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市场分期购物热潮下,各玩家混战
分期购物在美国:一场没有硝烟的混战
电商支付领域突然冒出一个新物种, 叫BNPL——买现在付 later。这玩意儿简单说就是分期付款, 但跟信用卡不一样,它不搞复利,要么直接无息,要么收点单利,消费者拍下商品就能立刻拿走,不用等到攒够钱。这在美国市场一下子炸开了锅,年轻人尤其买账,觉得比信用卡“清爽多了”。可问题是 大家都看中了这块蛋糕,从金融科技新锐到老牌支付巨头,纷纷下场抢地盘,手段五花八门,打得不可开交。
新玩家:靠“无息”和“场景”撕开口子
Klarna:把分期做成“购物生态”
瑞典来的Klarna, 名字在瑞典语里是“清晰”的意思,一来美国就喊话:“我们比对手透明多了。”它的核心武器是“四期付款”, 把账单拆成四笔,免息,平均订单价值在140-150美元之间——刚好够买件衣服、双鞋,或者小家电。2020年中旬,Klarna App杀进美国,现在月活用户已经干到350万。有意思的是它不只做支付,还想做“购物管家”。

这哪是支付公司?分明是想做个“购物+金融”的小生态。
用户可以在App里内置浏览器直接逛亚马逊, 不用跳转找支付选项,Klarna美国业务负责人David Sykes说:“这样消费者就能专心买买买,不用分心找我们。”更狠的是它还让用户在App里查物流、买商品,甚至存钱——虽然利率“比银行高点”,但图个方便。Sykes觉得,借记卡“不够好”,主要原因是没积分,Klarna就自己搞忠诚度计划,给用分期的用户发优惠。
Affirm:专啃“高价单”的硬骨头
Affirm跟Klarna有点像,但路子更野。它不满足于小单子, 专攻大额商品,比如1800美元的Peloton健身车,能拆成39期无息,每月只要49美元。Affirm的CEO说他们的风控和技术能帮商家搞定高价商品的分期,毕竟不是谁都能随便买几千块的货。2021年第一季度, Affirm的合作商户数量直接翻倍,干到1.2万家,其中30%的交易来自自家App——不是商家网站,是它自己的App。
Linford, Affirm的人,说这App对用户吸引力大,商家还能付费在App里推新品。更绝的是 Affirm搞了个“虚拟卡”技术,就算亚马逊页面没它的支付按钮,用户在Affirm App里逛亚马逊,后端也能自动分期处理。它还跟Shopify达成协议, 给Shopify的商家提供分期服务,换来了Shopify的股权——这是想绑上电商平台的快车。
Afterpay:小额无息的“澳洲狼”
Afterpay从澳大利亚杀来 进美国不到三年,就靠“无息+专注小额”站稳了脚跟。联合CEO Nick Molnar说他们一直盯着“几百美元”的交易,比如买衣服、化妆品。2021年第一季度, Afterpay在北美的合作商户数同比暴涨150%以上,交易总价值增长了211%,合作品牌干到2.3万,包括Bed Bath & Beyond和Lululemon。
最近它还在澳大利亚推储蓄账户, 想让用户把钱存在它那里减少信用卡交易的手续费——这是想从“支付”往“金融”深挖。
它还跟Stripe合作,Stripe的商户能直接加Afterpay付款选项。Molnar有个狠招:对欠款用户收滞纳金,但还清前不让再买,还不上大额的直接报征信机构。他说这样能跟客户“建立更良好关系”。有意思的是 Afterpay在澳大利亚有25%的交易来自线下商店,牙医、理发都能分期,这打法在美国还没铺开,但潜力不小。
老牌巨头:带着“家底”杀入战场
PayPal:靠“商家网络”碾压新对手
PayPal这老江湖, 十年前就收购了Bill Me Later,早就踩过BNPL的坑。2020年夏天它给美国用户推了“四期付款”,六周内免息还完。PayPal全球后付款产品副总裁Greg Lisiewski说 他们最大的优势是“深厚的商家关系”——美国500强互联网零售商里80%都接了PayPal。用PayPal四期付款的商家,平均订单价值能提高39%,这数据让商家眼红。Lisiewski觉得, BNPL和传统信贷能“共存”,毕竟千禧一代虽然怀疑信用卡,但90%的人手里还攥着一张。PayPal不用额外费劲推新功能,给现有商户后台加个选项就行,这效率,新玩家比不了。
Visa:想用“信用卡额度”吞下BNPL
Visa不满足于只赚分期付款的手续费,它想直接把BNPL变成信用卡的“附加功能”。Visa全球卖家解决方案主管Mary Kay Bowman说 他们正在跟美国商业银行试点,把用户信用卡里“已批准的额度”直接变成分期选项——用户用借记卡分期,刷的其实是信用卡的额度。Visa在巴西早就玩明白了一半的信用卡交易都来自分期;墨西哥、土耳其也流行。Bowman觉得,这样能让消费者“用熟悉的额度”享受分期,不用单独申请BNPL服务。Visa的算盘是:不管你用不用我的BNPL,只要分期交易走我的通道,我就能赚钱。
垂直玩家:在细分领域“闷声发大财”
Uplift:专攻旅游分期, 不跟你抢小单
别的玩家盯着服装、3C,Uplift却一头扎进旅游市场,跟Carnival邮轮、西南航空签了协议,专做机票、船票的分期,金额从100美元到2.5万美元不等。它不搞App里卖货那一套,就专注“幕后服务”。CEO Brian Barth说:“你要是在美联航App里用Uplift, 不用打开别的支付软件,直接选就行。”2023年3月, 全球邮轮还没完全恢复,Uplift的交易量就创了历史新高——这说明旅游市场对分期的需求有多猛。Uplift的逻辑很简单:旅游是大额消费, 用户缺的不是几十块钱,是几千块的现金流,分期能降低决策门槛,航空公司和邮轮公司也乐意,主要原因是能促进销售。
混战背后:风险与争议从未消失
BNPL看着美好,坑也不少。最大的问题是“监管真空”。传统信贷有《诚实借贷法》管着,BNPL算不算信贷?不同地方说法不一样。美国目前没有统一法规, 有些公司对欠款收滞纳金,有些报征信机构,有些像Klarna干脆不报——消费者根本搞不清风险在哪。更麻烦的是年轻人容易上瘾。Affirm的用户里 30%来自自家App,说明很多人“只逛不买”就分期了;Afterpay的小额无息,可能让人买一堆没用的东西。Jefferies分析师John Hecht说 BNPL能在8400亿美元的金融科技信贷市场占一席之地,但前提是“别出乱子”。万一大量用户还不上钱,或者监管突然收紧,这些玩家可能集体踩雷。
未来:谁能笑到再说说?
这场混战,现在还没到分胜负的时候。Klarna想靠App生态做“超级入口”, Affirm盯紧高价商品,Afterpay玩转小额无息,PayPal靠商家网络碾压,Visa想用信用卡额度“降维打击”,Uplift则在旅游市场闷声发财。有意思的是大家的策略越来越像——都在推App,都在搞忠诚度计划,都想从“支付”往“金融”延伸。
但本质上,BNPL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场景+风控”。谁能把分期嵌入到最频繁的消费场景里谁能既让商家多赚钱,又让用户放心用,谁就能赢。不过话说回来 美国消费者已经用脚投票了——2021年第一季度,BNPL交易量暴涨132%,这说明市场确实需要它。至于再说说是群雄割据,还是一家独大,得看谁能把“便捷”和“平安”这两个词,真正揉进产品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