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电商市场持续增长,家具玩具等新风向是否正在崛起
沙特电商的“野蛮生长”:数字背后的真实需求
沙特阿拉伯的电商市场像沙漠里的仙人掌, 看似平静,实则暗藏生机嗯。疫情这把火, 直接烧出了沙特的电商潜力——从2020年到2022年,电商渗透率从3%干到了6%,翻倍的速度让其他市场眼红。Noon的首席施行官Faraz Khalid说 这变化让沙特人“向前推进了几十年”,不是夸张,是实实在在的消费习惯断层式迁移。以前沙特人买东西,要么去商场,要么找本地小店,现在手指点一点,家具、玩具、化妆品直接送到家。这种变化不是“趋势”,是“生存方式”的颠覆。
从“3%到6%”:沙特人的购物习惯被谁重塑了?
18个月,渗透率翻倍,这数字背后是沙特人被迫“爱上”电商。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商场关门,外出受限,大家只能窝家里买东西。Noon的总干事艾哈迈德卡杜里记得, 那时候花园家具、烧烤套件、游泳池用品卖疯了沙特人把后院变成了“度假村”。更绝的是这种习惯没因为疫情消失。2022年斋月开始前一周,沙特央行数据砸出来:消费者支出141亿里亚尔,历史新高。这说明啥?电商已经从“应急选项”变成了“默认选项”。沙特人尝到了甜头——不用出门晒太阳,不用排队付款,东西直接送到家门口,谁还愿意回老路?

141亿里亚尔的斋月狂欢:节日经济如何点燃电商引擎?
141亿里亚尔不是数字,是沙特的“节日DNA”在电商上的爆发。斋月对沙特人相当于中国的春节,走亲访友、家里聚会是标配。Toluna的研究说81%的人斋月要访亲,77%要请朋友来家做客,53%计划环游沙特。这些场景直接催生了“家居刚需”——家具、玩具、香水、化妆品的销量蹭蹭涨。2022年开斋节前, 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玩具销量增长195%,儿童衣服增长146%,连睡眠和休闲产品都涨了414%。沙特人不是在“消费”,是在为“生活场景”买单。家里要招待客人,得换新沙发;孩子要在家玩,得买玩具;朋友聚会,得有烧烤架。这些需求以前分散在商场、集市,现在全部涌到了电商上。
家具玩具:不是“新风向”, 是“刚需升级”
说家具玩具是“新风向”,太轻飘飘了。对沙特人这是“刚需升级”。疫情前,沙特人买家具可能就是一张床、一张桌子;疫情后花园家具、烧烤套件、游泳池用品成了标配。为啥?主要原因是沙特人发现,家不只是睡觉的地方,是“生活中心”。Noon的数据显示,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这些品类增长了几倍,现在依然坚挺。玩具也是沙特人口增长快,年轻人多,可支配收入高,带娃成了“甜蜜的负担”。父母愿意为孩子花钱,但不是瞎买,是要“买对的”——能促进孩子发育、能互动、能平安的玩具。2021年到2022年,玩具销量增长195%,不是偶然是沙特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必然。
花园家具增长414%:沙特人把后院变成了“第二客厅”
414%的增长,让花园家具成了沙特电商的“黑马”。沙特气候热,夏天室外能待的时间少,但冬天和春秋,后院就是“天堂”。花园沙发、遮阳伞、烧烤架,这些东西以前可能只有富裕家庭买,现在成了普通家庭的标配。某中国家居品牌在沙特站点的案例很典型, 2022年斋月前,他们推出“家庭聚会套餐”,包含户外沙发、烧烤架和遮阳伞,结合场景化营销,在Instagram上展示沙特家庭在后院聚餐的画面转化率直接提升了30%。这个案例说明,沙特人买家具,不是买“物件”,是买“生活方式”。品牌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想象“理想生活”的样子,然后给个实现方案。
玩具增长195%:“带娃”压力如何变成电商红利?
195%的玩具增长,背后是沙特年轻父母的“育儿焦虑”。沙特人口中,30岁以下占比超过70%,这些年轻人当爹妈,既想给孩子最好的,又怕“输在起跑线”。玩具成了他们的“解药”——益智玩具、互动玩具、STEM玩具,销量一路狂飙。2023年斋月期间, 某玩具品牌在沙特站点的表现很能说明问题:他们推出“亲子互动玩具套装”,主打“陪娃玩1小时解放父母双手”,配合本地KOL在TikTok上发视频,展示孩子玩玩具时开心的样子,单月销量突破了2万件,环比增长120%。这个案例戳中了沙特父母的痛点:不是不想陪孩子,是没时间、没精力。玩具帮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自然卖爆。
本土电商的“逆袭”:Noon凭什么能赢过亚马逊?
沙特本土电商Noon,硬生生从亚马逊嘴里抢下了市场份额。ecommerceDB的数据显示, 沙特是全球第27大电商市场,2023年预计收入119.777亿美元,领先阿联酋,而Noon是本土平台的“扛把子”。凭啥?本地化。亚马逊再牛,也懂不了沙特的“节日文化”。Noon在斋月、 开斋节期间,会专门推出“家庭聚会套餐”“儿童玩具礼盒”,本地语言客服,本地支付方式,甚至本地仓储配送,下单3天就能到。
亚马逊呢?配送慢,客服英语沟通不畅,节日促销也“水土不服”。某跨境卖家在2022年的经历很能说明问题:他在Noon和亚马逊一边卖家具, 在Noon的销量是亚马逊的3倍,主要原因是Noon的“本地化服务”更符合沙特人的消费习惯。
43% vs 20%:为什么沙特人宁愿网购也不愿逛街?
43%的沙特人网购服装, 20%的人还愿意逛商店,这差距背后是“天气”和“文化”的双重作用。沙特夏天热得能把鸡蛋煎熟,出门逛商场简直是“受罪”。网购?坐在空调房里手指点一点,衣服送到家,不香吗?还有文化因素,沙特女性外出购物有诸多限制,网购成了她们的“自由空间”。Noon的数据显示,女性用户占比超过60%,她们更喜欢在网上买服装、化妆品。某服装品牌在2023年的策略很聪明:在Instagram上推出“虚拟试衣间”, 让用户在线“试穿”衣服,再结合本地网红推荐,转化率提升了25%。这说明,沙特人不是不爱逛街,是“逛街成本太高”,电商给了他们“替代方案”。
政策红利:沙特政府给跨境电商发了“什么牌”?
沙特政府的“政策大礼包”,让跨境电商像坐了火箭。2020年起,沙特放宽了市场准入,允许外国企业100%控股电商公司,还简化了海关清关流程。某跨境家居品牌在2022年进入沙特市场, 利用这个政策,3个月内就完成了本地公司注册,清关时间从原来的15天缩短到3天。成本降了效率高了利润自然上来了。还有支付政策,沙特政府推动本地支付方式Mada卡和国际信用卡的兼容,让跨境支付更顺畅。这些政策不是“口号”,是实打实的支持。没有这些,跨境电商想在沙特站稳脚跟,难如登天。
冷思考:增长背后的“坑”, 卖家别急着冲
沙特电商市场看着热闹,但“坑”也不少。物流、文化、竞争,每一个都能让卖家“栽跟头”。2023年, 某玩具卖家主要原因是没搞清楚沙特的“清真认证”,上架了一批含猪油成分的玩具,直接被平台下架,损失库存价值10万美元。还有物流,沙特地域辽阔,从利雅得到吉达,快递要走3-5天偏远地区甚至要一周。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15%-20%,比全球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这些不是“小问题”,是“生死问题”。卖家别光看增长数据,得先想想自己能不能“接住”这个市场。
物流“卡脖子”:从中国到沙特,30天的等待值不值?
30天这是从中国到沙特的平均物流时效。对消费者等30天买一个玩具,可能早就失去兴趣了。某跨境卖家在2023年的尝试很有借鉴意义:他在利雅得设立了本地仓, 从中国海运到沙特,再通过本地仓发货,时效缩短到3天。后来啊,转化率提升了25%,退货率降低了15%。这说明,物流不是“成本”,是“体验”。沙特消费者等不了卖家要么建本地仓,要么和本地物流公司合作,把时效压下来。否则,再好的产品,也卖不动。
文化“雷区”:这些产品在沙特根本卖不动
沙特是伊斯兰国家, 文化禁忌多,一不小心就可能“踩雷”。酒精、非清真食品、过于暴露的服装,这些在沙特都是“禁忌品”。某跨境卖家在2022年上架了一批“比基尼”,后来啊被平台下架,还被罚款。还有玩具,不能有暴力、宗教相关的元素,比如十字架、佛像,都不行。卖家要做的,不是“想当然”,而是“本地化调研”。2023年,某玩具品牌进入沙特前,专门找了本地咨询公司做文化审核,避免了100多个“雷区”。这说明,文化不是“小事”,是“底线”。踩了雷,再多努力也白费。
2024年破局点:卖家该抓住哪根“救命稻草”?
2024年,沙特电商市场的竞争会更激烈,卖家得找到“差异化”的路。场景化营销、本地化内容、社群运营,这些“老方法”依然有效,但要“玩出新花样”。某家居品牌的案例很典型:2023年, 他们在Instagram上发起“我的理想后院”活动,让用户分享自家后院的照片,选出最佳者送花园家具套餐。活动吸引了5000+用户参与,品牌粉丝增长了40%,转化率提升了18%。这说明,沙特消费者不是“被动接受”,是“主动参与”。卖家要做的,是“让他们成为主角”,而不是“自说自话”。
“节日+家居”组合拳:开斋节、宰牲节怎么玩?
开斋节、宰牲节是沙特的“消费黄金期”,卖家必须“提前布局”。2023年, 某家具品牌在开斋节前1个月推出“家庭聚会套餐”,包含沙发、茶几、地毯,结合“节日折扣”,销量同比增长60%。他们的秘诀是“提前预热”:节前2个月就在社交媒体上发“节日家居布置指南”,让消费者“提前种草”。节日经济不是“临时抱佛脚”,是“长期铺垫”。卖家要算好时间账,提前1-2个月开始策划,才能抓住这波“红利”。
“妈妈经济”崛起:玩具类目的“流量密码”
沙特年轻妈妈群体, 25-35岁,可支配收入高,是“玩具类目”的核心消费者。她们买东西,不看价格,看“能不能让孩子学到东西”。2023年, 某玩具品牌在TikTok上和本地妈妈KOL合作,发“亲子互动玩具”视频,展示孩子玩玩具时学到的知识,单条视频带动销量2000+。这说明,玩具卖的不是“玩具”,是“育儿方案”。卖家要抓住“妈妈心理”,用“教育”“互动”“平安”这些关键词,打动她们。妈妈们认可了孩子自然就买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