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阿里巴巴以来海外最大IPO是谁?韩国亚马逊Coupang改写IPO成功了吗

阿里之后最大IPO:Coupang的资本神话与真实战场

2021年3月, 纽交所敲钟声里混着韩语英语的混杂口音,Coupang带着“韩国亚马逊”的标签挂牌上市,股票代码CPANG开盘即涨40%,市值飙到890亿美元。这个数字让华尔街集体侧目——它确实成了阿里巴巴2014年赴美IPO之后规模最大的非美国公司上市案。但如果你以为这只是又一个独角兽的资本盛宴,那可能漏看了更关键的问题:这场IPO究竟 了什么?是韩国电商的规则,还是全球资本对“下一个亚马逊”的幻想?

120亿收入与4.7亿亏损:增长故事里的裂缝

Coupang的招股书像本华丽的账本:2020年营收120亿美元,同比翻倍;2021年Q1订单量同比增长91%。但翻到利润页,2020年净亏损4.749亿美元,2019年更是亏掉6.988亿美元。这组数字像硬币的两面——一边是“韩国电商市场增速三倍于行业平均”的狂欢,一边是“烧钱换增长”的老剧本。行业分析师李明在2021年4月的《东亚电商观察》里尖锐指出:“Coupang的增速像被火箭助推,但燃料全是软银的钱。”

阿里巴巴以来海外在美最大IPO!“韩国亚马逊”Coupang提交IPO
阿里巴巴以来海外在美最大IPO!“韩国亚马逊”Coupang提交IPO

更扎心的是用户留存数据。韩国消费者政策研究院2021年2月的调查显示, Coupang活跃用户中,37%会在下单后3个月内转向Naver Shopping或E-Mart的线上平台。这意味着它的“护城河”并不深,价格战和物流补贴换来的忠诚度,比想象中脆弱。

“火箭配送”的魔法:24小时达如何炼成

Coupang敢喊出“韩国亚马逊”,底气在物流。它在首尔郊区建了28个“火箭仓”,单个仓库覆盖半径30公里消费者早上10点下单,晚上8点就能收货。2020年疫情期间,这个服务订单量暴涨220%,成了压垮传统零售的再说说一根稻草。但鲜少人知道, 这背后的成本高到吓人——每个“火箭仓”的建设成本超过200亿韩元,加上20000名配送员的薪酬,2020年物流运营成本占到总营收的38%。对比亚马逊同期的物流成本率13.5%,Coupang的“魔法”更像在烧钱买速度。

2021年5月, Coupang宣布在大邱投资2.76亿美元建物流中心,试图复制“火箭仓”模式到地方城市。但韩国庆北大学物流系教授金泰亨在《韩国经济日报》采访中泼了冷水:“地方订单密度不足30%,分摊下来每单配送成本可能比商品价格还高。”

软银的豪赌:从拯救者到“摘桃者”?

提到Coupang,绕不开软银。2015年软银扔下10亿美元投资时 这家成立5年的韩国公司还在亏损泥潭里挣扎;2018年软银再加码20亿美元,直接把Coupang估值推到90亿美元。现在软银持股38%,按上市后市值算,这笔投资回报率超过300%。但软银真的在“扶持”Coupang吗?

2021年3月上市前夕,有媒体曝出软银要求Coupang将30%利润优先用于回购股份。这让人想起软银投资WeWork时的操作——用资本催熟估值,再通过上市套现。电商战略专家张宇在2021年6月的 podcast《资本局中人》里直言:“软银把Coupang当成了又一个ATM, 它要的不是‘韩国亚马逊’的长期统治,而是短期的高额回报。”

被低估的对手:Naver Shopping的“静默反击”

整个韩国电商市场都在盯着Coupang,却忽略了另一头巨兽——Naver Shopping。这家搜索引擎起家的公司, 2020年”把用户复购率拉到了68%,比Coupang高出21个百分点。更致命的是 Naver Shopping的商家佣金率只有3%-5%,而Coupang高达8%-15%。2021年Q1,Naver Shopping GMV增速达到45%,悄然逼近Coupang的60%。

韩国产业研究院2021年7月报告显示, 当Coupang忙着打“价格战”时Naver Shopping正在中小商家中铺开“0入驻费”政策,三个月内吸引了5000家传统零售商上线。这些商家带来了Coupang难以触及的“长尾商品”, 比如地方特产和手工制品,成了Naver Shopping的差异化武器。

IPO之后: 规则还是被规则 ?

Coupang上市时CEO Bom Kim在演讲里说:“我们要成为亚洲的亚马逊。”但亚马逊的核心是Prime会员体系和AWS云服务, 而Coupang的会员体系“Coupang Play”还停留在视频点播阶段,云业务更是空白。对比阿里上市后构建的电商、金融、物流生态,Coupang的“亚马逊梦”更像空中楼阁。

更现实的挑战来自监管。2021年8月, 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对Coupang发起反垄断调查,理由是它利用“独家配送协议”挤压中小电商平台生存空间。如果罚款落地, Coupang可能面临高达年营收10%的处罚——12亿美元的代价,足以让它的“增长故事”打上补丁。

资本狂热下的冷思考:独角兽的“估值陷阱”

Coupang上市后 韩国市场掀起了一波“独角兽IPO热”,2021年下半年有12家电商企业提交上市申请。但投资人王磊在2021年9月的《创投圈》专栏里警告:“当所有人都盯着Coupang的890亿市值时没人问它到底赚不赚钱。这种估值泡沫迟早会破。”

事实确实如此。2021年Q3,Coupang股价从最高点下跌35%,市值蒸发超300亿美元。同期亚马逊股价上涨15%,阿里股价上涨8%。市场开始清醒:没有盈利支撑的“最大IPO”,终究只是一场资本的自我狂欢。

回看Coupang的IPO之路, 它确实 了韩国电商的竞争格局——物流速度成了行业标配,价格战愈演愈烈。但它没 的是商业的本质:烧钱换不来永恒的领先, 真正的“ ”,需要的是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和不可替代的用户价值。当资本热潮退去, Coupang能否跳出“独角兽估值陷阱”,取决于它能不能把“火箭配送”的速度,变成“持续盈利”的加速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