 靠线上业务续命,但他们的客单价比去年低了18%,消费者只等打折买,原价根本没人看。这说明什么?服装电商的增长,是靠“降价换量”堆出来的泡沫,一旦促销结束,销量立马掉回原形。这15.7%的光鲜,背后是品牌在“活下去”和“赚钱”之间的挣扎。

物流噩梦:49%增长背后的“再说说一公里”崩溃

美国邮政服务今年简直是“灾难现场”。ShipMatrix的数据显示, 12月13日到19日准时送货率虽然比之前好了点,但仍有100万订单可能赶在圣诞节前送不到。乐高只是个缩影, 我认识的做跨境电商的朋友说他们12月的包裹丢失率比去年高了三倍,UPS和FedEx直接拒收部分大件,商家只能硬着头皮用USPS,后来啊就是消费者天天催客服:“我的东西到底在哪?”

更讽刺的是物流成本涨得比销售额还快。亚马逊为了应对包裹潮, 临时招募10万名季节工,但工资比去年涨了20%,这笔钱再说说还是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运费从5美元涨到8美元,客单价上去了但回头率却下来了。商家一边喊着“当日达”,一边祈祷“别丢件”,这49%的增长,是用物流的崩溃换来的。

零售商的利润陷阱:线上增长≠赚钱

索尼娅·拉平斯基说得没错,零售商的盈利能力正在被线上业务“吸血”。传统百货店转型电商,每单物流成本比实体店高30%,加上平台佣金、退货处理费,净利润直接腰斩。梅西百货的财报显示, 他们的线上业务占比从2019年的11%涨到今年的19%,但毛利率却从28%降到19%,赚得越多,亏得越多。

中小商家更惨。一家卖母婴用品的独立站老板告诉我, 他们为了凑满减包邮,消费者一次性买五件,后来啊退货四件,运费白搭还倒贴钱。他说:“线上增长49%听着美, 可我宁愿回到2019年,实体店虽然赚得慢,但至少能摸到货,知道消费者想要啥。”这哪是增长,分明是“用利润换份额”的豪赌。

赢家通吃?巨头与中小商家的生死局

亚马逊、沃尔玛这些巨头简直是“收割机”。沃尔玛的“线上下单门店自提”服务订单量涨了60%, 塔吉特的“Drive Up”业务让消费者不用下车就能取货,这些全渠道布局让他们在疫情中赚得盆满钵满。亚马逊更是垄断了30%的电商市场份额, 第三方卖家想推广,广告费比去年涨了50%,不投广告就等死,投了广告可能亏本,进退两难。

中小商家呢?基本在夹缝里求生存。纽约一个卖手工首饰的小姐姐, 她的店铺在SOHO区,今年租金降了30%,但客流量少了70%,只能靠线上卖,后来啊被亚马逊的“手工类目”规则折腾得够呛——上架要审核,差评要申诉,好不容易卖出去一件,利润还不够付广告费。她说:“大公司有数据有团队,我们小商家只能靠情怀活着,可情怀不能交房租啊。”

“临时工荒”与“裁员潮”:零售业的“人”去哪了?

Ultimate Kronos Group的数据太扎心了 圣诞节前一周,零售轮班数量比去年少了12%,这意味着什么?商家不敢招临时工了。往年这个时候, 商场门口排着队招小时工,今年连沃尔玛都减少了30%的季节工招聘,理由是“线上订单波动大,招了人也没活干”。可问题来了消费者都线上买了谁来处理退换货?谁来打包包裹?商家为了省钱,压得员工累到崩溃,离职率比去年高了25%。

更可怕的是裁员潮。梅西百货今年裁掉了4500个岗位, J Crew关了100家店,这些被裁的员工大多是实体店的老员工,他们不会做电商运营,不会玩直播,只能失业。零售业正在经历“结构性失业”,传统岗位消失,新岗位又不会,这49%的增长,是用一部分人的饭碗换来的。

提前消费的泡沫:狂欢之后谁来买单?

Adobe Analytics的数据显示, 11月1日到12月22日在线销售额1716亿美元,增长32.4%,但这数字藏着秘密——美国信用卡债务在12月环比涨了8%,很多消费者是借钱消费。我认识的留学生小李,刷爆了三张信用卡给家人买礼物,说:“反正明年毕业就能还上,先买了再说。”可万一找不到工作呢?这提前消费的泡沫,说破可能就破了。

更麻烦的是消费者透支了明天的需求。1月份通常是电商淡季,但今年可能更淡——很多人12月把该买的都买了1月连日用品都懒得下单。亚马逊的卖家论坛里有人哀嚎:“1月的订单比去年少了40%,仓库里堆的货卖不出去,只能放仓库吃灰。”这49%的增长,是把未来的消费提前透支了狂欢之后一地鸡毛。

2025年的预言:线上会继续狂奔吗?

别被49%的增长冲昏头,线上增速肯定会放缓。德勤预测, 明年假日季线上增速可能降到20%以下原因很简单——该上网的都上了剩下的都是“顽固派”,让他们网购比登天还难。而且物流成本不可能永远涨,USPS已经撑不住了明年可能会加价,到时候消费者可能又跑回实体店。

中小商家要想活,得走“小而美”的路子。宠物电商Chewy就是个例子, 他们不做全品类,只专注宠物用品,还建了“宠物社区”,用户可以活下来的,肯定是那些懂消费者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