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这届TikTok网友们为了求好运

最近刷TikTok总能刷到一种怪又上头的视频——有人对着镜头一遍遍念叨“我很幸运”, 有人分享自己主要原因是坚持说这句话突然抽中演唱会门票,还有人把“幸运”写在便利贴上贴满镜子。这些视频带着点傻气的认真,却意外地火了。#LuckyGirlSyndrome标签播放量冲破3400万, 连《What's Next 2023 TikTok全球流行趋势报告》都专门提了一嘴,说这种“直白、不加修饰”的内容,正在成为平台的新宠。

从“自我暗示”到“集体狂欢”:TikTok用户在玩什么心理?

故事得从2023年初说起。荷兰女孩劳拉·盖勒布发了一条视频, 内容简单到有点“无聊”——她站在镜头前,重复说了20遍“我很幸运”。视频里她没什么特别表情,就是带着点试探性的期待。没想到这条视频火了后来她再更新,说自己真的如愿以偿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实习offer。这下网友们炸开了锅,纷纷开始模仿这种“幸运咒语”。

为求“好运”,这届TikTok网友们有多拼?卖家:希望我是爆单幸运儿
为求“好运”,这届TikTok网友们有多拼?卖家:希望我是爆单幸运儿

有意思的是这种模仿不是零散的。很快, 成千上万的视频涌了进来:两个美国女大学生坚持录了三个月“我很幸运”的视频,后来啊搬宿舍时真选到了朝南、带阳台的房间;一个英国女孩每天说“我不急功近利”,某天突然收到前同事送的匿名生日礼物,里面是她念叨很久的限量版香水。这些案例像滚雪球一样,让“幸运女孩综合症”从个人行为变成了一场集体狂欢。

可能有人要撇嘴了:“这不就是‘吸引力法则’的翻版吗?哪有什么科学依据?”话是这么说但TikTok用户好像并不在意“科学”。《What's Next》报告里提到, 比起那些精心策划、完美无瑕的视频,用户更爱看“有点瑕疵、真实接地气”的内容。劳拉的视频没有滤镜,没有特效,就是一个人对着镜头说话,反而让人觉得“她和我一样,是个普通人”。这种真实感,让“我很幸运”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成了普通人对抗生活焦虑的小武器。

“幸运咒语”的魔力:是巧合,还是情绪价值?

心理学家可能会说这叫“积极心理暗示”。当你反复告诉自己“我很幸运”,大脑会下意识地关注生活中的好事,忽略那些糟心事。比如你早上出门说“今天会很顺利”, 可能真的会记住“地铁没晚点”“咖啡买一送一”,而忘记“差点迟到”“被老板批评”。

但TikTok用户才不管这些心理学名词。他们更在意的是“被看见”的感觉。当你在视频里说“我很幸运”,评论区会有人回复“我也是!”“今天我抽中奶茶券了!”;当你分享“主要原因是说幸运而实现的小愿望”,会有人给你点“爱心”表情,说“祝你好运”。这种互动,让“幸运”从一个人的自我安慰,变成了一群人的情感连接。

2023年Q2, TikTok官方做过一个小调查,发现参与“幸运女孩综合症”的用户里有68%的人表示“刷到这类视频时会觉得心情变好”。对跨境卖家这可是个重要信号——用户在TikTok上不仅想买东西,更想获得情绪价值。

从“跟风拍视频”到“卖货赚流量”:跨境卖家的“好运营销”实操

既然“幸运”这么火,跨境卖家能从中分一杯羹吗?答案是肯定的,但不是简单模仿用户拍视频。你得把“幸运”和你的产品、品牌故事结合起来让用户觉得“买这个东西,也能让我变得幸运”。

案例1:美国饰品卖家用“幸运话术”撬动30%转化率

2023年7月, 美国独立饰品卖家Jessica在TikTok上发了一条视频:她手里拿着一款星月项链,对着镜头说:“我每天告诉自己‘我很幸运’,然后真的抽中了演唱会门票。这款项链叫‘Lucky Star’,戴上它,每天告诉自己‘我很幸运’,好事会发生。”视频里没提价格,没说材质,就是反复强调“幸运”和“实现愿望”。

这条视频火了 播放量破500万,带动店铺“Lucky Star Necklace”销量暴涨。Jessica后来在卖家之家采访中透露, 她把“幸运话术”做成了产品详情页的“戴上Lucky Star,每天告诉自己我很幸运”,还在评论区引导用户分享“戴项链后发生的幸运事”,后来啊UGC内容多了37%,转化率提升了30%。

案例2:英国家居店把“幸运女孩”变成产品标签

英国家居店“Cozy Home”的做法更绝。2023年10月, 他们推出了一套“Lucky Girl”系列家居用品,包括印有“我很幸运”的抱枕、写满积极短语的便利贴、带幸运符的香薰蜡烛。产品描述里没说“质量多好”,而是强调“每天醒来第一眼看到‘我很幸运’,一整天都会有好心情”。

他们还在TikTok上发起#MyLuckyHome挑战,鼓励用户晒出自己的“幸运角落”。有个英国女孩分享说她把“Lucky Girl”抱枕放在床头,坚持说“我很幸运”一周后竟然涨薪了。这条视频带动“Cozy Home”的“Lucky Girl”系列销量环比增长45%,直接冲上英国家居类目TOP10。

避开“雷区”:三个“好运营销”的致命误区

虽然“幸运”是个好流量密码,但不是随便用就能赚钱。跨境卖家容易踩的坑,比你想的还多。

误区1:把“幸运”当万能公式, 忽略文化差异

2023年9月,中国某3C卖家想复制“幸运女孩”的成功,在TikTok上发视频说“买我们的手机,你会成为最幸运的人”。后来啊评论区炸了:“手机和幸运有什么关系?”“这广告太硬了取关!”

问题出在哪?在西方文化里“幸运”更多和个人努力、小确幸挂钩,直接把产品和“幸运”绑定,会显得很刻意。而像中东、 东南亚地区,用户对“幸运”的仪式感更强,比如喜欢用幸运符、开光饰品,这些文化差异你得搞清楚。

误区2:只喊口号不落地, 用户不买账

有些卖家看到“幸运”火,就在产品详情页堆砌“我很幸运”“好运连连”的标语,后来啊用户看完一脸懵:“这东西到底好在哪?”

正确的做法是把“幸运”和产品功能结合起来。比如卖护肤品的, 可以说“坚持用这款面霜,告诉自己‘我很幸运’,皮肤会越来越通透”;卖运动鞋的,可以说“穿上它跑起来告诉自己‘我很幸运’,每次PB都能突破”。让用户觉得“幸运”不是空谈,而是通过使用产品能感受到的改变。

误区3:过度承诺,失去信任

最忌讳的就是吹牛。有卖家在视频里说“买我的产品,保证你中彩票”,后来啊用户真买了没中奖,直接投诉虚假宣传。TikTok用户很聪明,他们知道“幸运”是心理暗示,不是魔法。你可以说“它可能带来好运”,但不能说“它一定带来好运”。真实感比夸张的承诺更重要。

从“求好运”到“造好运”:TikTok生态的流量新逻辑

仔细想想, “幸运女孩综合症”的流行,其实反映了TikTok生态的一个变化:用户从“被动看内容”变成“主动参与内容”。以前卖家发产品视频, 用户可能划过去就忘了;现在用户会评论、会模仿、会分享自己的“幸运故事”,形成了“内容-互动-转化”的闭环。

2023年12月, TikTok For Business发布的《跨境电商内容营销白皮书》里有组数据:带有UGC内容的“幸运话题”商品,曝光量比纯商家内容高2.3倍,用户停留时长多47%。这说明,用户不再是“观众”,而是“参与者”。他们希望被尊重,被看见,被允许“不完美”。

对跨境卖家这意味着你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和用户一起“玩”。比如你可以发起“我的幸运时刻”活动, 鼓励用户分享用你家产品发生的开心事;你可以把用户的UGC内容剪辑成合集,让更多人看到“原来这么多人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产品变得幸运”。这种“共创感”,比单纯的广告有效得多。

再说说想说:真正的“幸运”, 是懂用户的心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这届TikTok网友们为了求好运,到底有多拼?”答案是:拼的不是“运气”,而是“情绪共鸣”。他们需要的不是虚无缥缈的“好运”,而是“被理解”“被陪伴”的感觉。

跨境卖家要做的事,不是研究怎么蹭“幸运”的热点,而是研究用户到底为什么需要“幸运”。是主要原因是生活压力大?对未来迷茫?还是想给平淡的日子加点甜?当你懂了用户的“为什么”,“幸运”自然就成了你连接用户的桥梁。

就像那个坚持说“我很幸运”的劳拉,她没想过自己会火,只是单纯地想让自己开心一点。而跨境电商的终极目标, 或许也应该是这样:让用户在买你的产品时不仅买到东西,更买到一份“今天也很幸运”的好心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061.html