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上,这个品牌是如何巧妙融入社群
当兴趣成为社交密码,TikTok社群怎么来的?
谁还没在TikTok上刷到过让你停下来反复看的视频呢?可能是木工师傅把一块木头变成艺术品的丝滑过程, 可能是健身博主举铁时喊出的那句“再来一组”,也可能是某个大码女孩自信展示泳装的笑容。这些视频背后 藏着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事实:TikTok早就不是单纯的娱乐平台了它正在变成一个又一个“兴趣部落”的聚集地。2022年,TikTok上有75%的用户说他们在平台上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小众爱好不再孤独,意味着每个普通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人”。
小众爱好也有家,22亿播放量的#WoodTok藏着什么密码
你敢信?光是“木工”这个看似小众的爱好,在TikTok上已经攒下了22亿播放量,一年内还暴涨了328%。#WoodTok话题下 有人展示从树到木勺的完整制作过程,有人分享修复旧家具的巧思,还有人直播给木器上油的治愈瞬间。这些视频没有华丽的特效,却让无数人看得津津有味。评论区里经常能看到“我也想试试”“求工具链接”这样的留言——这不是偶然 而是TikTok的“兴趣分发机制”在起作用:当你对某个视频点赞或停留,平台就会不断给你推同类内容,久而久之,同好们就在这里扎堆了。

更妙的是这些兴趣社群的边界早就模糊了。你以为#WoodTok只有木工工具品牌能蹭?错!居家园艺品牌可以分享“如何用边角料做个小花盆”, 组合家具品牌能教“用木条拼置物架”,就连颜料品牌都能凑热闹:“给木工作品上色的3种配色方案”。你看,品牌根本不用硬挤进社群,只要你的内容能戳中同好的“痛点”或“痒点”,社群自然会接纳你。
从“晒生活”到“找同类”, 75%用户在TikTok找到归属感
过去的社交平台,总鼓励你“展示自己”——发精致的生活照、晒完美的旅行vlog,好像不这样就不够“社交”。但TikTok反其道而行之,它不要求你完美,只要求你“真实”。你可以是沉迷二次元的“宅男”, 可以是天天泡健身房的“肌肉猛男”,也可以是喜欢研究古代历史的“学霸”,只要给爱好贴上标签,就能在For You页面里遇见同类。
这种转变其实藏着用户的深层需求:当熟人社交越来越累,人们更渴望在“弱关系”里找到“强认同”。TikTok的用户报告里有个数据很说明问题:他们对平台内容的情感反馈, 比其他平台强24%;对广告的情感反馈,更是强30%。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TikTok,用户不是被动“刷”内容,而是主动“感受”内容——情感共鸣,才是打开社群的钥匙。
别再硬广了!品牌融入社群的“巧劲”在哪?
很多品牌做TikTok营销,还停留在“拍广告、投流量”的老一套。但你知道吗?2022年,Twitter的重要广告商里近一半都跑路了。为什么?主要原因是用户对硬广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他们想要的不是“被推销”,而是“被理解”。品牌想在TikTok混, 得学会用“巧劲”——就像太极里的“四两拨千斤”,用情感共鸣和实用价值撬动用户的心,而不是靠砸钱硬怼。
Penningtons的泳装战:用“接纳自己”撬动大码社群的心
2022年夏天 大码服饰品牌Penningtons推了个夏季泳装系列,没请流量明星,也没铺天打广告,而是找了几个阳光自信的大码创作者,拍她们穿泳装晒太阳、玩水的视频。视频里没有“显瘦”滤镜,没有“完美身材”滤镜,只有一句标语:“接纳自己,宠爱自己”。后来啊呢?这条视频在TikTok上火了评论区里全是“这才是我们想看到的”“终于有品牌懂我们了”。
更关键的是数据:Penningtons在TikTok上的评论数比其他平台高了53%, 点赞数高了18%,观看次数直接飙升55%。销量和声量双丰收, 靠的不是“卖货话术”,而是戳中大码社群的“情感痛点”——他们需要的不是“被改过”,而是“被看见”。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品牌想融入社群,得先问问自己:“我为这个社群创造了什么价值?是情感认同,还是实用解决方案?”
@tjhomesmart的“自来水”魔法:评论区催单的家居内容怎么做的
居家产品品牌@tjhomesmart的TikTok账号,堪称“实用内容教科书”。他们从不直接说“买我们的产品”, 而是拍“生活小妙招”:比如“用这个小工具30秒剥完蒜”“清洁空调滤网的懒人方法”“旧T恤改收纳袋”……视频里展示的工具,很多都是他们自己的产品,但你看不到任何推销痕迹,只有“解决问题”的干货。
评论区成了“野生种草现场”:“这个剥蒜神器在哪卖?求链接!”“清洁工具我已经下单了等收货试试”“谁能告诉我这个小锅的链接?”为什么用户会主动催单?主要原因是@tjhomesmart摸透了社群的“需求密码”:居家爱好者们想要的不只是产品,更是“把日子过好”的方法。当你的内容能帮他们省时间、 省精力、提升生活幸福感,他们自然会把你当“自己人”,买你的产品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Dunkin'Donut的骚操作:让粉丝当主角, 70亿播放量挑战赛背后
2022年,咖啡品牌Dunkin'Donut在TikTok搞了个“公开选角”:想当品牌大使的用户,用Duet功能拍一段“试镜视频”,配上#dunkincastingcall话题,展示自己的才艺。后来啊呢?用户炸了锅,有人跳咖啡舞,有人模仿广告语,有人甚至cos成品牌吉祥物。到头来脱颖而出的粉丝,真的飞到洛杉矶拍了电视广告。
这个挑战赛的播放量冲到了70亿,1天内就破了10亿。为什么这么火?主要原因是它把“品牌选人”变成了“用户选自己”——谁不想为自己喜欢的品牌代言呢?这种“自下而上”的传播, 让用户从“观众”变成了“参与者”,他们不是在帮Dunkin'Donut做宣传,而是在“为自己争取荣誉”。这种心理认同,比任何硬广都管用。
工具+创意+情感, 品牌玩转TikTok社群的三个底层逻辑
想在TikTok融入社群,光靠“内容好”还不够,你得懂平台的“游戏规则”。TikTok给了品牌很多“创作武器”, 比如Duet、Stitch这些共创工具,还有海量BGM和特效模板。但工具只是“术”,真正的“道”,是理解用户为什么愿意花时间创作,为什么愿意分享。
Duet和Stitch:不止是合拍, 是让用户“ ”品牌故事
TikTok的Duet和Stitch功能,本质上是给了用户“二次创作”的权利。品牌发了一条视频,用户可以Duet着模仿、吐槽、补充,也可以Stitch着反驳、延伸。这不是“失控”,而是“赋能”——当用户觉得“我能把品牌故事讲得更好”,他们就会主动加入创作。
比如2022年爆火的“玉米男孩”, 一个小孩对着镜头狂啃玉米,说“玉米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这条视频被无数人Duet:有人模仿他吃玉米的表情,有人用玉米粒摆字,还有人拍“玉米的100种吃法”。品牌要是能抓住这种“用户共创欲”, 把产品变成“创作素材”,比如发起“用我的产品玩出花样”挑战,用户自然会帮你把内容扩散到更广的社群里。
从实用价值到情感价值, 为什么说“治愈感”是2023年的流量密钥
后疫情时代,用户的需求变了。以前买东西看“性价比”,现在更看“情绪价值”。TikTok上#SelfCare话题有380亿播放量, #TreatYourself有260亿,#InnerChild也有120亿——这些数据背后是用户对“治愈感”的渴望。他们不想再被焦虑裹挟,而是想在内容里找到平静、快乐和认同。
品牌要是能抓住这点,就能轻松破圈。比如香薰品牌可以拍“点香薰助眠的ASMR”, 食品品牌可以做“一人食治愈料理”,文具品牌能分享“手帐记录生活的小确幸”。这些内容可能不直接卖货,但能让用户觉得“这个品牌懂我”,这种情感连接,才是社群营销的“长期饭票”。
数据说话:78%用户要的“共创”, 到底怎么落地
TikTok for Business的报告里有个扎心数据:78%的用户认为,“愿意和用户交流共创的品牌”才是平台上的“好品牌”。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品牌不能再当“高高在上的指挥官”,而是要当“社群里的一员”。怎么落地?很简单:多听、少说、让用户做主。
比如服装品牌可以让粉丝投票决定下一季的设计, 食品品牌可以征集用户的“吃法创意”,美妆品牌可以让粉丝试用新品并反馈体验。关键是要让用户感觉到“我的意见很重要”,他们才会真心实意地帮你传播。记住社群不是品牌的“流量池”,而是“共建体”——你投入多少诚意,用户就回报多少忠诚。
后疫情时代的社群新趋势:品牌和用户,谁更需要谁?
有人说后疫情时代,品牌营销会更难。其实不然只是规则变了——过去品牌靠“信息差”赚钱,现在得靠“共情力”生存。TikTok上的社群营销, 本质上是品牌和用户的一场“双向奔赴”:用户需要被理解、被认同,品牌需要被看见、被信任。谁先放下身段,谁就能赢。
#SelfCare爆火:当用户在TikTok找“心灵氮泵”, 品牌怎么接住
2022年,#SelfCare相关视频在TikTok上被疯狂转发,用户们分享的不是“如何成功”,而是“如何与自己和解”:有人晒不化妆的素颜照,有人记录“什么都不做的周末”,还有人分享“情绪低落时的5个小习惯”。这些内容没有“干货”, 却让无数人眼眶湿润——主要原因是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大家太需要“被允许不完美”的出口了。
品牌要是能敏锐捕捉到这种情绪,就能和用户深度绑定。比如心理咨询服务品牌可以拍“接纳情绪的3个小方法”, 服装品牌可以推“舒适但不邋遢的居家服”,饮料品牌可以做“无糖但好喝的治愈系饮品”。记住当用户在社群里寻找“心灵氮泵”,品牌要是能递上一杯“温水”,比递任何“兴奋剂”都管用。
从“品牌选人”到“用户选品牌”:TikTok正在颠覆传统营销规则
传统营销里 品牌永远是“甲方”:选代言人、定内容、投渠道,用户只是“被动接受者”。但TikTok正在颠覆这套规则——用户开始用脚投票:谁的内容真实、 谁的态度真诚、谁愿意听我说话,我就支持谁。Dunkin'Donut让粉丝选主角, Penningtons放大码女孩的美,@tjhomesmart教大家“过日子”,这些案例都在证明:营销的权力,正在从品牌转向用户。
这对品牌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挑战用户的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资源,而唯一能留住注意力的,永远是“真诚”二字。
未来已来:社群不是流量池, 是品牌的“长期饭票”
很多人做社群营销,只盯着“拉新”“促活”,却忘了社群的本质是“关系”。短期流量或许能带来销量暴增,但只有长期关系,才能让品牌在市场波动中站稳脚跟。TikTok上的成功品牌, 都懂这个道理:Penningtons没有主要原因是“大码”是小众赛道就敷衍,反而用心做内容、尊重用户;@tjhomesmart没有急着卖货,而是先教大家“把生活过好”;Dunkin'Donut没有选顶流明星,而是让普通粉丝当主角。
未来消费者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元,社群也会越来越细分。但不管怎么变,商业的本质不会变:提供价值,换取信任。品牌要是能放下“收割思维”, 真正融入社群,和用户一起成长,就能在这个变化的时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长期饭票”。毕竟用户要的不是完美的品牌,而是“懂我”的品牌——而TikTok,恰恰给了品牌一个“懂我”的机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