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Coupang的净收入留存率是否超过了亚马逊

韩国电商的“逆袭”:Coupang凭什么让亚马逊都紧张?

说到电商行业,亚马逊几乎是个绕不开的名字,毕竟它在全球的统治力摆在那里。但最近有份报告让不少人瞪大了眼睛——韩国的Coupang, 这家被叫做“韩国亚马逊”的公司,净收入留存率居然超过了亚马逊。这事儿听着有点反常识,毕竟亚马逊的用户基础和生态体系摆在那儿,Coupang怎么就做到了?

从“山寨亚马逊”到留存率之王,Coupang走了多久?

2010年成立的时候, Coupang确实被很多人看作是亚马逊的“模仿者”,连“火箭配送”都对标亚马逊的Prime服务。但模仿归模仿,Coupang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当个“影子”。韩国市场有它的特殊性——国土面积不大, 但人口密度极高,5000多万人挤在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种“地少人多”的国情,让物流成了电商的死穴。亚马逊在美国可以用分布式仓库解决配送问题, 但在韩国,Coupang发现,传统的第三方物流根本跟不上节奏。

数据报告 |  韩国电商平台Coupang净收入留存率超过亚马逊
数据报告 | 韩国电商平台Coupang净收入留存率超过亚马逊

于是Coupang干了件“烧钱”的事儿:自建物流。它在韩国30个城市建了100个物流中心,直接雇佣了1.5万名送货司机。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把“再说说一公里”的配送牢牢抓在自己手里。2020年的数据显示, 大约70%的韩国消费者距离最近的Coupang物流中心不超过7英里这意味着大部分订单可以实现“次日达”,甚至“当日达”。首尔江南区的上班族李智贤回忆, 去年冬天她半夜下单的保暖内衣,早上7点就送到了“这种速度,亚马逊在美国本土都未必能做到。”

留存率数据背后:用户为什么愿意持续在Coupang花钱?

净收入留存率这玩意儿听着专业,说白了就是“老用户一年比一年多花钱的比例”。Goodwater Capital在3月10日发布的报告里提到, Coupang的这项指标不仅超过了韩国本土对手,还甩开了亚马逊、eBay这些全球巨头。更扎心的是 早在2017年,Coupang的第三年现金收入留存率就达到了346%,而亚马逊同期只有278%。

这数据怎么来的?得看用户行为。报告显示,Coupang平台的用户复购率和复购金额增长率一直在线。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韩国消费者在Coupang上的购物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平台。Goodwater的调查发现, Coupang的用户中,有超过40%的人每周下单3次以上,而亚马逊美国用户的这个比例只有20%左右。釜山家庭主妇金美惠的购物车很能说明问题:“家里柴米油盐、 孩子的零食、老公的办公用品,基本都在Coupang买,省得跑超市,还经常有‘火箭配送’当天到,习惯了。”

这种“习惯”不是偶然。Coupang很早就琢磨透了韩国消费者的痛点:他们要快、要方便、还要“不操心”。于是除了电商, 它还做了生鲜配送Rocket Fresh、外卖平台Coupang Eats,甚至推出了“Coupang Man”服务——早上6点到晚上11点,随时上门取退货。这些服务看似零散,其实都在强化一个逻辑:让用户觉得“离不开Coupang”。

亚马逊的“本土化困境”:为什么它复制不了Coupang的打法?

看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亚马逊有钱有技术,为什么做不到像Coupang这样高的留存率?问题就出在“本土化”三个字上。亚马逊的全球化优势是模板化运营,但在韩国,这套模板有点水土不服。

举个例子。亚马逊在美国的Prime会员主打“两日达”,但在韩国,“两日达”根本不算竞争力。Coupang的“火箭配送”把时间压缩到了“当日达”甚至“小时达”, 这背后是物流体系的深度定制——比如在首尔市中心,Coupang的物流中心直接建在地铁站附近,用电动车配送,既能避开拥堵,又能快速响应订单。亚马逊在韩国的物流虽然也在本地化, 但毕竟起步晚,基础设施没那么完善,2020年它在韩国的市场份额只有3%左右,跟Coupang的24.6%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还有一个差异是用户运营。亚马逊擅长用数据算法推荐商品,但Coupang更懂“情感连接”。它在韩国推出了“Coupang Play”, 提供韩剧和综艺的独家内容,用户看完剧直接就能买同款商品;节日促销时它会根据用户的家庭地址,提前把礼品包装好,甚至手写贺卡。这种“贴心到骨子里”的服务,让用户觉得Coupang不是冷冰冰的平台,而是“懂我的朋友”。

烧钱换来的留存率,到底值不值?

有人可能会质疑:Coupang自建物流、 搞各种服务,烧了那么多钱,留存率再高,能赚钱吗?这问题问到了点子上。数据显示, Coupang的营业利润率在2014年还是-4%,但到2020年,营业现金流已经转正,达到了3.02亿美元。这说明它的“烧钱”不是盲目烧,而是烧在了刀刃上。

对比一下阿里巴巴就很有意思。2014年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时营业利润率高达31%,主要原因是它走的是轻资产模式,不用自己建物流。但Coupang不一样,它从一开始就选了“重资产”这条路,把物流当成核心竞争力。Goodwater的创始人Eric Kim说:“竞争对手要想追赶Coupang, 就需要在物流和技术上投资数十亿美元,还得面对它已经占有的市场份额优势。”这句话翻译成人话就是:Coupang用钱筑起了一道高墙,别人想翻过去,费劲。

当然Coupang的模式也有风险。韩国市场就这么大,用户增长总有天花板,2020年之后它的增速已经开始放缓。但留存率高意味着它的“护城河”足够深——用户越留, 数据越多,服务越好,新用户就越容易被吸引进来形成正向循环。这种模式虽然慢,但一旦跑通,就很难被颠覆。

对电商行业的启示:留存率比流量更重要?

Coupang的案例给电商行业提了个醒:流量固然重要,但留住用户的本事更重要。现在很多平台还在疯狂砸钱买流量、拉新客,后来啊用户来了就走,留存率一塌糊涂。Coupang的成功证明,与其花大价钱抢“一次性用户”,不如把心思花在让老用户“持续买单”上。

具体怎么做?不同市场可能需要不同策略。比如在人口密集的东南亚, 可以学Coupang搞“当日达”;在物流不完善的地区,或许可以跟本地便利店合作,解决再说说一公里问题。但核心逻辑是一样的:找到用户的“痛点”,然后用最直接的方式解决它。亚马逊的全球模式很成功, 但在特定市场,它可能需要更“下沉”的本土化策略,而不是把美国的经验直接搬过来。

说到底,电商的本质是“服务”,不是“卖货”。Coupang用留存率证明,当你的服务好到让用户觉得“离不开”时赚钱只是时间问题。亚马逊作为行业老大, 现在估计也在琢磨:怎么在保持全球优势的一边,像Coupang一样把本地用户服务得更贴心。这场“留存率大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