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今年营销预算中,有多少比例的营销人员打算增加KOL营销投入呢

71%的营销人今年要给KOL加预算,这波操作到底值不值?

最近跟几个做跨境的朋友聊天 发现大家聊得最多的不是选品也不是物流,而是“KOL预算”。有人说“今年得把KOL的预算翻倍”,有人却皱着眉头“投了那么多KOL,ROI到底在哪儿?”这让我想起Linqia那份报告——71%的营销人员打算增加KOL营销投入。这个数字乍一看挺唬人,但细想背后到底是真金白银的信心,还是跟风式的焦虑?

从“边缘角色”到“预算C位”,KOL这几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早些年提到KOL营销,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找几个网红拍个视频就行”。那时候品牌方总觉得这事儿不正经,预算给得抠抠搜搜,占比连10%都不到。可2023年的数据完全不一样:Linqia的报告里 36%的营销人员明确说KOL营销效果比品牌自己搞的活动还好,22%觉得两者差不多。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人已经承认——KOL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71%的营销人员准备在今年增加KOL营销预算
71%的营销人员准备在今年增加KOL营销预算

更扎心的是传统广告的衰落。某快消品牌的市场负责人告诉我, 他们去年投了500万在抖音信息流广告,曝光量是够了但点击率只有0.8%,评论区全是“广告快进”。反倒是找了个粉丝量8万的美食博主做测评, 视频没剪辑多花哨,就拍产品怎么用,后来啊评论区问链接的比看广告的多10倍。你说这钱,该往哪儿投?

Instagram的“老大哥”地位稳了但TikTok凭什么杀疯了?

平台选择上,营销人的偏好挺有意思。Instagram依然以93%的占比稳坐头把交椅,连Instagram Stories都有83%的人用。这倒不意外毕竟美妆、时尚这些跨境热门品类,靠图片和短视频种草太合适了。比如某服装品牌去年在Instagram找了20位穿搭博主, 每篇笔记带产品标签,后来啊官网流量直接翻倍,其中70%的流量来自Instagram。

但真正让人眼红的是TikTok。报告说68%的营销人想用TikTok做KOL,同比涨了300%。这增速有点吓人。我琢磨着,TikTok的算法推荐太狠了。去年有个卖厨房小家电的跨境品牌, 本来只想试试水,找了个粉丝量5万的家居博主拍了个“懒人料理”视频,后来啊算法一推,播放量直接破千万,官网当天服务器都挤爆了订单量是平时的5倍。你说这种“病毒式传播”,谁不心动?

为什么敢给KOL多分钱?主要原因是用户早就变了

用户不信“官方话术”, 信“活人推荐”

现在的消费者,特别是Z世代,对广告的警惕性高得吓人。你花100万拍个高大上的TVC, 他们可能觉得“假得离谱”;但看到一个素人博主分享“我用这个护肤品三个月,痘痘真的消了”,反而会信。去年有个母婴品牌做过实验:官方账号发“产品平安无毒”的文案, 点赞不到1000;找了个新手妈妈博主拍“宝宝用我们的纸尿裤一夜不醒”,评论区直接炸,问链接的排到第500楼。

这种“信任差”让KOL的性价比直接拉满。数据显示,用户对KOL内容的信任度是传统广告的3倍,转化率能提升20%-30%。你说营销人能不眼红吗?与其把钱砸在没人看的广告上,不如多分点给能“说上话”的KOL。

中小KOL成了“性价比之王”, 成本还低

说到KOL,很多人以为要找明星,其实大错特错。报告里只有14%的营销人会跟明星合作,大部分都盯着中小KOL——粉丝量5000到10万的。为什么?成本低啊!一位粉丝量10万的博主,报价可能只要几千块,而明星一条广告至少几十万。更重要的是中小KOL的粉丝粘性强,互动率高。去年有个卖珠宝的跨境品牌, 找了个粉丝量8万的时尚博主,合作费才1万,后来啊那条笔记的评论量比他们官方账号一年的都多,直接带过去50多个订单,ROI直接干到1:50。

更绝的是62%的营销人单场活动会用10位以上中小KOL。这招叫“广撒网”,总有人能精准命中目标用户。比如某家居品牌去年搞了个“卧室改过”活动, 找了10位家居博主,每个博主风格不同,有的极简,有的ins风,后来啊覆盖的用户群体特别广,官网流量增长了45%,转化率提升了28%。

但别高兴太早, KOL营销的坑,比你想的多

ROI算不清,预算就像打水漂

71%的人说要增加预算,但65%的人却愁着“怎么算KOL的ROI”。这事儿确实头疼。KOL带来的曝光、互动、品牌声量,怎么折算成钱?去年有个饮料品牌投了20个KOL,总播放量5000万,但官网销量只涨了5%,你说这钱花得值吗?问题就出在很多品牌只看“曝光量”,不看“精准度”。有个教训是 某跨境电商之前找了个粉丝量50万的搞笑博主推广3C产品,虽然播放量破亿,但转化率只有0.1%,主要原因是粉丝根本不是目标用户。

现在聪明的品牌开始用“归因模型”了。比如用UTM追踪链接,看用户从哪个KOL的页面跳转来的;用优惠券码,统计不同KOL带来的核销量。这样就能算出每个KOL的实际贡献,下次就知道该投谁了。

内容同质化严重,用户看多了就腻

另一个坑是“千篇一律”。打开或者TikTok,10条KOL视频里有8条都是“好用到哭”“无限回购”“闭眼入”。用户早就审美疲劳了。去年有个美妆品牌找了10个博主推广口红, 后来啊9个都说“显白不挑皮”,用户根本分不清谁是谁,评论区全是“是不是广告费没给够?”

现在好的KOL内容都在做“差异化”。比如有个卖户外装备的跨境品牌, 没让博主硬推产品,而是拍“周末露营,用我们的帐篷躲雨”的真实场景,博主被淋得湿透,但帐篷里滴水不漏,视频播放量破200万,评论区全是“求链接”。这种“场景化+真实感”的内容,用户才买账。

跨境品牌怎么玩转KOL?这些实操案例抄作业

ZAFUL的“双平台联动”:TikTok冲流量, Instagram种草

跨境通旗下的ZAFUL去年独立运营后KOL预算直接翻倍。他们的策略很聪明:TikTok负责“冲流量”, 找舞蹈博主、剧情博主拍新品展示,利用算法快速扩散;Instagram负责“深度种草”,找时尚博主做穿搭教程,评论区引导用户点击链接。2023年Q3, 他们这样操作后官网流量增长了40%,转化率提升了28%,其中TikTok带来的流量占比达35%,Instagram带来的订单转化率高达4.5%,远高于行业平均的2.8%。

某3C品牌的“技术型KOL”路线:硬核测评赢信任

卖3C产品的跨境品牌,最怕用户觉得“参数虚标”。去年有个品牌没找娱乐博主, 而是找了3位科技测评博主,在YouTube上做“拆机+实测”视频,详细对比竞品参数,甚至用专业仪器测试续航。视频平均播放量80万,评论区全是“原来你们家电池是真的”“比某大牌还强”。这波操作后 他们官网的关键词“降噪耳机测评”搜索量增长了65%,转化率提升了32%,用户复购率也从15%涨到了22%。

2024年KOL营销, 这些趋势别错过

从“单次合作”到“长期陪伴”,KOL成“品牌朋友”

以前品牌跟KOL合作,就是“你发我付钱”,发完就散。现在越来越多品牌开始签“年度合作协议”,让KOL成为品牌的“长期朋友”。比如某母婴品牌去年跟5位育儿博主签了年约,每月发2篇内容,从孕期到育儿全程陪伴。后来啊粉丝粘性蹭蹭涨,博主粉丝量平均增长20%,品牌复购率也从15%涨到了25%。用户觉得“这个博主一直在用这个品牌,肯定靠谱”。

AI+KOL,内容创作效率翻倍

做KOL最头疼的是“内容产出慢”。一个博主拍一条视频,从脚本到剪辑可能要一周。但现在AI工具帮了大忙。某跨境电商去年用AI生成KOL视频脚本, 输入产品卖点,AI自动生成“痛点+解决方案”的结构,脚本创作时间从3天缩短到3小时;再用AI剪辑工具,自动匹配素材,生成字幕,一条视频1小时就能搞定。这样他们每周能多让博主发2条内容,曝光量直接增加30%。

再说说想说:KOL不是万能药, 但不会投肯定落后

71%的营销人增加KOL预算,这背后是用户习惯的变化,是传统广告的失效,也是KOL营销本身的进化。但跟风没用,得投得聪明。选对平台,找对人,做对内容,算清ROI,才能真正让KOL预算“花得值”。那些还在犹豫“要不要投KOL”的品牌,可能已经落后了。毕竟用户早就跟着KOL走了你还不跟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