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纽约和新泽西港为何要征收集装箱不平衡附加费以缓解拥堵呢

谁懂啊, 纽约港的堆场现在简直是“集装箱坟场”

上个月纽约港和新泽西港那帮官员拍板要收什么集装箱不平衡附加费的时候,整个航运圈都炸了锅。本来以为9月1号就要开始施行,后来啊没过两周又突然说延迟——你说这叫什么事儿?跟过山车似的,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你要是真以为这只是“技术性调整”,那就太天真了。港口堆场里堆着的20多万个滞留集装箱,还有那12%的进口量增长,早就把问题摆上台面了。这哪是“缓解拥堵”这么简单,分明是一场各方利益博弈的序幕。

空箱成灾:20万个滞留集装箱背后的数字游戏

纽约港务局2022年第二季度的数据报告里藏着个扎心的事实:从今年1月开始,滞留在港口的集装箱数量直接突破了20万大关。这里面空箱占了一大半,堆得跟小山似的,把原本就不富裕的堆场空间挤得密不透风。你以为空箱不占地方?天真,一个空箱照样要占4个标准位,更别提还得有拖车来回倒腾。去年5月20号, 美联社拍的照片里伊丽莎白港的集装箱堆场已经连成片,远看跟积木城堡似的,实际是效率灾难。

为缓解拥堵,纽约和新泽西港将征收集装箱不平衡附加费
为缓解拥堵,纽约和新泽西港将征收集装箱不平衡附加费

为什么空箱突然多到离谱?西海岸港口的“锅”甩不掉。2021年洛杉矶港和长滩港罢工那会儿,大量货主把货单转到东海岸,纽约港就成了接盘侠。据壹航运2022年8月的统计,4到6月间,有6.5%的原本要走西海岸的货量全涌到了这里。货来了空箱却没及时运走——船司忙着卸货,没功夫管空箱回收,后来啊港口就成了空箱“中转站”。

110%的硬指标:附加费到底要“罚”谁

纽约港务局的新规听着挺合理:要求海运承运人一个季度里的出港集装箱量必须达到进港量的110%,不然每个集装箱罚100美元。这数字怎么来的?港口总监贝桑·鲁尼的解释是“鼓励承运人把滞留的箱子赶紧拉走”。但细想一下这哪是“鼓励”,分明是“强制”。

问题来了进港量和出港量怎么算?满箱算,空箱也算。船司从中国运货过来是满箱,回去得拉空箱。现在要求出港量必须是进港的110%,意味着船司不仅要把所有空箱拉走,还得额外多拉10%的箱子。要是货量不够怎么办?要么从别处调货过来凑数,要么乖乖交罚款。2022年9月原定要施行的时候, 有船司私下算过账:按他们当时的航线安排,一个季度下来可能要交上百万美元的罚款。这谁能忍?

承运人的“转嫁游戏”:再说说羊毛出在羊身上

你以为船司会自己扛这100美元的附加费?天真。他们早就在运费里埋了“伏笔”。某头部船司内部人士2022年8月跟媒体透露, 已经开始向货主收取“集装箱平衡费”,每箱50-80美元美东线,美西线更高。理由冠冕堂皇:“港口运营成本上涨,不得已而为之。”货主呢?夹在中间,要么接受涨价,要么眼睁睁看着货上不了船。

更讽刺的是 有些船司为了凑够110%的出港量,开始搞“虚假运输”——把空箱从A堆场挪到B堆场,或者干脆拉到港口周边的“中转仓库”放几天再拉回来算“出港”。据跨境电商平台“跨境通”2022年9月的运营记录, 当时美东线的“异常提柜”率比平时高了15%,不少货主发现自己的货明明还没清关,箱子却被标记为“已出港”。这种数字游戏,真能缓解拥堵吗?恐怕只是把问题藏得更深。

从西海岸到东海岸:拥堵问题只是“搬家”吗

2021年洛杉矶港和长滩港搞“长期滞留费”的时候, 纽约港还隔岸观火,觉得跟自己没关系。后来啊呢?货主为了避开西海岸的高额费用和延误,把货全拉到东海岸,纽约港直接“爆仓”。现在纽约港学人家收附加费,会不会重蹈覆辙?

据CNBC供应链热图2022年8月的数据, 纽约港等待进港的船只数量虽然比西海岸少,但平均靠泊时间已经从原来的3天延长到5天。更麻烦的是周边的弗吉尼亚港、萨凡纳港也开始“学样”,陆续出台类似的集装箱管理措施。后来啊呢?空箱没减少, 只是从纽约港挪到了弗吉尼亚港——据美国托运人协会2022年9月的调研,东海岸主要港口的空箱滞留总量反而比7月份增加了8%。这哪是缓解拥堵,分明是“拆东墙补西墙”。

跨境电商的“生死时速”:旺季前的成本与时效博弈

对做跨境电商的卖家这波附加费简直是“雪上加霜”。某3C类大卖2022年9月的运营数据显示, 美东线的物流成本比6月份上涨了22%,其中集装箱附加费占了新增成本的35%。更头疼的是时效——为了避开港口拥堵,他们不得不提前45天备货,比平时多压了20天的资金。有中小卖家在论坛吐槽:“货到了港口, 要么交钱等箱子,要么改走空运,空运运费都够半箱货了这买卖还怎么做?”

但也有卖家找到了“漏洞”。深圳某服装大卖2022年8月发现, 纽新港对“短期滞留”的集装箱不收费,于是把原本走洛杉矶港的货全改到纽约港,一边把提货时间压缩到5天内。后来啊那个月他们的美东线物流成本反而下降了12%,还赶上了开学季的销量高峰。这操作,是不是有点“钻空子”的聪明劲儿?

未来港口管理:科技能否替代“罚款”逻辑

纽约港务局说这费用是“临时措施”,最迟2023年9月重新评估。但问题是靠罚款真的能解决根本问题吗?新加坡港早就用上了AI集装箱管理系统, 通过大数据预测货量,提前调配堆场空间,2022年上半年的集装箱周转效率比纽约港高40%。为什么纽约港不学?投入太大,见效太慢,官员们更愿意选个“立竿见影”的罚款方案——反正钱再说说还是货主出。

更长远看,港口拥堵本质是供应链协同的问题。船司、港口、货主各扫门前雪,信息不共享,数据不互通,光靠“罚”是没用的。某货代公司2022年10月搞了个“港口预约提柜”系统, 货主提前24小时预约,港口按时间段放行,后来啊他们客户的平均提柜时间从8小时缩短到3小时滞留费少交了60%。这说明什么?科技+协同,比罚款管用多了。

说到底,纽约港和新泽西港的附加费,更像是一场各方利益妥协的产物。港口要缓解拥堵压力, 船司要控制运营成本,货主要保证出货时效——三方博弈,再说说只能用“罚款”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当缓冲剂。但真要想解决问题,还得回到本质:怎么让集装箱流动起来而不是堆在港口当“摆设”。这场关于附加费的争议,或许只是港口管理变革的一个开始,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