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2021年上半年,户外DTC品牌Solo

从露营炉到户外巨头:Solo Brands的野蛮生长

2011年, Jeff和Spencer Jan两兄弟在车库里捣鼓出一款便携式超轻背包露营炉Solo Stove Lite,能用树枝树叶10分钟烧开水。谁能想到,这个一开始的小玩意儿,十年后会催生出年销2亿多美元的户外帝国?2021年上半年, 户外DTC品牌Solo Brands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预估销售额2.08亿美元,旗下无烟火炉从2016年到2021年6月30日的销量复合年增率高达132%。这组数据背后是一个DTC模式如何重塑户外装备行业的真实故事。

132%的复合增长背后:DTC模式的魔力与陷阱

Solo Brands的招股书里反复强调“DTC平台拥有独特竞争优势”, 这话听着像标准商业话术,但拆开看确实有道理。传统户外品牌得通过经销商、零售商层层分销,用户反馈传到公司耳朵时早变了味。Solo直接跳过中间商,官网卖货、社交媒体互动、用户邮件调研一手抓。2020财年,旗下四个品牌网站贡献了84%的销售额,DTC渠道更是占了总销售额的92%。这种模式让公司能实时掌握用户需求, 比如无烟火炉一开始设计时就是根据露营爱好者抱怨传统炉具烟雾大的痛点改进的。

户外DTC品牌Solo Brands申请IPO,2021年H1销售总额达到2.08亿美元
户外DTC品牌Solo Brands申请IPO,2021年H1销售总额达到2.08亿美元

不过凡事有利有弊。过度依赖DTC渠道也有风险。2021年, 虽然Solo通过REI、Dick's Sporting Goods这些批发商铺货,但占比始终不高。万一哪天流量成本飙升或者平台规则变脸,业绩可能直接跳水。有行业分析师私下说:“Solo现在像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DTC模式跑得快,但跑得远也得看路况。”

45%新用户来自推荐:口碑如何成为Solo的隐形引擎

截至2021年6月30日Solo Stove 45%的新用户都是朋友或家人推荐来的。这个数字比砸广告管用多了。想想看, 当你露营时用无烟火炉煮咖啡,旁边帐篷的人凑过来问“这炉子咋没烟”,你顺口一句“官网买的,不贵还省事”——这就是Solo要的效果。他们招股书里写“帮助用户创造难忘体验, 用户改善生活方式”,翻译成人话就是:让用户觉得用Solo产品显得自己懂生活、会享受。

这种口碑不是天上掉下来的。Solo把用户反馈当宝贝,2020财年18%的收入来自当年推的新品,说明他们真能根据意见快速迭代。比如早期用户抱怨炉底积灰难清理,下一款产品就加了 removable ash pan。这种“你提我改”的互动,让230万用户成了免费的销售员。不过也有反例, 2021年收购的折叠艇品牌Oru,用户反馈说折叠步骤太复杂,但改进速度没跟上,导致销量不如预期——口碑这东西,砸得慢了也会凉。

收购三剑客:Oru、 Isle、Chubbies如何补全户外生态

2021年,Solo一口气吞下Oru折叠艇、Isle桨板、Chubbies服饰,这操作像极了互联网公司的“买买买”。招股书说“拓宽产品种类”, 但细看会发现这收购很讲究:Oru解决“水上出行”,Isle主打“水上休闲”,Chubbies则覆盖“户外穿搭”,正好和Solo Stove的“户外烹饪”凑成一套露营装备。2020财年, 这三个收购来的品牌净销售额加起来7700万美元,虽然比不上Solo Stove的1.33亿,但增速很快——Isle桨板2021年上半年销量同比涨了89%。

不过收购也带来麻烦。整合四个品牌的供应链是个大工程, Oru的折叠艇材料特殊,Chubbies的尺码体系复杂,Solo得重新搭仓库、培训客服。2021年二季度就出现过Oru订单延迟发货的情况,用户在社交媒体吐槽等了三周才收到船。这说明“收购+运营”听着爽,落地时得啃硬骨头。

2200亿美元市场:疫情催生的户外狂欢能持续多久

2021年1月, 国际休闲家具协会调查显示,90%消费者更爱户外产品,58%计划买户外装备。美国体育用品和户外娱乐商品消费额2019-2020年暴增18%,到2200亿美元。这波行情 partly 源于疫情——大家宅久了想出去透透气,partly 主要原因是Solo这类品牌把户外装备玩出了时尚感。无烟火炉不光实用, 炉身设计得像个艺术品,放后院里都能当装饰;Chubbies的短裤色彩鲜艳,穿去露营拍照发ins,比普通冲锋衣出片多了。

但狂欢总有散场的时候。P.J. Solomon的数据显示,户外产业过去20年有18年增长,剩下的两年是什么情况?2008年金融危机时户外用品销售额跌了12%。现在通胀抬头,如果经济下行,消费者会不会先砍掉“非必要”的户外开支?Solo自己也承认“市场渗透率仍较低”, 说明增长空间大,但竞争也激烈——户外装备品牌像雨后春笋,主打“轻量化”的Snow Peak,主打“性价比”的Ozark Trail,都在抢同一波用户。

84%线上占比:数字化渠道的胜利与隐忧

2020财年, Solo Brands 92%的总销售额来自DTC渠道,官网、APP、社交媒体电商加起来撑起大半边天。这种数字化打法让营销效率奇高:他们用数据追踪用户浏览记录, 喜欢看桨板视频的就推Isle的优惠码,收藏炉具教程的就发无烟火炉的直播链接。招股书里写“利用消费者购买意向和历史指导营销”,说白了就是“你点啥我卖啥”。

但纯线上也有短板。户外装备是体验型产品,桨板得摸一摸材质,炉具得试一下火力,光看图片容易踩雷。2021年有用户在论坛吐槽:“官网说Oru折叠艇‘2分钟展开’,后来啊我折腾了15分钟还卡住了。”后来Sol赶紧出视频教程,但有些 damage 已经造成。现在他们开始尝试线下快闪店,在露营节摆个炉具让现场试用,算是补体验短板的小动作。

新品贡献18%收入:快速响应需求背后的供应链挑战

Solo Brands 2020财年18%的收入来自2019年推的新品,这个比例在传统户外品牌里算高的。他们的秘诀是“小步快跑”——先做小批量测试,卖得好再扩产。比如2021年推出的 Solo Stove Bonfire XL, 就是根据用户反馈“普通款太小”做的加大版,上市三个月就卖了5万台。这种模式能降低库存风险,但对供应链要求极高,原材料价格一波动就头疼。2021年不锈钢涨价30%, Bonfire XL的成本直接拉高,再说说只好把零售价从$349调到$379,销量短期掉了15%。

更麻烦的是新品研发周期。从用户提出需求到产品上市,Solo平均要6-8个月,比行业快一点,但还不够。户外装备潮流变得快, 2021年流行“复古露营”,2022年又转向“轻量化徒步”,如果反应慢半拍,新品就砸手里了。他们现在和代工厂搞“柔性供应链”, 预留30%产能应对突发订单,但人力成本也在涨,2021年制造流程精简了10%人员,反而导致部分订单延期——鱼和熊掌,真难兼。

2.52亿美元募资:上市后的扩张野心与增长压力

2021年10月28日 Solo Brands以“DTC”为股票代码在纽交所上市,每股17美元,募资2.52亿美元。这笔钱打算花三块:收购更多DTC品牌、全球供应链投资、数字化营销。招股书里明确说“计划收购更多品牌”, 但户外赛道优质标的不多了2022年初他们瞄上了户外家具品牌Outer,再说说被竞争对手截胡——说明钱也不是万能的。

更大的压力是增长预期。上市前投资人问“132%的增速能持续多久”,高管只能打哈哈“户外市场潜力巨大”。但现实是2022年一季度增速放缓到89%,股价从发行价$17跌到$12。有投资人私下说:“Solo现在就像个刚跑完马拉松的人,想接着跑下一百米,得先喘口气。”他们现在战略重心是“提高品牌知名度”, 但户外广告位贵,社交媒体流量贵,钱烧起来容易,效果好不好两说。

从“家庭聚会”到生活方式:Solo的品牌叙事陷阱

Solo Brands的核心理念是“将家庭聚会带到户外”, 这句话听起来温暖,但仔细琢磨有点虚。家庭聚会?现在年轻人更爱独自露营;带到户外?疫情后大家都习惯了。他们靠Chubbies的“沙滩短裤+派对文化”和Isle的“桨板+瑜伽”试图打年轻市场, 但户外装备玩家分得细:硬核徒步党嫌Solo产品不够专业,休闲玩家又觉得价格小贵。2021年做过用户调研, 18-25岁群体里只有32%觉得“Solo代表我的生活方式”——这个数字,不够看。

更麻烦的是品牌稀释。收购四个品牌后Solo到底是“炉具专家”还是“户外全能”?消费者认知容易乱。有人招股书问“Solo Stove和Chubbies的协同效应在哪”,高管答“共享用户数据”——这答案太敷衍了。现在他们尝试用“Solo Life”概念把四个品牌打包, 卖“炉具+桨板+短裤”的套装,但效果一般,套装销量只占总销售额的8%。

132%之后:增长神话背后的财务真相

Solo Brands 2021年上半年销售额2.08亿美元, 同比涨456%,看着吓人,但拆开看就知道:2020年同期才3745万美元,基数太低。调整后EBITDA利润率34.4%, 这个数字不错,但比2020年的42%掉了不少——营销费用砸多了2021年上半年广告支出占销售额的28%,而行业平均是20%。招股书里写“优化成本投入”, 其实吧2021年客服团队扩了50%,处理退换货和咨询,主要原因是销量上来了服务跟不上差评也跟着上。

还有个隐藏风险:库存。2021年年底库存达到8900万美元,同比涨65%,远高于销售额增速。部分原因是Oru折叠艇积压, 用户嫌“折叠太麻烦”,退货率15%;另一部分是他们备货赌对了“户外热”,后来啊2022年初需求降温,仓库里堆满了没卖出去的炉具。现在只能打折清库存, Bonfire XL从$379降到$299,毛利率直接从48%压到32%——高增长的代价,有时候挺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